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4节气芒种介绍

24节气芒种介绍

24节气芒种介绍
【篇一: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
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
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
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
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

“至”即到的意思。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
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
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
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
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
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
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
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
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
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
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
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
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

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
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
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
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名称和顺序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
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
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
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
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
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
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
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
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

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

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
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

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
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

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
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
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
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
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
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
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
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篇二: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春天有90天又18小时,分为:立春、雨水、惊螫、春分、清明、谷雨。

夏天有94天又1小时,分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天有91天又20小时,分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天有88天又15小时,分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
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
后相差为1~2天。

如果按照太阳的运转来制定节气,太阳从黄经零
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
“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
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
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即春分、秋分表示昼夜
平分,气候适中;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

“四立”表示季
节的开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降雨季
节的开始;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
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
生长;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芒种是一
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夏种。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其中
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
与程度,具体来说,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寒
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霜降表示进入降水季节;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雨水、谷雨、小雪、大
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
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命脉自得延绵,可见各种的节令与农事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十二
个月的农作物如:正月葱,二月韭,三月苋,四月蕹,五月匏,六
月瓜,七月笋,八月芋,九芥蓝,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

节气的口诀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