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与分析〔摘要〕本研究通过对99名教师问卷调查发现,(1)不同教师群体在知足充裕体验指数上有显著性差异;(2)性别在家庭氛围体验指数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高于男性;(3)年龄对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有显著性影响;(4)教龄在专业成长、工作满意度、自我接受、人际适应、家庭氛围、生活满意度六纬度上有显著性差异;(5)职位在知足充裕体验、身体健康体验指数上有显著性差异;(6)工资满意度对知足充裕体验、工作满意度体验、生活满意度体验、总体幸福感有显著性影响。
针对调查结果,分析了影响教师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幸福感;中小学;教师〔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文献标识码〕1671-2684(2008)10-0012-04一、问题的提出有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比较成功,包括婚姻、友谊、工作以及健康。
英国教育家Elizabeth Holmes在《教师的幸福感》一书中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情绪体验的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情绪体验,因此又称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其生活的最高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Diener(2000)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
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的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
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没有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
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价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的体验。
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陈艳华(2003)指出,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
教师幸福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的一种精神满足,是从追求理想到实现理想的一种情感体验。
以往我们对教师的关心和培养的传统理念是,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我们前期在对教师生涯发展辅导课题研究时发现,由于教师长期在高压力、超负荷、强责任的环境下工作,已经使大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和自我概念的缺失,由此引起我们的思考,即如何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能更好地、全面地了解教师的成长需求;在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时,如何启发教师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让教师知道“我到底为什么工作”,引发教师思考“工作不仅强调提供报酬,更加强调给个体所带来的自身成长、自我发展”,如多问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我体验到了什么”,“我在这里和其他人所做的工作使我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定要让人们能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以自己的方式成长,那么他们将会充满成就感和满足感。
”(引自王小平的《奇迹》)当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涯中有意识地努力去改变生活态度,不断融洽与学生的关系,那么他就更可能在同样的艰辛、同样的压力环境下体验到幸福,获得成功。
二、研究方法1.问卷编制本研究采用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
为了使问卷更符合本研究的目的,贴近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对问卷进行了改编。
整个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1)教师个人基本情况(问卷一)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教龄、职称、职位、是否班主任、工资待遇、婚姻状况九个方面,由被试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教师幸福感量表(问卷二)包括知足充裕体验指数、心理健康体验指数、专业成长体验指数、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身体健康体验指数、心态平衡体验指数、人际适应体验指数、家庭氛围体验指数、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十个纬度。
这十项指数的和为被试的总体幸福感,得分越高表示幸福感体验越强。
2.统计方法统计工具为SPSS13.0,采用方差分析。
3.样本构成问卷调查对象是风华中学全体教师,发放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所有问卷均采用匿名方式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1.风华中学教师幸福感概况统计结果表明,风华中学教师幸福感指数最高的为家庭氛围,其次是人际适应;最低的为身体健康,其次是知足充裕;总体幸福感为70.03(见图1)。
可见,风华中学教师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是积极的,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接受也比较乐观,而教师的身体健康和情绪调适是我校教师生涯辅导工作要关注的重点。
2.各因素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对教师幸福感的十个维度分别在性别、年龄、年级、教龄、职称、职位、是否班主任、工资待遇、婚姻状况背景变量间进行方差分析,其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数据见表3.1。
表3.1 不同背景变量高中教师的幸福感(表略)(1)不同教师群体(高一、高二、高三、行政干部)在知足充裕体验指数(F=3.856,P<0.05)上有显著性差异,行政人员对这一指数的体验最高(7.444),高一年级最低(5.806)。
不同群体在其余各维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性别对家庭氛围体验指数(F=7.979,P<0.01)有显著影响,女性(8.345)高于男性(7.536)。
(3)年龄对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有显著性影响,详细情况见表3.2。
(表略)表3.2 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幸福感(表略)①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46岁以上教师群体最高,36~45岁最低;②自我接受体验指数:25岁以下教师群体最高,36~45岁最低;③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46岁以上教师群体最高,26~35岁最低。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对于46岁以上此年龄段的教师来说,家庭较稳定,子女已成人,经济负担轻,业务方面是学校里的骨干,成就动机强,从物质的关注转移到自身成就感的满足,群体的温暖感、信任感的满足。
因此,他们比较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职业的认同感和满意感较高。
36~45岁是一个充满较高压力的年龄段,此阶段的教师,他们一方面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期望高、组织要求高。
而工作之外,他们还需花一部分精力在家庭的营造、子女的教育成长、老人的赡养照顾上,同时也面临着精力的衰退。
多种内外压力问题影响此阶段教师的幸福感。
26~35岁年龄段教师处于人生的一个关键期,他们面临立业、择偶、成家、生育后代等人生大事。
其中教师能否在自己学科专业上有所建树,能否非常顺利地通过中级和高级教师的职称评定,以及向特级教师目标努力是他们专业发展关注的重点。
在实现生活目标和职业目标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对待,稍有不慎便会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为此他们不仅要克服由于大量付出而产生的身体疲劳,还要面对巨大的职业竞争和改善生活的压力,因而生活满意体验相对较低。
25岁以下教师自我接受体验得分最高,他们年轻、有活力,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少,生活压力不大,个性较为张扬、自信。
总体幸福感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到了46岁以上年龄组,幸福感指数呈现出大幅度的回升,这与我们平常的分析符合。
(4)教龄对专业成长、工作满意度、自我接受、人际适应、家庭氛围、生活满意度六方面有显著影响(见表3.3)。
表3.3 不同教龄段教师的幸福感(表略)数据表明,26年以上教龄组在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上得分最高;21~25年教龄组在专业成长、家庭氛围、生活满意度这三个体验指数上得分最高;2年以下教龄组在自我接受和人际适应体验指数上得分最高。
16~20年教龄组在工作满意度、自我接受、生活满意度这三个体验指数上得分最低;11~15年教龄组在专业成长和人际适应体验指数上得分最低;6~10年教龄组在家庭氛围体验指数上得分最低。
总体幸福感指数,21~25年教龄组得分最高(74.815);11~15年教龄组得分最低(65.389),两者相差8.426。
此现象与美国心理学家卡曼的生命周期理论相吻合,卡曼根据能力和心理把个体的成熟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不成熟度阶段、初步成熟阶段、比较成熟阶段、高成熟度阶段。
11~15年教龄段的教师处于初步成熟阶段,他们任务多、压力大,自身的困难多,因此,组织在给予他们任务的同时,要对他们的生活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21~25年教龄段的教师处于高成熟阶段,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教育风格,已经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工作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相对较高,成就动机强,成功的体验多,幸福感高。
(5)职位在知足充裕体验、身体健康体验指数上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4)。
表3.4 职位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表略)行政干部在知足充裕、身体健康等体验指数上得分最高,普通教师知足充裕体验指数得分最低。
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身体健康体验指数最低,这些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
教师的总体幸福感指数与职位有关,按照职位的高低,其幸福感也呈现从高到低的逐步下降趋势。
这一现象符合中国“读书做官论”、“做官成就论”的文化价值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身体健康体验总体平均分较低,得分最高组是6.488分。
从这一点来看,目前教师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幸福感,不容乐观。
(6)工资满意度对知足充裕体验、工作满意度体验、生活满意度体验、总体幸福感有显著性影响(见表3.5)。
表3.5 工资满意度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表略)工资满意度对教师整体幸福感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其中感到满意的教师,其幸福感体验指数(77.22)比感到不满意的教师(67.55)高出近10分。
其实,可以说教师的幸福感是与其对工资收入的满意程度直接联系的。
这表明,在市场经济下,教师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物质地位不匹配,与其他相当的行业相比,教师收入处于下层。
如果教师的职业压力、职业责任与物质地位相比太过悬殊,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幸福感。
不过我们觉得,真正理解了工作,才能真正理解生命。
“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能够满足你的物质幸福,如薪水、待遇、工作环境、福利、保险和升迁;还能够满足你的社会幸福,如你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受尊重和被爱戴;更能够满足你的精神幸福,它会让你觉得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有创造性、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摘自王小平《奇迹———变不可能为可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7)经检验,职称、是否班主任、婚姻状况对教师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影响。
四、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访谈及调查资料的整理,课题组发现教师的身心健康、职业认同感、个人成长和工资收入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身心状态和精神风貌。
1.身心健康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体验幸福感是个体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而健康是影响整体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