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业务培训
1月份:(10000-5000-1500-1000)=2500×3%=75元; 2月份:(10000×2-5000×2-1500×2-1000×2)=5000×3%-75=75元 3月份:( 10000×3-5000×3-1500×3-1000×3)=7500 ×3%-75-75=75元 进一步计算可知,该纳税人全年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为30000元,一直适用3%税率,因此各月应预扣预缴的税额相同。
级 数
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
1 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
3
2
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 部分
10
3
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 部分
20
4
超过9000元至35055000 元的部分
30
6
超过55000元至80000 元的部分
35
7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45
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 2
将综合所得费用减除标准从原来的3500元/ 月提高到5000元/月(60000元/年),降低 了低收入群体的负担。
调整优化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 4
以改革前工资薪金所得3%-45%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为 基础,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大幅 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
5
增设反避税条款
在2018年10月1日之前,新个税法都在审 核与修订,因此属于个税改革的准备阶段。
在2018年10月1日-2018年12月31日 这段时间,属于政策实施的过渡期,这 段时间将率先将个税起征点上调到 5000元,同时匹配新的个税税率表, 让纳税人提前适应新个税的计算方法。
全面实施 阶段
政策准备 阶段
政策实施 阶段
4.纳税年度内纳税人依法可以享受扣除未享受或未足额享受的;
5.纳税人依法享受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的;
6.纳税人依法申请退税的。
汇算清缴
综合所得
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 务人按月或按次预扣预缴税款;需办理汇算清缴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 日至6月30日内办理汇算清缴。
新个人所得税法
新个人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18年8 月31日通过,自2019年1月1日起执行。
新个税法分3阶段实施
根据新《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在计算个税应 纳所得额时,除了起征点5000,“三险一金”专项扣除外,还可享受六项专项附加扣除。
速算扣除数 0
105 555 1005 2755 5505 13505
改革后 (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预扣预缴适用)
工资、薪金所得(累计预扣法)
级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
数
得额
1 不超过36000元的部分
2
超过36000元至144000 元的部分
3
超过144000元至 300000元的部分
4
超过300000元至 420000元的部分
预扣预缴税款计算方法
居民个人劳务报酬所得预扣预缴适用
级数 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预扣率 (%)
1 不超过20000元的部分
20
2
超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 部分
30
3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40
速算扣除数 0
2000 7000
预扣预缴税款计算方法—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收入额的计算方法不同
01
新个人所得税法主要亮点
个税新政主要亮点
1
建立对综合所得按年计税制度
此次改革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 许权使用费4项劳动性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 围,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按年计税, 体现了量能负担原则。
首次设立专项附加扣除 3
增加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 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扣除,进一步增加税制 的公平性。
是否 为非 居民
稿酬所得
全
员
其他分类所得
全 额
扣
缴
工资薪金所得
申 报
劳务报酬所得
非居民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稿酬所得
其他分类所得
预扣预缴税款计算方法—工资薪金
累计预扣法 定义:扣缴义务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以截止当前月份累计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收入额减除各项累计费用及累计扣除额后的 余额为预缴应纳税所得额,对照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出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减除已预扣预缴税额后的余额,作为本期应预 扣预缴税额。 计算公式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X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已累计预扣预缴税额
1.加强培训。开展个税专项培训,必要时设定联络员机制,切实落实个税政策。 2.系统优化。人力部门应尽快优化HR系统,确保人员扣缴信息、计税方式与政 策相匹配。 3.手工计算。HR系统改造前过渡期间,通过表格手工计算个税。近日,本部门 将设计个税计算模板及操作说明下发至各部门。 4. 信息填报。专项附加扣信息的填报工作由各机构人员自行下载国家税务总局 个人所得税APP终端,自行完成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填写,同时填报手工信息表, 用于过渡期间计算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的依据。 5.维护权益。人力部门、法规部门建议在劳动合同中增加涉税条款,明确代扣 代缴过程中个人与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6. 惠民服务。由于享受首套房贷款利率的贷款利息允许定额扣除,建议公司部 和风险部考虑贷款合同的修改或是设置自助查询端口便于纳税人查询。
LOGO
个人所得税新政解析
个人所得税业务培训
个税法发展史,一部富起来的历史
开征,免征额800,个税存在三 个系列: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 调节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 税
一轮改革:将三个 系列合并为一个税
二轮改革:储蓄存 款利息所得征收 20%税
五轮改革:工资、薪酬所 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2000 元
累计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 - 累计免税收入 - 累计基本减除费用 - 累计专项扣除 -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 - 累计依法确定 的其他扣除
(如果计算本月应预扣缴税额为负数时,暂不退税。纳税年度终了后余额仍为负数,由纳税人办理汇算清缴手续,多退少补。
综合纳税预扣预缴税率变化
改革前 (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案例
例2 小张2015年入职,2019年每月应发工资均为30000元,每月减除费用5000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4500元,从1月起 享受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等2000元,没有减免收入及减免税额等情况,以前3个月为例,应当按照以下方法计 算预扣预缴税额。
1月份:(30000-5000-4500-2000)=18500×3%=555元; 2月份:(30000×2-5000×2-4500×2-2000×2)=37000×10%-2520-555=625元 3月份:( 30000×3-5000×3-4500×3-2000×3)=55500 ×10%-2520-555-625=1850元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由于2月份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为37000元,已适用10%的税率,因此2月和3月应预扣预缴有所增高。
特别说明
可扣除的项目不同
居民个人的上述三项所得和工资薪金所得属于综合 所得,年度汇算清时以四项所得合计收入额减除费 用6万元以及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后的余额为应税所得额。而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实 施条例规定,上述三项所得日常预扣预缴税款时暂 不减除上述扣除。
关于按“次”的具体规定
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所 得三项综合所得,属于一次性收入的, 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项 目连续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 入为一次。
2019年1月1日起,将全面实施新个税。其中包 括三险一金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扣除附加专 享扣除金额,用人单位社保补缴等等。也就是 说在2019年,新个税才会完全生效,目前可以 享受到部分减税待遇。
目录 Contents
1 新个税法主要亮点 2 代扣代缴政策解读 3 对我行产生的影响 4 主要应对措施
年度汇算清缴时,收入额为收入减除 20%的费用后的余额;预扣预缴时收 入额为每次收入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其中“每次收入不超4000元,费用减 800元;每次收入4000以上的,费用 按20%计算。
适用的税率/预扣率不同
年度汇算清缴时,适用3%至45%的超 额累进税率;预扣预缴时,劳务报酬 所得适用专门的预扣率表,稿酬、特 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20%比例预扣率。
预扣预缴税款计算方法—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1.计算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三项综合所得以每次收入减除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按70%计算。 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费用按800元计算;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费用按20%计算。
2.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以每次收入额为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税额。 3.计算预扣预缴应纳税额。根据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预扣率计算应预扣预缴税额。劳务报酬:三档预扣率;稿酬、 特许权使用费:预扣率20%
03
对我行产生的影响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责任
纳税人责任
1.负责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真实和准确性,负责保管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相关资料,保管期为5年; 2.负责汇算清缴申报工作; 3.对扣缴义务人提出的不符合税法要求的相关信息有义务修改。
扣缴义务人责任
1.接受纳税人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后将信息尽快报送税务机关(我行采取远程报送方式,即纳税人下 载APP终端报送,不需留存纸质信息资料) 2.负责预扣预缴税款及纳税资料的保存,接受纳税人委托办理汇算清缴; 3.协助税务机关核查专项附加扣除情况,对纳税人不修改相关错误信息的,扣缴人有义务向税务机 关反映。 4.负责提供工资所得收入明细(包含各项收入、专项扣除、预扣缴税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