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

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教学媒体被现代教学媒体所代替,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机会不断增多。

美妙的音乐、精美的图片伴随着知识一起走向教师的课堂,使得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在逐渐提升,更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上却出现了一些偏差。

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避免出现这些偏差,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中学历史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4-0125-0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教学媒体被现代教学媒体所代替,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机会不断增多,美妙的音乐、精美的图片伴随着知识一起走向教师的课堂,使得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在逐渐提升,更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上却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有的教师整堂课使用多媒体,在课堂上不停地展示图片,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程式化,学生则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学生这样长时间被动地接受,教师没有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思考。

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事实上。

多媒体地设置、运用只能适时、适度地选择。

使用在课堂上。

其运用
的目的只是辅助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能力。

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学的灵魂。

任何先进的教学设备都不可能取代它,而只是用来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多方面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教学中,历史学科是多媒体教学软件中最为丰富的一个学科,怎样灵活地设计和高效地运用多媒体,充分地体现课堂教学艺术,获取最高的教学效益,是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最应注意的问题。

只有灵活、恰当地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使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历史学科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创设良好的教学活动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得以迅速展开。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历史情境”,营造“思”的氛围
根据人体生理学的研究。

人的左脑长于抽象思维,右脑长于形象思维。

历史学科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运用不同特征的材料。

遵循不同的思维操作过程,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他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隔离的”,却能殊途同归,达到认识历史本质的目的。

但是历史课传统教学法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教师习惯于用枯燥的、呆板的方法讲述历史,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抽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

因此,历史教师要想实现大脑的“左右逢源”,必须适时灵活地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
其形,不仅对即将学习的历史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而且高级神经活动相互诱导,形象思维于抽象思维同时运作、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使大脑两个半球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学生思绪飞扬,议论风生,积极进入思维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留下“空白”,确保“思”的时空
课堂教学艺术性不断提高的今天,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空白”也被适时、适度地请进历史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达到教学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这种教师授课留有余地,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填补“空白”的过程。

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的过程。

同时现代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在不断扩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也只有在“精讲”后,留下“空白”,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学完成学习内容,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树立宏观认识,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构筑“铺垫”,构建“思”的阶梯
历史教学中启发思维的问题必须贯彻“适当难度”的原则,太容易会流于平淡。

学生会不屑于回答而无助于启发他们的思维,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如坠入云雾之中,达不到启发他们思维的目的。

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配合使用提供了极好的教学契机和有利条件,教学中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巧妙“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逐步攀升,最终架起思维的彩桥。

分散难点。

化难为易,使
一个本来似乎很难理解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能够直接思维的“子问题”进行有效地铺垫。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的“情境”点拨、巧妙设计一些思维过程中的过渡性问题和递进式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几个“子问题”来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步步递进。

其运用主要表现在对历史概念形成、历史规律的探讨或进行知识总结。

形成高度的历史认识方面。

比如:近代中国人民道路的选择、古代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教学。

这样,利用媒体巧妙设计、灵活设问。

使之具有思维的可开展性、连续性、递进性,并化难为易,较准确地调整思维的“高度”,构筑了思维活动中的“阶梯”,就使学生思维兴趣倍增,速度加快,逐步进入历史活动的最佳状态。

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j],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
[3]雎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4]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
[5]杨章宏,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6.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