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城子》(原创作品。作者∶申凌志)

《白城子》(原创作品。作者∶申凌志)

《白城子》(原创作品。

作者∶申凌志)吉林省白城市是我的故乡,确切地说是我的出生地。

我1955年上小学,在白城子读完小学,这所小学就是以后的民生小学。

即现在的民生东路与明仁南街交叉路口西50米的民生中学(原民生小学)。

院内原是《华严寺》大庙,民国时建的,是一座青砖灰瓦带飞檐的起脊大瓦房。

建大庙前,这地方原是乱葬岗子,荒草一片,是时任黑龙江省督军万福麟投资建的,解放后将大庙周边扩起来,在这里建立了白城子第一完全小学(后改民生小学)。

当年《华严寺》大庙就是一完小的老师办公室,全校领导和老师都在那个大庙里办公,庙的东头有两个小屋,庙门向南开,东西两个门。

校长在庙的东头一个小屋,另一个小屋是工友(敲钟老头)住的屋子,全校听钟声上下课,敲的那个钟就是一颗未爆炸的炸弹头,挂在大树上,是卸去了火药和底火部分,那钟声很响亮,全校都能听见。

其他老师都在大庭广众之下办公。

1985年建民生中学大楼时才拆除《华严寺》大庙。

我上的小学有点历史故事吧?上世纪五十年代,白城子人口不是很多,城里有6所小学:一完、二完、三完、四完、五完、铁路完小(铁路一小),共六所小学校,东郊有个三厂小学(发电厂、造纸厂、麻袋厂。

)1958年成立了白城师范学校,二完小改名为:师范附属小学,于是将五完小改为二完小。

尔后:一完改名为民生小学,二完改为海明小学,三完改为长庆小学,四完改为靖安小学,师范附小也改为明仁小学(也就是说;明仁小学最先叫----二完小,后改师范附小,又改为明仁小学。

)以后白城又建起了实验小学、朝阳小学、瑞光小学,三厂小学又分成了三所独立小学:道东小学、造纸厂小学、麻袋厂小学。

铁路又先后成立了铁路二小、铁路三小、铁路四小。

铁路二中、铁路三中。

现在造纸厂小学、麻袋厂小学、铁路三小、铁路四小、铁路三中都撤销了。

1961年上初中在白城市二中,我是白城二中第十七届毕业生。

白城二中也是有悠久历史的老校舍。

白城二中原是日本侵占白城子后,日本人于1940年为日本人建的一所小学校,有暖气设施,有地板。

“八一五”光复后,于10月份建立洮安县(白城子)民主政府,将日本小学(白城二中)经过维修后成立洮安县中学(现在的白城二中),是洮安县唯一的一所中学。

民主政府动员伪满男、女国高教师任教。

(由于伪满国高学校破烂不堪,解散了。

)洮安中学于1946年五四青年节开学,学生都是伪满国高的学生,洮安县民主政府县长郑介舟兼任校长。

1946年9月25日辽北省人民政府从洮南迁到洮安县(白城子),于是洮安(白城子)中学就改成辽北省立第二中学(辽北省立一中在郑家屯,辽北省立三中在大赉县)。

1948年辽北省人民政府迁走后,辽北省二中又恢复洮安县初级中学名称。

1954年9月成立白城子一中(含初、高中)在现在的白城实验小学位置,原洮安中学遂改为白城子第二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

1964年7月我考入高中在白城市一中59班读书。

白城一中1954年建校,当年是一所初、高中都有的一所学校,在我上一中读高中时,已经是一所纯高中,是省地市三级重点校,校舍就是现在白城一中现在这个位置,校门在校园北面。

1966年“文革“爆发了,大学一律不招生,我们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我们经历了这个历史时期,当时初、高中三届学生,被社会称作“老三届1968年11月,白城一中老三届学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

按照白城地区革命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家在农村的同学早就回乡务农了,还有一部分同学到白城郊区农村插队下乡。

没有人做动员工作,就凭毛主席的一声号令,我们义无反顾地下乡了,一中同学大多去了白城周边的农村、镇赉县农村。

白城一中老三届同学到我们镇赉县岔台公社有四个集体户(棉西大队、哈拉火烧大队、岔台大队、马场集体户),其中我们13名一中高三高二的同学下乡到岔台公社马场集体户,距我的家乡白城市约85公里,我插队下乡17个月,跨越了三年时间,当了纯粹的农民,干农活、挣工分。

我1970年6月经下乡的马场贫下中农推荐返城,到白城铁路分局另行分配工作,一直到退休,始终没离开过故乡白城,可说得上我爱我家,我戏称自己热爱家乡,总是高歌《谁不说俺家乡好》。

尽管我的家乡并不富裕,应该是穷乡僻壤,工业不很发达,土地也不太肥沃,属于大沁他拉草原,区域内盐碱地很多!但她毕竟是我的故乡。

白城子位于吉林省西部,也是嫩江平原的西部,科尔沁草原的东部。

无霜期157天。

面积2.6万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203.2万人。

白城市现在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被列为全国农业四大开发区之一和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

清朝为哲里木盟扎萨克图郡王游牧地。

1902年清廷准许科尔沁6旗招民垦荒,1904年7月清光绪皇帝旨准设洮南府(现洮南市)和靖安县(白城),洮南府隶属于盛京将军衙门,洮南府辖开通县、靖安县(白城),清光绪帝批修衙署,在现在的明仁小学院内,建靖安县衙。

当时住户只有一二百户人家。

1914年靖安县改名洮安县(白城),洮南第一任洮辽镇守使是吴俊升(吴大舌头),很富传奇性。

洮安县(白城子)这个小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

1925年5月修洮(南)昂(昂溪)铁路(现在称平齐线),1926年7月通车。

在城东南设洮安站(白城),隶四(四平)洮(洮南)铁路局,1935年7月更名为白城子站。

白城子站直至1966年9月才改称白城站。

1983年10月,隶属沈阳铁路局白城分局,2005年3月全国41个铁路分局撤销后,白城站隶属于沈阳铁路局。

上图的火车站只能说是原火车站,是建洮安站后原址改建的第二个火车站,现在的火车站是2001年在原站舍位置新建的12128平方米的一座蒙古族草原风格的建筑,这是历史上第三次改建的火车站,还增建了一、二、三站台天桥。

1931年“九一八”以后,日军占领了白城子铁路后,先后修建了日本铁路住宅,即现在的铁路医院及以南位置,解放后称铁路建设区及南建设区,也叫“干部大院”,铁路建设区、和平区当年是日本铁路员工的住宅,明仁南街以西的民主区、新兴区是中国铁路员工的住宅区。

日本人还修建了日本铁路《白阳寮》(日本铁路级别较高的独身公寓,寮是宿舍的意思吧。

),即现在的白城铁路运输法院、铁路运输检察院二层瓦顶砖楼,现在还得以保存;日本同时修建《四洮铁路会馆》(现在的铁路文化宫办公楼,不含大小剧场),也是一座小二楼,现在得以保存,现在的铁路文化宫的大小剧场是建国以后扩建的。

日本人占据铁路后还修建了日本小学校,就是白城市二中那个院子,日本人还修建了日本《淳和寮》,即日本青年独身公寓,就是后来白城铁路一小院内的两趟瓦顶砖平房,建国后变成铁路小学的教室和办公室。

原建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盖铁一小教学楼,已拆除。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东北,据史料记载,9月24日日本关东军120个鬼子兵带3辆铁甲车从四平北上,25日抵达洮南,驻守洮南的洮辽镇守使张海鹏有五个团兵力,分别驻守洮安、开通、瞻榆、安广等地。

日军到白城子时,张海鹏把部队撤出城外,张海鹏和洮南县长申振先率文职官员恭迎日军进入洮南,日军扶植张海鹏成立“保安司令部”,张海鹏自封司令。

由于张海鹏的叛国投敌,日军随后几天里没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开通、瞻榆、洮安(白城)、安广、镇东等县。

以后日本人扩建白阿线铁路,用以掠夺阿尔山沿线的森林资源。

1934年日军在白城子修建了大青山飞机场(现在的白城人工降雨基地),驻扎日本关东军第16609部队。

1937年8月日军白城子宪兵队驻扎在朝阳路12号6、7、8地址,有日本宪兵50人,特务狗腿子上百人,白城百姓最恨这个日本关东军宪兵队,在白城犯下罪行累累。

1941年日本关东军第956部队驻扎在中兴东大路117号(后来糕点厂的白房子)。

1943年日本关东军983部队占据“老万大楼”,1944年日本关东军第982部队驻扎在福丰达酒厂院内。

建立日军补给站,现在的沈阳军区后勤部“913”油库。

现在的白城麻袋厂院是日本关东军第805部队(守备队)驻地,这支部队是侵略白城的元凶,残害中国平民,罪恶滔天,院内有日本建的水塔、院门口设有碉堡。

1939年日本关东军第69部队占领平台岗上、岗下,在平台岗上建有大型军用机场,这支日军部队是关东军第二航空造备所,军机用于对付苏联、外蒙古作战用。

日本人在1934年还在北门处东北角(今鹤翔宾馆处),建了日本靖国神社,现在的中兴东大路67~87号位置,建有一个小庙,供奉着“天照大神”,门口有一组石头柱子,成大门型,这石头门柱叫“鸟居”,1987年建“鹤翔宾馆”时,动迁90户居民,也把这个“鸟居”庙门拆除了,放置在劳动公园了。

在现在的白城第一粮食储备库北墙外还修建了几栋砖瓦结构的瓦房,那是日本军官的家属住宅。

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后白城境内各县隶属于嫩江省、辽吉行政公署。

1947年,隶属辽北省。

1949年隶属黑龙江省。

1954年划归吉林省。

历史沿革表明,1938年洮安县改称白城县,1945年白城县又改称洮安县。

1945年8月8日,苏军对日宣战。

8月9日零时,大批苏军飞机飞越边境,对哈尔滨、长春、吉林等大城市进行轰炸和攻击,同时也轰炸了镇西、五岔沟、德伯斯、等地的军用机场。

1945年8月12日,苏联红军后贝加尔方面军坦克第六集团军先遣支队进驻洮南,消灭了洮南的日军。

这支苏军部队接着打进白城子,白城的日军纷纷摘掉帽徽领章,表示投降了,只有日军的“兵士乃家”(海明路步行街老五金大楼处)有日军反抗,苏军用大炮轰了几下,消灭了残余日军,苏军也牺牲了4名官兵(白城苏军烈士纪念碑埋葬16名苏军烈士,含在白阿线牺牲的部分苏军官兵)。

1945年8月12日上午苏军先头部队的坦克开进了白城,头一天晚上,日本人在白城许多地方放起了火,白城火车站、飞机场、日军守备队(后来的麻袋厂院)、以及其他的日军仓库被日本人放火烧了,伪县衙档案也放火烧了,白城一片烟火。

8月13日日本军政人员开始乘火车南逃,伪政权瓦解。

当年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没来到白城,日本人跑了,处于政权真空状态。

白城的老百姓开始“拣洋落”,奔向日本人的仓库、宿舍、伪满机关等地,拿走了日本人的大量生活物资,8月14日起,没有浮财可拿了,便开始扒抢日本人的房子、起瓦、抠砖,日本人的住宅、会社,一片狼藉,只剩断壁残垣了。

1945年10月17日冀热辽区党委任命北满第一行政专员公署专员夏尚志率一连八路军干部战士接收白城子。

11月在白城子成立中共嫩江省白城子地方委员会、白城子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军分区,夏尚志任司令员,统辖洮南、开通、瞻榆、镇东、安广、大赉、扶余、前郭。

1945年9月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3万5千人开赴东北接管伪政权,开展工作,剿匪反霸,反奸清算,发展武装力量,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新四军于1945年11月解放东北全境。

1946年3月苏联红军完全撤离了白城。

1946年6月中共西满分局和中共辽西省委、辽西行署、辽西军区机关由郑家屯迁到洮南,将嫩江南九县和和辽西省22县合并,辖36个县(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