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DBS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S 45 XX/XXX—2014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鲜湿米粉征求意见稿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前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的格式编写。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代替DB45/ 319—2007《鲜湿米粉质量安全要求》。
本标准与DB45/ 319—2007相比,主要变化内容如下:——修改了“1 范围”的描述;——将“5.1 感官”要求进行细化;——修改了“5.2 理化要求”要求;——修改了原来的铅含量要求;——增加了的铬含量要求;——修改了次硫酸氢钠甲醛项目的检测方法;——修改了抽样检测方法;——修改了附录A中部分描述。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干宁军、段玉林、温韬、农军、吴雪、林国梅、莫佳琳、李春篱、肖艳、黄智玉、叶梁银。
鲜湿米粉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鲜湿米粉的术语和定义、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糙米),经洗米、浸泡、磨浆(粉碎)、发酵或不发酵、蒸煮、成型、冷却等生产工序加工,未经干燥的鲜湿米粉(包括河粉、卷粉、榨粉或米线);或添加食用淀粉后按照生产工艺加工制作的配制鲜湿米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16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 2716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1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5 食品中镉的测定GB/T 5009.17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T 5009.27 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GB/T 5009.53 淀粉类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09.123 食品中铬的测定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0146 食用动物油脂卫生标准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8979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GB/T 21126 小麦粉与大米粉及其制品中甲醛次硫酸氢钠含量的测定GB/T 21918 食品中硼酸的测定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SB/T 10292 食用调和油3 术语和定义3.1鲜湿米粉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糙米),经洗米、浸泡、磨浆(粉碎)、发酵或不发酵、蒸煮、成型、冷却等生产工序加工,未经干燥的鲜湿米粉(包括河粉、卷粉、榨粉或米线)。
3.2切粉以大米或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或配以糙米或食用淀粉,经洗米、浸泡、磨浆、蒸片、切条、冷却等工艺加工而成的产品。
又称河粉或卷粉。
3.3榨粉(米线、水榨粉)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或适当配以糙米或添加食用淀粉等辅料,经洗米、浸泡、磨浆(粉碎) 、发酵、蒸煮、挤压成型、冷却等工艺加工而成的产品。
又称米线。
3.4酸浆榨粉在榨粉加工过程中经过发酵工序,酸度高于2 0T的榨粉产品。
3.5短条经85℃以上温度的水侵泡60s后,长度在8cm以下的米粉条。
3.6短条率经85℃以上温度的水侵泡60s后,短条的质量占全部米粉条的质量百分比。
3.7配制鲜湿米粉以大米或糙米为原料,适当添加食用淀粉等辅料,按不同生产工艺加工制作经熟制的成型食品。
原料中大米或糙米含量应不低于50%。
4 要求4.1 原辅料要求4.1.1 大米、糙米应符合GB 2715、GB 1354、GB/T 18810的要求,其中碎米、整精米率指标不作要求。
4.1.2 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4.1.3 生产用食用油应符合GB 2716、GB 10146或SB/T 10292的要求。
4.1.4 食用淀粉应符合GB/T 8885或NY/T 875或GB/T8883的要求。
4.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4.3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规定表2 理化指标4.4 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微生物指标4.5 致病菌限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致病菌限量5 食品添加剂5.1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有关的规定。
5.2 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使用量应符合GB 2760的规定。
6 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应符合GB 14881的规定。
7 检验方法7.1 感官要求取适量样品用目视法、鼻嗅法、口尝法检查,烹调后食用类需经烹调后再进行口感检验。
7.2 理化指标7.2.1 水分按GB 5009.3规定的方法测定。
7.2.2 酸度按GB/T 5009.53规定的方法测定。
7.2.3 短条率按DB 45/ 319一2007中8.4规定的方法测定。
7.2.4 铅按GB 5009.12规定的方法测定。
7.2.5 总砷按GB/T 5009.11规定的方法测定。
7.2.6 镉按GB/T 5009.15规定的方法测定。
7.2.7 总汞按GB/T 5009.17规定的方法测定。
7.2.8 铬按GB/T 5009.123规定的方法测定。
7.2.9 苯并[a]芘按GB/T 5009.27规定的方法测定。
7.2.10 黄曲霉毒素B1按GB/T 18979规定的方法测定。
7.2.11 二氧化硫残留量按GB/T 5009.34规定的方法测定。
7.2.12 硼砂按GB/T21918规定的方法测定。
7.2.13 甲醛按GB/T 21126规定的方法测定。
7.2.14 菌落总数按GB 4789.2规定的方法测定。
7.2.15 大肠菌群按GB/T 4789.3 规定的方法测定。
7.3 致病菌限量7.3.1 沙门氏菌按GB 4789.4规定的方法测定。
7.3.2 金黄色葡萄球菌按GB 4789.10—2010规定的方法测定。
7.4 食品添加剂按国家相关的标准的规定进行测定。
8 检验规则8.1 组批以同一原料、同一工艺配方、同一条生产线在同一生产日期加工的同一包装规格的产品为一组批。
8.2 抽样每批产品按生产批次及数量比例随机抽样,抽样数量应满足检验要求。
8.3 出厂检验8.3.1 每批产品均应进行出厂检验。
8.3.2 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要求、水分、酸度、短条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检验结果作为确认生产工艺参数合规性的依据。
8.4 型式检验8.4.1 型式检验项目包括第4.2、4.3、4.4、4.5和第5章规定的项目。
8.4.2 型式检验每半年进行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产品试制、正式投产时;——原料、工艺较大变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更换设备或长期停产再恢复生产时;——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国家食品安全监督部门依法提出要求时。
8.5 判定规则8.5.1 全部检验项目符合本标准规定要求时,该批产品判为合格。
8.5.2 微生物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规定时,即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不能复检。
其他指标若有一项以上(含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规定时,应重新从该批产品中抽取两倍样品进行复检。
复检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要求时,该批产品判为合格。
如果复检结果仍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规定时,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9 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保质期9.1 标签、标志9.1.1 预包装食品标签应符合GB 7718和GB 28050的要求。
对烹调后食用类的产品名称的次行标注“本产品需烹调后才可食用”。
9.1.2 外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 GB/T 191的规定。
9.2 包装9.2.1 产品内包装用食品级塑料袋包装。
亦可根据用户需要采用其他包装规格。
所有包装材料应符合有关食品安全的要求。
9.2.2 净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9.3 运输产品的运输应采用卫生清洁、无污染的厢式运输工具,不得与其它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运输过程应保持清洁卫生。
9.4 贮存产品应贮存在清洁卫生、通风干燥、无异味的室内中,产品堆放底层宜有垫板,不得与有毒、有异味、易腐的物品混存。
9.5 保质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产品质量状况确定保质期。
10 生产企业必备的生产条件米粉生产企业必备的生产条件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附录A(规范性附录)米粉生产企业必备的生产条件A.1 质量管理要求A.1.1 组织领导A.1.1.1 企业领导中至少有一人全面负责企业的质量工作。
A.1.1.2 企业应设置相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工作。
A.1.2 质量目标企业应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并贯彻实施。
A.1.3 管理职责A.1.3.1 企业应制定规定各有关部门质量职责、权限的管理制度。
A.1.3.2 企业应当制定不合格管理办法,对企业出现的各种不合格及时进行纠止或采取纠正措施。
A.2 企业场所要求A.2.1 厂区要求A.2.1.1 企业厂区周围应当保持清洁,无昆虫大量滋生,无有害气体、有毒化学物质、烟尘、粉尘、放射性物质及其他开放性污染源。
生产车间外墙应与严重污染源相距100米以上;生产车间外墙应与中度污染源相距50米以上;生产车外墙应与轻度污染源相距25米以上。
A.2.1.2 企业厂区应当清洁、平整、无积水,厂区的道路应用水泥、沥青或砖石等硬质材料铺成。
A.2.1.3厂区应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域划分明显,并有适当的分离或分隔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企业生活区、生产区应当相互隔离,做到严格有效的卫生防护隔离,杜绝外来污染;生产区内不得饲养家禽、家畜;厂区周围25 m范围内不能有开放性污染源。
厂区门窗等开放区域与居民房相连或相对时需要做好有效隔离。
A.2.1.4 厂区内垃圾应密闭式存放,并远离生产区,排污沟渠也应为密闭式,厂区内不得散发出异味,不得有各种杂物堆放。
A.2.1.5 厂区内设生产区、生活区、辅助区,生产区应在上风向。
A.2.1.6 生产企业应具备与其生产工艺、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仓储、检验、辅助设施等使用场地,能满足生产工艺和卫生要求,并按生产工艺工序分开设置,保持各工序的连续性,需防止前后工序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