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期2012年对联俗称对子,是世界上唯中国才有的,它具有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言简意深,平仄协调。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
顾名思义,对联就是既要成“对”,又要相“联”。
中华瑰宝,历千载而弥珍;国学明珠,分两行以媲美。
成对相联的艺术特性既表现在对联的载体上,也表现在艺术创作上。
其文体特点是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语对偶,音韵相反,内容相关,形式上彼此对称。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对联之所以被称为“艺术中的艺术”,就是因为它具有诗的神韵。
聚记叙议论之表达,蕴涵丰富;集白话新诗之语言,声色皆佳。
对联内容风趣,意义深远,用途广泛。
对联既是文化又是文学,自产生到现在,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百姓平民,不论民族、年龄、贵贱都喜欢玩赏和运用,可为陋室蜗居生色,可为金銮宝殿增辉。
一、对联的历史沿革关于对联的起源,说法不一。
但研究者大都认为,对联(更确切地说应是春联)起源于桃符。
高玉认为:“对联有两个源头:一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中国古代桃符、门神风俗;二是汉语言特有的对偶句文学的演变发展。
这两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最后交汇融合,便产生了春联,现代意义上的对联则是由春联演化而来的。
”[1]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上记载:《黄帝书》称上古之时,有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住在朔山上桃树下,善于降鬼,有识别“善鬼”和“恶鬼”的本领。
只要看到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芒苇绳”将鬼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
神荼与郁垒两位兄弟,神通广大,似乎他们住所附近的桃树也沾染了灵气,同样可以驱鬼辟邪,降妖捉怪。
所以,黄帝曾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
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于门首,以祈福灭祸。
这就是最初的桃符,即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木板。
到了五代时期,桃符有了新的发展,上面增添了文字内容,于是,对联出现了。
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时期桃符题词,像清代梁章矩的《楹联丛语》、俞正燮的《癸巳存稿》、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谈》等都曾提到。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就已经形成了,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
后蜀为五代时十国之一。
后蜀亡国之君为孟昶(ch ǎng ),生于公元919年,在位31年,享年47岁。
这个人治国没什么了不起的方略,却在对联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据宋朝张唐英《蜀祷杌》记载,孟昶在归顺宋朝的前一年除夕,令学士辛寅逊撰词于桃符板,挂在寝室门外。
孟昶看后认为写的不工整,于是在桃符板上自题曰:“新2012-2-19杨景春(1954-),男,黑龙江望奎县人,浙江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人文系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化。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岁月沧桑话对联杨景春(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人文系,浙江衢州,324000)[摘要]对联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适用范围甚广。
对联起源悠久,说法不一。
从哲理层面看,中国哲学中有阴阳二元观念,所谓“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又相通,这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太极两仪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
无所不在对立统一的阴阳观念,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些可谓对联发端的深层基础。
楹联写作的核心问题是创造意境。
对联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是诗中之诗,使楹联的普及与提高达到一个新阶段,上到一个新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关键词]对联;起源;功用;意境;历史[中图分类号]TP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2)02-0076-03Vicissitudes W ords C oupletYANG Jing chun(QuzhouUniversity,Quzhou324000,Zhijiang)[Abstract ]Thiscoupletisatreasurehouseofartandliteratureinthebrightpearl.Widescopeofapplication.Theoriginofalongcouplet,differentopinions.Fromthephilosophicalperspective,theChinesephilosophyofyinandyangtwoyuanconcept,theso-called"TaiChiforHealthastrotech","ayinandyangofthatRoad,"everythingintheworldisdividedintosymmetricalhalvesoftheyinandyang,inessence,butalsothinkingconnected,whichisthebasisofancientChineseworldview.TaiChiastrotechHealthfourimages,春宵一刻值千金.Ubiquitousconceptofyinandyangopposites,becomeanation'scollectiveunconscious,whichcanbedescribedastheoriginatoroftheunderlyingbasisofcouplets.Thecoreproblemisthatwritingcoupletstocreatemood.CoupletisabusinesscardofChineseculture,thepoetryofpoetry,andincreasethepopularityofthecoupletstoreachanewstage,ontoanewlevel,infrontofusisadifficultbutglorioustask.[Key words ]couplet;origin;function;mood;history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第12卷第2期2012年4月Vol.12No.2Apr.2012762012年第2期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对仗谨严,平仄协调,谓之“题桃符”。
这要算我国第一副春联。
纪昀言:楹贴始于桃符,蜀孟昶“长春”一联最古。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诗人王安石以诗描述当时过年盛况,可见宋代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也有人这样说:“对联不过是可以游离于诗词歌赋之外的对偶句。
楹联源于古题铭,是对偶的题铭。
春联则是元日悬贴的楹联,与“桃符”全然无涉。
”[2]从对仗角度看,对联的历史更加久远,只不过当时没有粘贴在门边上罢了。
如果进行一点语言寻根,标准的楹联,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
诗和对联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有人说,是律诗“孕育”了对联,也有人说是对联“成全”了律诗。
陈树德主张,对联和律诗都来自同一个母体──对偶修辞,所以提出了“源”、“流”之说[3]。
上古歌谣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易经》中“渺能视,跛能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还有《易传》中“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等都是很不错的对联。
秦砖汉瓦当中的“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对语,《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武成》),《论语》“乘肥马,衣轻裘”不也完全具备对联的要素吗?从哲理层面看,中国哲学中有阴阳二元观念,所谓“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又相通,这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有一副对联说“太极两仪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
中华民族讲究四平八稳,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情有独钟,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笠翁对韵》“山对海,华对嵩。
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清暑殿,广寒宫。
拾翠对题红”,无所不在对立统一的阴阳观念,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些可谓对联发端的深层基础。
二、对联的功用概说“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那雅俗共赏的对联,像无数颗璀璨的明珠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闪烁。
探讨中国对联产生、发展的历史,研究对联的艺术规律和社会功能,总结对联的分类方法和创作原则,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4]对联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
适用范围甚广,功能甚多,种类甚全,形式甚活。
举凡大事小情,方方面面,好多时候,人们让对联频频露脸,创意传情,深浅皆成趣,雅俗均可赏。
对联从功用方面可分为,节日喜庆联,缅怀哀挽联,各地名胜联,行业分类联,格言题赠联,读书铭志联。
自宋以后,人们开始将联句题于建筑物上的楹柱上,由此“楹联”一名始出,其经久性较强,内容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而传世之作颇多。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风光甲天下。
许多名山大川、园林圣景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楹联佳作。
这些楹联,或镌刻于亭台楼阁,或分贴于寺庙祠墓,那些立意深远的联语,世世代代为人所赞誉。
杭州西湖有一处景点叫“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
平湖秋月处有这样一副联: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这是古人的感受,平湖秋月的美最好的时间就是每年的中秋节了。
此联采用了嵌字手法,联句中在不同处散嵌“平湖秋月”四字,因联句未见景外之物,只是在写景上延伸开来,以“镜”饰“湖”,以“秋”状“好”,给人以美好意境,空灵可爱,是一副很不错的风景联。
这样的风景对联,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不管采用何种手法,均不涉及人物、历史、典故等,只是在写景上做文章。
有人为秦岭题联曰:障南阻北;拔地分天。
仅用八字,惜墨如金,且恰到好处。
秦岭位于陕西省中部,广义上西至青海省的西倾山,东到安徽省的张八岭,蜿蜒3000里。
著名的山峰有中岳嵩山、神奇的武当山、千里岷山、大别山、太白山、崤山等,东与淮河共为我国南北方的天然分界。
短联作者首先点明地理位置,秦岭“障南阻北”,语气平铺而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