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课合唱教学

音乐课合唱教学

音乐课合唱教学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主题似乎太大了,但是如何在合唱教学这块艺术研究的海洋里,就合唱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谈了很多很值得我们在座老师学习的一些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新鲜的理念,可以说是在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进行合唱教学。

相对于付老师所讲的内容,我所选择的主题《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的意义及现状分析》,可能对于老师们来说没有太多的使用价值,旨在希望能够呼吁我们老师多多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进行合唱教学。

合唱教学的主要步骤1、呼吸训练正确的呼吸是合唱的基础。

唱歌中的呼吸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呼吸是不太相同的。

平时说话时人们气息较浅,声音传得也不会太远,但是唱歌时需要较长的气息支持,因此,歌唱时的呼吸是一项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基本功。

(一)、呼与吸的训练要领姿势:身体站直,自然放松,两肩放平,双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双脚稍微分开,重心稍向前倾。

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吸气:要感觉两肋涨满,才是吸气到位。

吸气时不能耸肩、挺胸,不能把气只吸到胸部,一定要感觉腰部一周都扩张了才对。

教师要反复做示范,还要逐个摸一摸学生的腰腹部,帮助他们找到气息的支点。

呼气: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控制,先练习缓吸缓呼,然后是急吸缓呼,最后练急吸急呼。

练习:在正确的吸气之后缓缓地呼气,并均匀地数数,先从1数到10为一口气,之后循序渐进加强训练难度,如从1数到20、30等。

为检验呼气是否均匀,呼气时发出“斯”的声音,也会使学生很有兴趣。

2、发声训练歌唱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但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唱歌技能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教师必须耐心而细致。

为了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进行发声训练,可以借助笑、打喷嚏、打呵欠、吹纸条等形象夸张的训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放松喉咙,下沉喉头,打通腔体,加强腰部力量,自然轻松地寻找眉心的亮点。

这种训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教师运用示范、动作、形象的语言等感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一)作口型不出声检查喉咙是否打开。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吸一口凉气的感觉。

检查嘴巴是否打开。

可以通过让学生用手指顺着左右耳垂的后面摁住,然后张开嘴,感觉这个地方能动,口腔就打开了。

练习口腔打开非常重要。

在练习时,要求学生笑肌提起(体会小猫在叫,胡子的两脚往上翘),眼睛亮亮的,眉毛弯弯的,头上要有顶着东西的感觉,整个面部呈微笑状态。

(二)辅助练习(1)歌唱中的打呵欠:它有别于生活中的打呵欠。

是积极的,腰围是膨胀紧张的。

嘴巴要充分打开。

(2)短促有力的打呵欠:特点是急促、干脆、有爆发力,声音有震动感。

(3)保持的呵欠:全身的感觉是紧张的,声音不要太明亮,要集中,从高往低唱。

可先短后长。

(4)笑声的练习建立良好歌唱状态后,引导学生笑着动嘴巴。

发断音:哈!哈!哈哈!位置要高。

发声方法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唱一些练习曲。

小学生发声练习一般都要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少而精。

(三)统一歌唱的位置(1)从说开始即朗诵歌词时,要求学生用气息把每个字连起来,在高位置上说得字正腔圆,然后再在旋律上唱出来。

(2)想象远处喊人此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高位置发声的感觉,然后用气息控制,带感情地朗诵歌词,引导学生咬、吐字时想象打呵欠,使口腔如同拱起的山洞,想象鼻子放大从而使形成声音穿到头腔的通道,也是获得高位置、求得真假声结合的捷径。

(3)别的辅助方法启发学生歌唱时睁眼扬眉,在歌唱中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进入歌唱最佳状态;启发学生用最兴奋的状态歌唱。

(画笑脸来直观的表现)(4)练习※从弱声开始练起:首先要有饱满的气息支持,以巩固高位置的头声。

如:ⅰ7 6 5 4 3 2 1-啊(呜)运用轻柔的下行音阶进行练习,不仅可以找到高位置的中、低音区,同时是克服“白声”的有效方法。

通过反复训练,逐步把这种共鸣的感觉固定下来。

※哼鸣唱法:利用哼鸣容易获得比较高的位置;在哼鸣的基础上再进行各种母音的发声训练。

在练声的过程中教师要切记,旋律和要训练的母音有一个要相对稳定,即:母音变化时,旋律不变,旋律变化时,母音不变。

学校的合唱教学包括班级合唱教学和合唱队的训练。

所谓班级合唱教学是基于普通学校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而进行的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教材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合唱教学和训练。

由于以班级为单位,它更加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它比合唱队的训练的意义要更深远。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一)合唱教育从孩子抓起合唱教育从孩子抓起,只有从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的基本学习与训练,真正普及合唱艺术,从而使下一代的音乐素质得到整体性的提高,继而推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能够坚持每周两次的正常训练与校级合唱团相比,班级合唱训练可以通过国家教委规定的每周两节音乐课进行训练,保证了训练的正常,能够促使合唱学习系统化,学生学习更加科学化。

不像校级合唱团,为了演出或比赛,往往是突击式的训练……(三)便于组织和管理所有的学校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班级授课制的教学,这为进行班级合唱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任何学校只要有音乐课、有音乐教师都可以成立班级合唱团,并在班级中选出声部长,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分配声部,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合唱学习。

当然,进行班级合唱也有其不利的方面,在教学中,受学生人数或者声音特点的限制,声部可能不够齐全,童高音相对人数较多,或者相对较少都可能影响班级合唱的效果,但作为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合唱团中分配不同的角色,让孩子在合唱学习中成长。

从现行使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材不难看出,合唱的聆听与学唱有相当高的比例,从二年级开始出现有聆听合唱的欣赏内容,到三年级的合唱欣赏内容的数量的增加,再到四年级少量合唱曲的学唱,直至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中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合唱歌曲的学唱,可见合唱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普及合唱艺术,从而让学生在合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能力等,加强班级合唱教学势在必行。

二、班级合唱教学的现状分析然而当新课改日渐深入,许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音乐课的合唱学习中都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上课避“合”而行,特别是公开课难得看到几个老师选择合唱歌曲为教学内容。

而学生呢?一听合唱就皱眉,一碰“合唱”就心慌,声部混乱,个个声嘶力竭“抢”唱。

这种现象在我们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大程度地存在着。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的影响学生所处的音乐环境制约了学生对于合唱的兴趣发展,各种影视、广播等音乐媒介,祖国的大江南北,流行音乐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听到的都是承认的通俗歌曲,少儿歌曲是少之又少,更别说优秀的合唱作品了,连许多的作曲家受商品经济的冲击,儿童合唱作品的创作也是屈指可数,学生除了在音乐课上能够听到合唱,其余时间很少能享受到合唱的魅力,受音乐“弥漫性”的影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怎能喜欢合唱?(二)传统音乐“审美观”的影响中国的合唱发展相对于西方合唱艺术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

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大多都是五声、七声调式的,而且基本上都是横向的单旋律线条,中国的合唱艺术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真正发展,而西方音乐则是在和声、对位等各方面一直均衡发展,自从15世纪开始,欧洲的宗教音乐已经从单旋律向复调音乐发展,出现了平行四度的二声部,16世纪把和声运用到合唱的创作中……在合唱的发展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自己的劣势。

受传统音乐审美的影响,学生对单声部歌曲的兴趣远远高于对于合唱歌曲的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开始前,原来的音乐教材上在民族器乐、声乐(独唱)等方面占相当大的比重,对学生合唱的欣赏聆听有一定的制约,新的教材虽然在合唱的欣赏、聆听以及学唱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改善,但教师在真正的操作中却并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师生自身音乐素养的影响新教材虽然在合唱的聆听及学唱方面予以重视,体现了合唱教学的重要性,但纵观一线音乐的教学,老师和学生受自身音乐素养的影响或者个人喜好,对合唱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的音乐基础、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参齐不齐,二声部合唱歌曲的第一声部通常是主旋律,曲调比较顺畅,音区又较高,学生易听、易唱、易记,而第二声部往往正好与此相反,这就使班级合唱常常因第二声部唱不好而失败。

而老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视音乐兴趣”或教师自身音乐素养不高,对合唱不感兴趣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

我们所见的大多数的音乐课堂——尤其是低年级音乐教学只是让学生动动、玩玩,忽视了让学生的静听,忽视了音乐的技能技巧学习,而片面的淡化,很多课堂上学生玩的起劲,但歌曲的学习不敢恭维,很多低年级老师只重视了学生的兴趣而片面的、过多的淡化了合唱技能、技巧的学习,到了高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的技能技巧跟不上,再高的音乐兴趣也会丢失。

合唱是艺术,而艺术要有学习的途径,只有掌握了合唱艺术的演唱方法以及技术,学生才会自信的演唱,试想学生连音阶都唱不准,单旋律的歌曲都唱不好的班级,怎么可能唱好合唱呢?合唱必须有一定歌唱能力,对于声部的学习和配合,学生如果只是一味的动动、玩玩,效果可想而知。

很多老师课堂上的合唱聆听可以凑合听听,但真正的合唱歌曲的学习,却只学旋律声部,另外的声部反正学生学不好,干脆就不学,就连所有的音乐老师公开课,合唱的课型也很少,以至于造成学生的合唱观念淡薄,甚至误认为齐唱就是合唱,缺乏对于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合唱成功经验,因而兴趣不高。

本次课改论坛将主题定为“合唱教学”,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它已经给我们所有的音乐老师指明了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区的小学音乐课堂中会不断地漂出优美、和谐的童声合唱。

三、针对我们南白象的音乐老师我谈3点希望本次课改论坛的地点选在了我们南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可以说都是农村的孩子。

但是两位老师的两节课却充分挖掘了孩子们的音乐潜能,她们的课前的付出、课中表现、课后的反思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她们本着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规范地合唱方法、自身的音乐素养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我相信当中会碰到多方面的困难,但是都尽量去克服,为此次课改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添砖加瓦,我感触很深。

大家可能不知道,除了初中的蔡晓静老师是专职的音乐老师外,我们南白象的音乐老师没有一个是专职的,他们其中大部分都是专业的音乐学院毕业的,要在兼任语文、数学老师的同时,还依然坚守在音乐教育的阵地上,将重心放在音乐教学上实属不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