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天气与气候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目标1.学会阅读大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大气现象。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德育目标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

2.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使学生懂得天气的多变性。

4.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教学过程导入材料一:“神六”与天气提问:1.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2.同学们知道飞船发射和着陆的时候对天气状况有哪些要求吗?在10月12号发射当天凌晨四点多的时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天空还飘着雪花,这对于飞船的发射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而到八点多的时候,大气已经好转,变得有利于飞船的发射。

我们的飞船最终准时飞上了太空。

材料二:日常生活中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1.天气是如何预报的呢?2.同学们平时的天气信息是通过哪些渠道得来的呢?同学们每天都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天气预报。

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去看:1.天气预报节目最初出现的是一幅什么画面?2.天气预报节目包括哪些环节?天气预报可以预报出最近两天的天气,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还比较准,像国庆节那几天的天气就都预测到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来看。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采集信息)-接收信息-信息处理-分析判断-发布天气预报一则天气预报的制作是通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完成的。

(展示卫星云图)就算是这么一张小小的天气图也是凝结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智慧才完成的。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吗?提问:图中A、B、C的天气用哪些符号来表示呢?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常用的天气符号。

接下来的活动是“飞来飞去”,比比哪位同学的眼力准、记忆力好。

好,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

我想以后大家再看天气预报节目的时候不需要主持人解说,应该就知道各地的天气情况怎么样了。

同学们已经看了这么多天气预报,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在一则天气预报里必须要说明的情况有哪些呢?我们必须要说明阴晴、风、气温、降水等情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关注每天的阴晴、气温变化,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会关心影响人们身体的空气质量如何。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51页的“空气质量日报”,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1.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怎样判断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3.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给出材料进行分析,空气中的污染物是从哪里来的?空气中的污染物都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而逐渐增加的。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到人类的活动要和环境的发展协调一致。

课堂小结天气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我们能够预知到近期的天气,就可以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教学目标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略)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气温的变化看到书上的图3.10,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________晨________,冬________夏________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1和图3.12(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大屏幕投影:读一读想一想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间,那么这幅图就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情况,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

(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为日较差,约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就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根据书上P54活动中表内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比一比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2课时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主要通过冷暖色调差异来判读气温的地区分布差异。

教学方法启发式读图教具准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绘图:绘画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的气温变化曲线简图,如右图A、B、C线。

复习:据气温变化曲线图,比较三个温度带气温年较差的大小。

活动:(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磁铁)标出A、B、C地的大致位置。

(2)在黑板上大致绘画南极的气温变化曲线简图。

设问:图上红色代表什么?活动: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赤道,看看赤道穿过的地方是什么颜色,气温怎样。

找出北极和南极,看看气温又怎样。

设问:气温从赤道向两极怎样变化?为什么?归纳板书:1.气温分布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讲解:列出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的纬度分布范围。

设问:本地属于哪个纬度范围?活动:(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广州和北回归线,说出北回归线的纬度。

(2)指出20℃以上地区和低于-10℃地区的分布范围。

思考:为什么每年秋天都能看到“雁南飞”?活动:再一次沿赤道找,是不是赤道所经之处全都是红色20℃以上区域?设问:为什么有的地方气温低,而且还有积雪?归纳板书:2.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活动:计算P56图3.18中提出的问题思考:夏天哪里比较凉快?(上山下海)解释:(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是:山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桃花开得晚些。

(2)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读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练习:(1)写出A、B、C三地的气温范围;(2)根据A、B、C三地的气温范围,推测三地的海拔高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气温分布的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板书:气温分布1.气温分布规律:(1)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2)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2.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附:教学反思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重新处理,通过问题引出结论,使整节课衔接严谨。

一、教学程序设计如下1.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气温年变化曲线的读图方法、比较不同曲线的气温差异及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对号入座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严谨。

2.进行新课。

从感性的颜色差异入手,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读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形成理性的知识。

主要的活动有找赤道、两极、广州、北回归线、等温线、极圈,计算相对高度和温差,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结合“雁南飞”现象、“夏季避暑胜地选择”、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巩固所学知识。

4.纲要式板书小结,突出重点,便于复习。

5.动手实践,反馈练习。

绘画南极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简图(学生须判断出南极地区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二、以下是觉得这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1.通过板画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三种不同的气温年变化曲线,一方面复习上一节的气温变化曲线读法,另一方面以贴图活动形式将A、B、C三地对应贴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使学生的眼光转移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