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感想
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剧中人物又近乎固执的追求各自的信仰。
才有了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
以至于每看完一集,我总要重新梳理一遍剧中的人物关系。
杨氏家族有三个子女,长子杨立仁是个教书先生,沉稳多谋;在广州读书的女儿杨立华独立而有主见;小儿子杨立青生性顽劣但勇敢正直。
杨廷鹤作为一家之长,坚持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不求子女大富大贵,但求他们能团聚在自己身边,并成长为对国家的有用之人。
看完该剧,感叹有之,唏嘘有之。
杨家与瞿家理不清的纠缠和血脉相连,情义相系,应该是作为那个年代,千万个家庭的缩影。
在那个年代信仰和理想就是支撑一个个人生的基本动力,国家民族风雨摇曳,几分磨难,但多数个体都始终坚持各自的信念和理想,我们大可不必用非黑即白的准则去判断一个人。
立仁通过杨家世交楚材介绍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而立华早已是广州国民政府的机要人员。
立青对前途一片迷茫,在立华的介绍下,他先后认识了国民革命元老级人物董建昌和共产党籍黄埔政治教官瞿恩一家。
在他们的帮助下,立青凭借超强的绘图技艺顺利地考入黄埔军校。
学习期间,渐渐成熟的立青将瞿恩视为人生导师,并对瞿恩的妹妹瞿霞产生了爱慕之情,还与范希亮、穆震方等三期六班的同学结下深厚的情谊。
经过“东征”的战火洗礼,立青已显示出优秀军人的潜质,然而国民党在黄埔发动的“清党”行动让他痛苦地举枪对准了自己的人生导师——瞿恩,瞿恩对立青表示理解的同时给予了他重大的人生启迪。
事件平息后,立青第一次因“主义之争”而慎重思考对自己未来道路的选择。
此时,立仁已步步为营踏入国民党政治核心圈。
杨氏三兄妹姐弟因政治见解产生分歧开始貌合神离。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展开共同抗日的第二次全面合作,立青作为警卫
人员随中共谈判代表团前往南京。
瞿霞获释参与中共的谈判工作,气节未改但性情大变,她对立青不再如过去那般亲密,显露出些许疏远之意,令立青颇为神伤。
杨家人10年之后难得团聚,立青和范希亮等黄埔三期六班的同学也终于能在战场以外再次把酒言欢,并重申班规:“钢刀归钢刀,同窗是同窗!”。
在《人间正道》的前半部分,瞿霞作为瞿家的小女儿,聪明活泼,有着妈妈和哥哥的保护以及宠爱,爱撒娇却跟妈妈和哥哥一样坚定信仰。
但是在经过了八年的牢狱之灾后,出狱的她面对的是哥哥的去世,妈妈的失踪,身心受到非人摧残的她再也无法面对挚爱的立青,只能最终选择远离她
立仁在情报工作方面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在八年抗战中对日本人人的情报工作,亲情和民族之情成为他不竭的动力。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跟自己的兄弟终于在国共的合作后站在同一战线。
当立仁收来立青发来的白毛浮绿水,黄掌拨清波时,那种兄弟情再也抑制不住。
岁政治信仰不同,但作为家里的长子始终希望维系一个温馨圆满的家庭所以在去台湾之前,看着少了沥青的全家福,感伤“少了一个人啊”!
他们这一代人都是万千黄埔仁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精英群体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写就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和只有的历史。
他们有血肉,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
其中片中老爷子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信仰。
正是那些充满信仰的人们造就今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