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全球化法律发展的探讨
何斌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引发法律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法律的全球化是建构全球性文明秩序的一种内在要求。
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不同的法律制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在减少,共同点在增加。
全球范围内法律规范正在趋同化和一体化。
但是法律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都生活在同一的法律模式之下,法律的技术化趋势也不可能消灭法律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因此,法律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
同时,法律全球化也不能取代法律的民族化。
【关键词】法律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法律全球化
一、法律全球化源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律与全球化的关系、法律全球化问题成为法学各个学科,无论公法、私法、国际法,还是法理学、法社会学、比较法学所广泛谈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法律的全球化问题,其出现和发展根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其实是各种经济增长要素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日益突破国界限制的过程,是现代化在当代世界的一种延伸。
全球化产生的社会过程、社会后果最突出的是世界进一步的开放化,民族国家间以往的封闭和隔绝进一步被打破,一个真实的,同时也包含某种虚拟的世界秩序、世界体系的形象,一个又清晰又近似于模糊的全球化的文明形象正在出现。
经济的全球化引发法律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从近年来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额、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额、国际直接投资数额以及跨国公司的数额的变化上,都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在国际领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目标不仅在于消除对外商的歧视措施,而且试图调节“国界背后”的政策和国内市场结构。
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的以保障市场准入为核心的《服务贸易总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协议》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就是法律全球化的典型例证。
随着争夺市场和投资的国际竞争的加剧,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出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法律改革潮流。
有没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些国家法律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就是增加法律的普遍性、可预测性、可计算性和透明度,实现国家的法制化。
二、法律文化的传播使法律全球化成为可能法律全球化的产生首先从法律文化的传播开始,文化的传播为法律全球化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法律文化传播是指一个地区的法律文化向其他地区扩展或迁移的现象。
一般地说,有文化,就有文化的传播。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是大不一样的。
文化的传播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全球性的人口流动与迁移带来了法律文化的传播。
人口的迁移不仅仅导致人口的地域分布的改变,而且导致与人口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变化。
在迁移者的所有家当中,文化是最易携带而且最难丢弃的东西。
就法律文化而言,人口的迁移必然导致法律文化的迁移,即法律文化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在今天,全球人口迁移和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已超过已往的任何历史时期,极大地促进了法律文化的全球性传播和交流。
那些从本民族主要聚居区迁移到世界其他地区的移民群体。
将本民族的法律文化携带到移民地,在移民地的新的环境和条件下演化创造出一种既不完全同于作为其所属民族的法律文化,又不同于其移民地原有法律文化的新型法律文化,即移民法律文化。
其次,法律移植是法律文化传播的一种最直接、最明显、最有力的途径。
三、全球范围内法律规范的趋同化和一体化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不同的法律制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吸收。
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在减少,共同点在增加。
法律全球化促进了法律技术化趋势的发展,在商法、知识产权法以及股票交易、所得税征缴、交通控制、大气污染治理、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大量的法律越来越被看做是一种技术而跨越国界。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法律全球化提出了法律发展的趋同问题。
我国也有学者主张,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法律之间相互沟通,逐渐成为一个协调发展、趋于接近的法律格局。
即全球范围内法律规范正在趋同化和一体化。
所谓法律趋同化,是指调整相同类型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趋向一致,既包括不同国家的国内法的趋向一致,也包括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趋向一致。
世界范围内的法律趋同首先表现在民商法领域。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家间的商人的交易的增多。
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
除了其他方面的努力之外,就需要为商人之间的跨国交易设立规则,特别是推动世界范围内商法规则的统一。
四、法律全球化与西方化、民族化的关系1.法律全球化与西方化。
有这样一种理论,认为无论是法律现代化,法律发展运动,还是法律全球化,似乎总意味着西化,甚至美国化。
这种理论认为,法律全球化过程本身对于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是有着不同意义的。
对于西方社会来说,全球化是一种主动的自我扩张和发展的过程;而对于非西方社会而言,全球化则是一个被动的外来冲击进而他化的过程,是引进和接受西方价值观念、文化形态与制度规范的西方化过程。
按照这一理论的逻辑,法律全球化的过程就是法律的西方化过程。
非西方社会内部无法生成法制现代化的因素和条件,只有依靠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和传播,才能使自身社会的法制逐渐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因此,法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过程,就是西方法律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得以传播为非西方社会接受和采纳的过程。
不可否认,从全球角度看,法制现代化确实是从西方起步的。
罗马法成为现代西方法制的历史先导,它具有普遍性的世界意义。
2.法律全球化与民族化。
毫无疑问,经济的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律的技术化,尤其在商法、知识产权法、证券法、环境保护法等领域,大量的法律规则的制定和实施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并且作为调控市场经济运行的技术手段跨越国界。
但是,这一趋势并没有导致法律的技术性与文化性之间已有界限的模糊,更没有使法律的文化性弱化或消失。
在一定程度上,法律的技术化趋势使得法
律的文化性更为突出。
实际上,一定的法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离开一定的文化,很难理解和把握一定的法律技术。
虽然外来文化的进入会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但外来文化并不会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演进进程有实质性改变。
外来文化有些是被全盘承受,有些则接受缓慢且融化不全,有些则全被拒绝。
外来文化能否被接受,取决于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发展阶段。
如已达到某种文化阶段,则既能接受某种外来文化,也能自己独立产生和外来相同的文化。
认为全世界只能遵循一个法律模式,只能沿着一条路走,是法律帝国主义的表现,是注定要碰壁的。
参考文献:
柳剑平.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安全战略的选择.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93.
黄文艺.论法律文化传播[J].现代法学,2002,(1).朱景文.关于法律与全球化的几个问题[J].法学,1998,(3).322经济与法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