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大型水泥企业可持续发展探究【第一章第二章】我国水泥企业转型战略探析【3.1】C集团公司的基本情况和企业发展方式【3.2】C集团公司战略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3.3 3.4】C集团公司内部环境分析与环境分析综述【4.1 4.2】转变集团管控模式构建一体化经营管理体制【4.3 4.4】转变企业市场战略突破同质化竞争瓶颈【4.5 4.6】强化人才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支撑企业战略转型【第五章】C集团公司转型升级风险控制和效果预测【结论/参考文献】水泥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结束语水泥行业属于产能明显过剩的行业,在全球能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焦点的当今,国家连续出台各项政策,目的是引导水泥行业转变自身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配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与此同时,日趋加剧的行业总产能过剩和产品同质化竞争,水泥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随着我国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和社会水泥消费峰值的临近,水泥行业的低利润时代已经来临,在可预见的未来,水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因此,中国水泥企业必须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积极主动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对企业的经营方向、运营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等进行整体性转变,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对大型水泥企业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并以C集团公司为例,提出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大型水泥企业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的战略方案:紧紧围绕水泥主业,通过内部的资源整合和能力提升,以构建企业竞争优势为关键,实施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动企业的产业结构从单一水泥产品经营向以产业链延伸为基础的相关多元化转变、企业市场战略布局从规模扩张向打造区域竞争优势转变、企业竞争模式从生产制造向“生产+服务”模式转变、企业生产观念从规模生产向全面清洁生产转变、集团管控模式从财务管控型向经营管控型转变等五个转变为途径,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支撑的转型升级战略,推动企业由传统水泥生产企业向现代生产服务企业转型发展。
本文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从企业转型升级的角度,力图构造一种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体系,旨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资料。
加强对水泥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和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
水泥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坚定方向、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由于各水泥企业所有制性质、内部条件的不同以及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很难对现有企业提供一种完全标准化的模式去精确的评判。
但是,随着我国水泥企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会更加注重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到企业战略中去。
同时,企业的发展有着动态性的特点,因此本文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思想,也应该与时俱进,以确保战略更加客观、更加科学、更加准确。
由于本案例对象 C 集团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地发展变化,而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又有诸多限制,加上笔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也不够,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因此,对 C 集团公司转型升级战略及实施的研究只是总体性的和方向性的,笔者认为需要进行更深入研究,比如在技术创新对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支撑方式、企业转型升级战略实施的计划步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等方面,留待以后做进一步研究。
致谢有幸在不惑之年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荣誉。
感谢所有的老师,他们把自己的所学、所思和积淀的人生智慧无私地传授给我们。
感谢我的同学们,他们的热情、激情和富于理想赋予了我新的观念和精神。
感谢我的同事们,他们在我上学期间,承担起了我很多份内的工作。
感谢我的领导,他们给我的时间和鼓励,支持我完成了学业。
感谢我的朋友们,他们总在我需要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夏新平教授!他对学生的和蔼可亲、严格要求和精细的指导深深影响着我。
从我开始写论文时一筹莫展,到论文定稿前的标点符号使用,在我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中,都得到了他的悉心的指导和教诲。
他不仅教授我如何写好论文,更重要的是他教授了我对一切事物严谨、求真、完美的人生态度。
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她们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为我坚持完成学业提供了无私的、至爱的支持。
参考文献[1]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
我们共同的未来。
王之佳,柯金良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 第十五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1989[3] 付博。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河南大学企业管理系,2008[4] 杨茉。
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5] 彼得(Tom Peters)。
美国杰出企业成功的“八大要素”. 科技管理研究,1986(2):18-21[6] 刘力钢。
企业持续发展论。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7] 刘帮成,姜太平。
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决策借鉴,2000(4):13-18[8] 王志平。
构筑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梯队。
南开管理评论,2000(1):23-27[9] 朗诵真,周晓明。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竞争战略思考。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2):32-35[10] 钟陆文。
战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3):41-44[11] 苗明杰。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1998(4):15-19[12] 马跃。
合肥市热力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13] 唐辉亮,施永。
企业转型升级文献综述。
宜春学院学报,2011, 33(5):79-81[14] 王吉发,冯晋,李汉铃。
企业转型的内涵研究。
统计与决策,2006(1):153-157[15] 代宏坤。
企业转型研究进展。
生产力研究,2008(8):155-157[16] 李烨等。
透析西方企业转型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
管理现代化,2004(3):42[17] 盘华。
企业转型的三种模式。
中国高新区,2008(11):91-93[18] 毛蕴诗,吴瑶。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9] 毛蕴诗,汪建成。
基于产品升级的自主创新路径研究。
管理世界,2006(5):14-20[20] 李贺林。
“十二五”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研究报告。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21] 迈克尔A. 希特(Michael A. Hitt),R. 杜安·爱尔兰(R. Duane Ireland),罗伯特E.霍斯基森(Robert E. Hoskisson)着。
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
吕巍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2] 理查德L. 哈格斯(Richard L. Hughes),罗伯特C. 吉纳特(Robert C. Ginnett),戈登J. 柯菲(Gordon J. Curphy)着。
领导学-在实践中提升领导力。
朱舟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3] 吴东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对策研究。
企业经济,2005(5):42-47[24] 魏宁娣。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报告现状分析。
WTO 经济导刊,2007(4):38-42[25] 曹媛。
中国水泥企业一体化战略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010[26] 姚贞。
我国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27] 向志强。
企业可持续发展与股权激励。
生产力研究,2002(6):35-39[28]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编写组。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29] 李本林,黎志成。
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特征探讨。
计划与市场,2001(9):28-33[30] 洪亮。
关注水泥内生增长与行业整合。
中国建材,2008(2):37-45[31] 王鹏。
中条山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山西大学MBA 教育中心,2010[3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3] 周军。
我国水泥企业竞争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山东大学,2005[34] 余深。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商业研究,2001(12):8-12[35] 夏旭阳。
我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浙江大学,2005[36] 尹子民,余佳群,初明畅。
企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1):29-31[37] 郭东海。
论企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经济,2002(5):[38] 吴爱明。
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战略。
现代财经,2003(4):13-18[39] 李竹梅。
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管理。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5):35-39[40] 肖海林等。
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四面体结构模型及成长管理。
中国工业经济,2003(7):7-14[41] 叶华。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商业时代,2005(2):36-40[42] 齐力然。
共谋中小企业发展。
中国中小企业,2006(11):29-33[43] 查志强。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样升级研究-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分析:[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44] 苏东水。
产业经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 许跃芝。
解决资源枯竭型矿城问题破迫在眉睫。
经济日报,2002[46] 倪健民主编。
国家能源安全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7] 顾宝炎。
国外国有企业的管理和改革。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48] 魏杰。
中国企业战略创新。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49] 林培。
水泥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建筑,2009(12):64-73[50] 季先如。
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经营基本战略。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51] Anna Nagurney. A System-optimization Perspective for Supply Chain Network Integration-The Horizontal Merger Cas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45, 2009:1-15[52] Eve D. Rosenzweiga, Aleda V Roth, James W. Dean Jr. The Influence of an Integration Strategy o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nsumer Products Manufacturer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3(21):437-456[53] Morgan Swink, Ram Narasimhan, Cynthia Wang. Managing beyond the Factory Walls-Effects of Four Types of Strategic Integration on Manufacturing PlantPerformanc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25):148-164[54] Das A. J., Narasimhan R., Talluri S. Supplier Integration-finding an Optimal Configuration.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 24(5):563-582[55] Levery A., Merry.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Praeger, 1986[56] Gary Gereffi.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48):37-70[57] Humphrey J., Schmitz H. Chain Govem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 IDS Working Paper 120. Brighton:Institu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58] Poon TSC. 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2004(1):130-141[59] Jerkins L. Selecting Scenarios for Environmental Disaster Plan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3):16-23[60] Eicher T. S. Training, Adverse Selection and Appropriat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Growth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99, 58(8):28-41[61] Stephen J. Turnovky. Economic Growth in Open Economies.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01, 15(42):59-63[62] Jon-Arild J., Bjon O.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e Impacts of Dynamic Contextual Tra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3(23):84-91[63] Teece, Pisano,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7[64] Boge Gulbrandsen, Kare Sandvik, Sven A. Haugland. Antecedent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Resource-based Explanations.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09(15):89-102返回本篇论文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