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客观方面
四、危害结果
(the Dangerous Result)
1、概念
广义:行为人实施刑法禁止的危害行为给
社会造成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损害
狭义:行为人实施刑法禁止的危害行为所
造成的符合犯罪构成的损害
2、危害结果的特点
(1)对某种犯罪的直接客体危害结果, 并不是一切直接或间接结果。 (2)是依照刑法规定属于犯罪构成要件 的危害结果。 (3)对于定罪具有重要意义。 (4)作为构成要件的结果,不仅指已经 造成的现实损害,还包括危害结果的可能 性或危险性。
4、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一)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二)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的联系和区别
五、思考题及练习题
1、什么是犯罪的客观方面?研究犯罪客观方 面有何意义?
2、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居于什么地位?理 论上对危害行为的分类有哪些?
3、什么是不作为?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哪 些条件?
4、如何理解刑法因果关系?
目录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述 二、危害行为 三、危害结果 四、刑法因果关系 五、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六、思考题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述
(the Survey of the Objective Aspects of Crime)
1、概念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实施刑 法禁止的危害行为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活动的综合性 主观意志的内在性 客观活动的外在性 认识犯罪行为的具体性
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将作为与不作为的划分同故意与 过失的划分相混淆。
(2)正确认识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的危 害程度。
(3)正确认识研究作为与不作为形式的意 义。
三 特殊要素
一、特殊要素之一:行为的特定时间、地点和特 定的方法
(一)犯罪的特定时间 首先对于绝大多数犯罪而言,在什么时间犯罪, 对于犯罪构成没有影响,但有的可以作为量刑情 节。
法禁止的行为,即不应为而 为之 。 作为是诸多犯罪的主要形式:
利用身体的作为 利用物质工具的作为 利用动物的作为 利用他人的作为 利用自然力的作为 注意:作为并非等同于“亲为”
2008年5月22日凌晨李磊在盗的特定法 律义务,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 而未实施的行为 。即应当做而未做。
(二)犯罪的特定地点 刑法有部分犯罪规定以特定地点作为其构成要件, 如遗弃伤病军人罪是在“战场上”;非法捕捞水 产品罪是在“禁渔区”、“禁猎区”。
(三)犯罪的特定方法 刑法对大部分犯罪并未将方法规定为构成要件, 而只是量刑情节的考虑因素。但对于少数犯罪则 必须是特定的方法才能构成相应的犯罪。如:暴 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2)这种行为必须是危害社会而为我国刑 法所明文禁止的行为。
(3)从主观上看,它是表现人的意识或者 意志的行为。
精神错乱状态下造成损害的行为
不可抗力下造成损害的行为
身体受强制下造成损害的行为
注意:精神受到强制情况下造成损害的行 为,是否属于危害行为
2、表现形式
(1)作为
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举动实施刑
1、下列甲、乙、丙、丁的行为,属刑法中的危害行为的是(
)
A.甲与王某素有仇隙。一日,甲对王某的朋友江某说:“终有一天,我非杀 死王某不可!” B.乙女下夜班时,路遇歹徒薛某持刀抢劫。搏斗过程中,乙女取出口袋中的 水果刀将薛某刺死。原来,乙女为防止坏人袭击,口袋中一直放有一把水果 刀
犯罪客观方面是我们认识犯罪的重要渠道 犯罪客观方面是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
的重要根据 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对量刑有着重要的影响 犯罪客观方面也是判断犯罪主观内容的重要
依据
二、危害行为
(the Dangerous Act)
1、概念
行为人在自己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 刑法明文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行为的特点: (1)从客观方面看,它是人的身体动静。 体素——身体性(动、静) 心素——意思性 介素——对社会的危害性
不作为并非无所作为
不作为的成立条件
前提条件:行为人负有特定的义务
义务的来源: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行为人的职务或者业务要求其履行的义务 行为人先行行为引起的特定义务
重要条件:行为人有能力履行义务 关键条件:行为人拒绝履行义务并
由此造成了损害
不作为的分类
不作为包括纯正不作为和不纯正不作为。 纯正不作为:只能由不作为构成即由刑 法明文规定。如:遗弃罪,拒传军令罪, 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 不纯正作为:即可以由作为,也可以由 不作为构成。如:故意杀人罪,爆炸罪, 放火罪,交通肇事罪。
研究目的的特殊性:解决刑事责任
3、因果关系的一般特征
(1)客观性 (2)相对性 如:甲偷--乙告--甲杀死乙--乙母死 (3)时间顺序性 (4)复杂性,表现为“一果多因”和“一因多
果” (5)多样性,体现为“必然因果关系”和“偶
然因果关系”。 (6)条件性和具体性。 (7)法律性。
1、因果关系的一般原理
因
果
现象
现象
概念:
(一)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一种现象 规律性引起另一种现象,引起其他现象 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前者与后者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二)刑法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 害结果之间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的内在标准。
2、刑法因果关系的特点
研究对象的限定性:危害行为、危害结 果
3、危害结果的分类
(1)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非构成要件的 危害结果
(2)物质性的危害结果 非物质性的危害 结果
(3)重结果 轻结果 (4)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
4、危害结果的刑法意义
决定某些犯罪的性质 标示犯罪的危害程度 影响刑罚量的确定 赔偿或者罚金刑的重要参考
四、刑法因果关系
(the Causality between the Dangerous Act and the Dangerous Result)
2、犯罪客观方面的范围
(the Scope of the Objective Aspects of Crime)
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因果关系 行为对象 犯罪时间 犯罪地点 犯罪方法
3、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the Objective Aspects of Cr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