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终:合肥滨湖新城整体规划

最终:合肥滨湖新城整体规划







区域协调策略:城湖共生(核心区),合巢联动,滨湖通江,区域共荣


规划思路:



建立四个活力区域、一个系统的环城生态公园、多样的滨水空间、一条标志性中轴、
一个新的天际线、导向湖滨的联结交通系统、TOD引导下的环湖发展中心、绿道建设与都 市慢生活、CBD立体城市开发、一个巢湖文化纽带。




景观系统规划:
一个巢湖景观环
两个特色景观区(滨湖新区 核心景观区和相爱观光农业 景观带) 三条交通绿化廊道 四条生态滨水绿化带
五大主题公园(奥体公园、 科技公园、游乐公园、海洋 公园、丰收公园)
“九横六纵”城市道路绿化 体系




社区规划:以美菱大道形成主 要的生活片轴 考虑低收入人群,规划设置旅 游新市镇,提供低价住房的居住用 地,满足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需求




现代服务业
生产服务业:拓展创新金融保险业,吸引国内外银行和保险公司到新区设立分支机构。 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以及国内和省内大型企业的招商,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技术服务业:吸引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专业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各种科技中 介服务机构等。
会展业:提升国际会展中心在展览、会议、宾馆服务等方面的功能,策划和支持举办 一批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区域性、全国性乃国际性会展活动,扶持发展会展企业,培育知 名会展品牌、促进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旅游休闲业:大力开发滨湖生态度假、农家体验、林地休闲等旅游项目,重点打造义 城滨湖景区、大圩休闲体验旅游区、沿南淝河都市水景带等。
合肥滨湖新区
规划背景 项目概况 目标定位 理念原则 空间布局 道路交通 核心区 生态景观 基础设施 产业规划 滨湖世纪城




合肥优势分析 省会之城、中部之城、滨湖之城、科技之城、文化之城、绿色之城、轻工之城 合肥劣势分析 1、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处于末位,影响城市整体竞争 力的提升。 2、产业结构之间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不利于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完善与 提高。 3、区域整合力度相对薄弱:在全省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省内城市呈现离心状态, 省城中心城市地位受到挑战。 4、城市特色建设缺少亮点:缺少与省会城市地位符合,与城市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城 市特色建设。 5、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城乡差别明显,投资环境、创业环境,人居环境亟待进 一步改善。 因此,合肥的发展需要一个激变和创进。



核心区以滨湖核心为依托,规 划设计范围约21.75平方公里。






旅游服务:构筑环巢湖旅游 与文化传播中心 森林公园:利用现有良好植 被条件,建设森林公园 影视基地:影视基地项目建 设,进一步丰富城市内涵
总部基地:集企业总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板块 主题公园:集主题游乐、商住地产、城市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板块 CBD:提供商务办公、娱乐休闲、综合商住等多样功能,打造合肥经济中枢 文化展示:以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规划博物馆为基础,建设文化展示区
镇、义兴镇、大圩乡),总用地面积为
19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12.6 平方公里,本规划区的居住人口规模为
90万人。

有利条件分析



第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滨湖新区襟三河而带一湖,区南紧邻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借此与沿江城市相 联系,可以使合肥从相对封闭的空间走向更为开放的滨湖发展城市。 区西紧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利于产业的转移和承接。新区处于城市上风口, 区域自然景观良好,空气清新,生态优良,水系众多,适宜发展观光旅游、商务居住等。 第二、丰富的资源优势。 新区面积约占合肥城区的五分之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雄厚的自然资源。在土地 资源日益紧张情况下,无论是全市的东向发展战略,还是临江指向的城市布局,都有承接 产业的空间优势。此外,广阔的水面资源和优美的生态资源,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便捷的交通优势。 南淝河、派河水道通江达海,312国道、合安高速、市区一环、二环等高等级道路相 互交织,包河大道、淝河路已经竣工通车,二环以南的道路主干网基本形成。 第四、一定的产业优势。新区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该区以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 业化载体,以机械加工和科研为主,具有高密度经济聚集示范性。




滨湖新区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联系上海,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是 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因此,新区形象定位围绕核心功能区,采取集中展示,形成 完整的视觉效果,来体观城市礼仪界面的属性。 新区建筑采取多样化设计,强调富有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品质,核心公共建筑群以高层 为主,以利于勾勒出城市轮廓,某些区域可结合旅游项目开发采用徽派的建筑型式。 滨湖新区以吸收新增人口,避免老城过度发展为主要目标。



轨道交通: 环湖轨道线为远景规划设想, 促进环湖地区开发。

旅游规划


生态保障策略——强调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城市典范








生态规划: 将滨湖区内的水面、湿地、植被 等斑块通过不同规模和结构的廊道相
互串联、贯通,以绿干、绿枝、绿叶
的层级结构构成一个可以循环流动的 网络系统,为城市的持续生存发展提 供基础性的支撑功能的资源和服务。




公共设施规划: 沿美菱大道纵向展开,形成由南 至北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带。每个 片区板块沿横向形成一条片区及 的公共服务设施带,公主“纵向 推进,横向延展”的发展模式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排水工程 污水管道覆盖率达到100%, 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2、给水工程 城镇自来水普及率100% 3、供电规划 规划一座220KV变电站,六 座110KV变电站 4、通信工程












交通组织策略——公交优 先,五横八纵,格网布局,水 路通达。
形成八横五纵的1级主干路 网结构,一纵两横的城市快速 路。
结合有机聚合的布局模式, 规划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 BRT及大站公交线为骨架,区 内环线为纽带,普通公交为辅 助的四级公交网络。
同时完善对外交通,提高 空港,航道的通达能力。




公共交通规划: 1、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一横一纵 两条轨道线 2、BRT系统 3、大站公交线:补充BRT系统网 线不足的问题 4、区内环形交通线 5、公交枢纽与首末站:规划公交 主枢纽2个,辅助枢纽8个,首末站若干




规划快速路:一横两纵 一级主干路:五横八纵 二级主干路:片区相互联系 的主要道路 次干路:联系相邻片区 支路:满足片区内组团之间 交通联系和短距离交通



空间格局:展现合肥 起伏滨湖新天际。 水线、岸线、天际轮 廓线所勾画的滨湖风 景线,显示出新合肥 大气、雄伟的整体形 象与气质。



车行系统: 总体形成“4横6纵1环”的干道系统

慢行系统


沿湖特色功能区分别设置道路 下穿和人行上跨段,实现内外无障 碍联系。 建立开放空间慢行环、商业空 间慢行环和文化娱乐慢行环三大区 域绿道,串联各个功能节点,连接 成一个有机整体。 充分结合滨水的绿化及开放空 间,构建完善的慢行系统。同时在 滨湖区域设置水上巴士站,形成紧 凑、复合、低碳的慢行交通网络。
房地产业:发挥地处城市“上风口”和滨湖依水等地理优势,积极开发水岸、滨湖、 林畔的房地产。
商贸流通业:加快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和大型连锁超市的建设,发展商品配送、电子商 务等新型营销方式以及连锁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和网上商店等新型零售业务。
产 先进制造业



汽车及工程机械制造业:从合肥目前的整体情况出发,打造汽车产业集群的条件最为 成熟,全市将形成一个以整车企业为核心,以一、二、三级零配件供应商为基础,以各类 现代物流企业、研发机构和行业协会为支持的较为完备的汽车产业集群。新区的汽车产业 智能仪表、数控机床、精密模具等装备设备制造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合肥海尔、美菱、荣事达等名牌家电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
功能构成策略——优势产业集聚,服务功能集聚,多元功能复合;集聚长三角区域性




功能,突出城市科技优势功能。
以建设滨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 目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环巢湖国
家级旅游区为载体,形成长三角区域
性特色功能的集聚,包括会展中心、 省级旅游基地、会议中心、大型主题 公园、区域型总部研发基地、徽商论 坛等,并实现各功能的融合互动。



合肥市滨湖新区位于合肥市南部,南起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至城
市二环路,西侧与合肥西南片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望,是合肥“141 (一个主
城区,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主要区域之一。 2006年11月15日,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 行政区划: 滨湖新区用地内现有肥西县、包河 区、五个乡镇(烟墩乡、义城镇、骆岗
空间整合策略——落实城市发展框架,整合城市空间结构 实现城市结构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遵循整体性原则,通过空间布局、路网结构、交通组织、生态廊道建设等多个方面,
结构构成策略——核心引领,纵轴推进,横向延展,点轴片块 新区分为四大功能片区,十大功能板块 北部片区:葛大店文教生活综合版块和 现代物流综合服务板块 中部片区:合肥南部城区中心板块和科 教研发板块;结合机场搬迁建设南部城区的 商业中心,同时结合十五里河规划奥林匹克 公园 南部片区:核心功能板块、省级旅游基 地板块和高品质居住综合板块 东部片区:大圩旅游新市镇板块和现代 观光农业板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