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眠秋共被--解密李白杜甫关系
(根据康震《唐诗故事》讲座整理)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
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相遇于洛阳,两人一见如故,遂结为忘年交,时年李白44岁,而杜甫则比他少11岁,时年33岁。
但年龄的差异并未给他们带来什么不便,第二年他们便结伴游于齐鲁之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两人的相遇并结伴而游,在唐代诗坛上确为一件轰动一时的盛事。
李白和杜甫从那时起便结下了深厚而真挚和友谊,这个我们可以从他们后来的诗作中看到。
如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便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后来李白因李璘事件而获罪,,杜甫写下了感人肺腑的《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
李白对杜甫也同样情深意笃。
如送别时写的那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重有金樽开。
”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别后的思念之情更是不可抑止,便有了《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因获罪被流放西南,在那一个秋天当杜甫获知这一消息时,不禁悲从中来。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
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听到李白流放夜郎,积思成梦而作。
正因为两人有这样伟大的友谊,所以当李白入梦后,欣慰之余,却又有着不祥的念头,这正说明他对李白爱护之深,在一些泛泛之交身上是不可能有的。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从这种殷勤的叮嘱里,又说明李白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险恶。
李白此时已经获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获释后的轻快心情可见一般。
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杜甫并未得知李白的具体情况,同年秋末又写下了《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还是以为李白已经遇难,其诗魂当会经过汩罗江,其实李白此时已赦得释,而且确实在舟游洞庭湖了。
友情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而可贵的友情也只有在患难中才更可以得到体现。
文人相重,末路相亲,古来少见,竟于李杜身上见之。
一代两大诗人,虽然写诗风格各不相同,一个代表浪漫主义,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但这并未影响到他们伟大的友谊的建立。
唐代诗坛上的两颗巨星碰到了一块,其光芒不仅照亮了当时的诗坛,而且延照后世,令后人景仰!
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
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
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
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
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
“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它们沉静了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