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模拟试题(一)(本卷参考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1分,共20分)1.下列刑法解释中属于无权解释。
A.文理解释 B.扩张解释C.学理解释 D.司法解释2.美国公民从日本劫持新加坡的民用飞机到泰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适用中国刑法对该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所体现的是。
A.保护管辖原则B.普通管辖原则C.属地管辖原则D.折中管辖原则3.犯罪的主观方面是。
A.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心理态度B.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C.犯罪人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D.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的评价4.一切犯罪构成均需具备的主观要件是。
A.故意B.过失C.放任D.罪过5.犯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A.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B.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C.可能预见自己的行为D.明知自己的行为6.我国《刑法》规定,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
A.应当B.可以C.法律有规定的才D.必须7.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有。
A.遗弃罪B.故意杀人罪C.破坏电力设备罪D.抢劫罪8.精神病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处于以下哪一种状态时,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A.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B.不能辨认而且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C.不能完会辨认自己的行为D.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9.在我国,下列那一类人员不适用死刑。
A.盲人B.聋人C.哑人D.孕妇10.驾车有意将多人撞死的行为,构成。
A.杀人罪B.交通肇事罪C.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重大交通事故罪11.王某意图杀死仇人甲,向甲所在地方打了一枪,结果把在甲旁的乙打死,又将甲打伤,则王某的行为应该如何认定。
A.构成杀人罪和伤害罪两种犯罪B.构成过失致死罪和伤害罪两种犯罪C.属想像竞合犯,按杀人罪处理D.属牵连犯,按杀人罪处理12.某乙因盗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若对其缓行,其缓刑考验期应为。
A.3年以下B.5年以下C.3年以上,5年以下D.1年以上,3年以下13.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
A.犯罪行为没有实现行为人的主观目的B.犯罪行为没有发生危害结果C.犯罪行为没有实行完毕D.犯罪行为没有完全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构成要件14.甲男欲强奸女乙,先将乙女禁闭十数日,待乙女无力气反抗时对其实施奸淫。
甲男的行为属于。
A.连续犯B.牵连犯C.结合犯D.想像竞合犯15.某机修师,因对领导不满,利用工作便利,在进厂大修的飞机上,非法加装了两套控制电路,妄图使飞机在试飞时空中断油毁机,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因被及时发觉而没有造成飞机坠毁的严重后果。
机修师的行为属于。
A.不构成犯罪B.破坏交通工具罪(预备)C.破坏交通工具罪(未遂)D.破坏交通工具罪(即遂)16.某甲企图杀死其邻居某乙,遂趁夜深乙熟睡时将乙家的窗帘点着,引起大火,大火将乙烧死,并烧毁包括乙家在内的三间民房。
甲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B.故意杀人罪和放火罪C.放火罪D.故意杀人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17.某甲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境外电台非法提供尚未公布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稿,其行为构成A.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情报罪B.泄露国家机秘罪C.间谍罪D.背叛国家罪18.某甲入室盗劫他人现金2000元,被失主发现当场抓获。
在失主将其扭送到派出所的途中,甲失主不备,猛然将失主打倒在地,夺路而逃。
甲的行为构成A.抢劫罪B.抢夺罪C.情节严重的盗劫罪D.盗劫罪和故意伤害罪19.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因贪赃枉法,对明知是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不使他人受追诉的,构成A.受贿罪和包庇罪,实行数罪并罚B.受贿罪和徇私枉法罪,实行数罪并罚C.受贿罪和包庇罪,择一重罪处断D.受贿罪和徇私枉法罪,择一重罪处断20.外科医生王某因疏忽大意,误将一把手术剪遗忘在病人的胃内,最终导致病人死亡,其行为构成A.非法行医罪B.过失致人死亡罪C.重大责任事故罪D.医辽事故罪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正确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每题1分,共10分)。
1.全部犯罪过程可以分为A.犯罪的完成形态B.犯罪的未完成形态C.犯罪预备过程D.犯罪的实行过程2.犯罪未遂可表现为A.没有发生犯罪结果B.犯罪行为未完成C.犯罪目的没有实现D.某一犯罪构成要件缺乏3.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主观方面是A.故意B.过失C.破坏军人形象的目的D.获取某种非法利益的目的4.行为人在事实上的认识错误表现为A.客体的错误B.手段和工具的错误C.对象的错误D.因果关系的错误5.妨害司法罪包括A.伪证罪B.妨害作证罪C.扰乱法庭秩序罪D.脱逃罪6.报复陷害罪的直接客体是A.公民的控告权B.公民的批评监督权C.公民的隐私权D.公民的申诉权7.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是A.非法拘禁罪B.刑讯逼供罪C.非法搜查罪D.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8.在我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必须适用刑法的是A.公民B.国家工作人员C.军人D.援外的工程技术人员9.脱逃罪的犯罪主体是A.被行政拘留人B.被关押的被告人C.被关押的罪犯D.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10.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有A.广告主B.广告经营者C.广告发布者D.其他从事相关业务者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按照解释方法给刑法作的解释包括A.扩张解释B.学理解释C.文理解释D.限制解释2.下列关于犯罪对象的表述,正确的是A.任何犯罪都作用于一定的人或物,所以犯罪对象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B.犯罪对象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和条件C.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损害D.犯罪对象是犯罪分类的标志3.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是A.为实施盗劫行为而练习扒窃技术B.向他人传授犯罪方法C.诱惑他人犯罪D.制造犯罪工具4.下列各种刑种中,是由公安机关执行的。
A.管制B.拘役C.有期徒刑D.剥夺政治权利5.下列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的是A.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B.被判处无期徒刑实际执行未满十年的犯罪分子C.因强奸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D.累犯6.对于下列情形,行为人出于保护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
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A.正在进行行凶、杀人B.正在进行暴力性的强奸、抢劫C.正在进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活动D.正在进行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7.对于犯罪分子进行决定刑罚,应当根据几个因素,依照刑法的规定的判处。
A.犯罪事实B.犯罪的性质C.犯罪的情节D.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8.下列犯罪中,处绝对死刑的包括。
A.情节严重的故意杀人罪B.致人重伤的劫持航空器罪C.杀害绑架人的绑架罪D.情节特别严重的拐卖妇女、儿童罪9.有关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的表述,正确的是A.前罪侵犯的客体既包括国家对金融的正常管理秩序,也包括出资人的公私财产所有权;后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B.前罪是使用诈骗的方法非法集资;而后罪虽然在吸收公众存款的主体资格、条件等方面往往也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但在吸收存款的目的行为上则不使用诈骗方法C.前罪的犯罪目的是非法占有集资款;而后罪的行为人则不具有非法占有所吸收的存款或募集的资金的目的D.前罪属于金融诈骗罪,后罪属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10.下列情形中,构成偷税罪。
A.甲应纳税额100万元,偷税数额8万元B.乙先后偷税两次,数额分别是1万元、2万元,被税务机关给予两次行政处罚,后又第三次偷税1万元。
三次应纳税额为10万元C.丙应纳税额1万元,偷税8000元D.丁在税务人员收税时殴打税务人员四、法条分析题(10分)《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的规定外,都适用本法“。
试分析该款法律规定。
五、案例分析题(第1题、第2题各10分,第3题15 分,共35分)1.被告人陈某,男,26岁,农民。
1998年1月24日下午,被告陈某在某百货市场买了一条手帕,因觉质量不好当时要求调换一条价格高的,营业员李某不予理睬。
当场的另一营业员给陈调换时,李说:“不要给他换,乡下人一样。
”被告听后问李:“你说什么,你好厉害?”李接着对陈说:“你再讲我就打你。
”于是双方争吵起来,并互相对骂。
李继而冲出柜台,将陈牙齿打出了血。
陈挨打后,用手捂着被打的部位边走边说:“等着,我不会放过你。
”说着离开了商场。
半个小时后,陈邀集余某等四人,并于路过左某家时,在其门口拿了一根长60厘米、粗6厘米的木棍,来到商场对李进行报复。
李见势不妙,躲进柜台后的仓库间。
被告陈某、余某相继冲进仓库。
陈见李后举棍就打,第一下未打着,第二下被李用东西挡开。
此时,余某上前揪住李的胸前襟,陈某趁机朝李的头部猛击一棍,李当即倒地。
陈、余二被告丢下木棍逃走。
李被打倒后,经送医院抢救无效当天夜间死亡。
法医检验结论为,李系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而死。
在处理此案过程中,对陈某打击李某致死的定罪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定故意伤害致死,另一种意见是定故意杀人既遂。
问:那一种意见是正确的?2.甲为了使火车颠覆,在火车到达站前的10分钟,将一块大石头搬到铁轨上(足以使火车发生颠覆)。
在回家的路上,甲顿生后悔之念,于是匆忙在火车到达之前将大石头搬走。
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不构成,说明理由;如构成,构成何罪,是何停止形态?3.被告人尹甲,于某日下午5时许,现本村村民尹乙、冯某、杨某、尹丙等联合脱大麦粒。
当为尹丙家脱第二遍麦粒时,被告人拿起铁叉叉麦草,一铁叉戳在躲藏麦堆里捉迷藏的12岁女孩李某右太阳穴上。
被告人尹甲感觉到叉底一动,并见麦草下露出红布衣的一角。
他心中一惊,意识到叉中了人,发觉里边的人一声不响以后,立即放下手中铁叉后退几步。
此时,被告人为了逃避责任,非但没有及时抢救小孩,反而佯做不知。
直到尹乙去拿铁叉时才发现,后送乡卫生院抢救。
李某因伤势过重,贻误了抢救时机,于当晚8时许死亡。
经查,小女孩是在农民休息时玩“捉迷藏”躲进麦草堆的,当时在场的人均未看见周围有小孩。
问:(1)尹甲戳中女孩的行为如何定性?(2)当尹甲发现自己戳中女孩时,为逃避责任,没有及时抢救,以致女孩死亡,其应承担何种罪责?其危害行为方式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六、论述题(15分)试论述犯罪未遂的特征及处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