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第1页共4页
诗言志 词抒情
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 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 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 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张九龄是一位有胆 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 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 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 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 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 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 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诗言志 词抒情
一、诗文
感遇(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二、注释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三、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 年—740 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 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第2页共4页
诗言志 词抒情
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 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五、练习题 答案 【试题 1】 (1)简析本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情感思想的手法。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 答案: (1)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 (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试题 2】 (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 (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耐寒、甘于奉献。(答对一点得/ 分、答对# 点得& 分) (2)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 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 者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 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托物言志。不为世所用的愤慨。(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 2 点得 3 分) 【试题 3】 [思考与练习] 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一个“ ”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第3页共4页
诗言志 词抒情
⑵“自有岁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 ”语。后人常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砥砺节操的 比喻。
⑶作者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并且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诗句是 “ , ”。
参考答案: (1)犹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第4页共4页
四、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 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 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 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 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 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 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 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 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