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案例描述:
小a:女,五岁,是个胆小内向的孩子。
每天早晨来园总是紧绷
着脸,恋恋不舍地看着奶奶离去的背影,“老师早”的问候声小得
几乎听不到,然后一言不发地坐到座位上。
我鼓励她去参加孩子们
的游戏,她总是固执地摇摇头,宁愿坐在位置上看着别的孩子们尽
情游戏,也不肯离开小椅子半步。
在班级中她是个极为安静的孩子,上课发言没有她,主动表演没有她,嬉戏打闹更是找不到她,也从
不见她脸上露出笑容。
应该说,她是个让人省心省力的好孩子。
可是,我感到茫然,我们要教的不是一群小兔,也不是一群小羊,我
们要教的是孩子。
孩子的天性本应是天真的、活泼的,该让她在对
世界的探索中慢慢成长,而不是长期倦缩在自己的小角落里,否则
会对心理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案例分析:
通过与家长的交流,结合小a小朋友自身的情况,我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
1.社会因素
小a的父母是做服装生意的,平时很忙,根本顾不到孩子。
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因为家住六楼,爷爷奶奶嫌不方便
很少带她下楼,偶尔下来也是拉着爷爷奶奶的手不放,不与其他同
龄孩子玩耍。
到了入学年龄后,她从自己小小的世界来到幼儿园,
看不到熟悉的亲人,身处完全陌生的环境,心理上自然会产生忧伤、紧张、不安等情绪。
对于这种孩子来说,只有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
才是安全的、自信的、满足的。
离开亲人,孩子便会感到不安全,
对周围环境产生惧怕的情绪。
确实,孩子从一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
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失去了原来的舒适与满意,就会表现遇到
问题过度焦虑、不安,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羞于同他人交往等,这
就是所谓的“分离焦虑”。
这些消极的情绪表现极不利于幼儿心理
的健康发展。
2.自身因素
小a和奶奶一起生活,老人也言语不多,所以她从小缺乏言语锻炼,更没有什么主动交往能力。
加上与父母长期分离,很少有与父
母沟通的机会。
因此,孩子接受外界的信息较少,得不到各方面的
培养。
来到幼儿园后,一下子要和那么多的同龄孩子相处,缺乏交
往经验的她更是又害怕又无所适从。
每天要参加的各种活动,即使
是她感兴趣的,她也会表现出不自信,拒绝参加。
并且在家时,由
于很多事都是奶奶包办代替,遇到一些可能存在的困难也都是大人
竭力去解决。
这种过度保护的措施,减弱了小a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和自信心,剥夺了她锻炼的机会,使她事事依赖他人,一遇到困难
就手足无措,缺少自信心和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
进入幼儿园以后,对孩子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她不能很好适应,只能以消极
的态度来面对。
长此以往,她就成了班级中一个最不令人注意的孩子。
3.家庭因素
康克清同志曾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子女的天然学校,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小
小a的家庭生活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平时的生活中,能让孩子
自己做主或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较少,家长对孩子也无这方面的要求。
另外,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以为孩子还小,
个性如此,长大自然会好。
许多经验表明,凡是在房间里长大的孩
子除了较顺从外,大多数活动能力较差,不善于交往、胆怯、缺乏
独立精神。
因此畏惧啊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对他的个性形
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案例反思:
新《纲要》中提出: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只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要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人格的积极健康的发展,包括从小拥有
积极的社会情感、态度,具有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同伴关系,活泼开朗、积极愉快的性格。
幼儿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成长的核心内容,并且对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积极促进每一个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责任。
针对小a的这一情况,我实施了以下措施:
措施一:给孩子一个能感受爱和关怀的环境
孩子从家庭步入幼儿园,沉浸在离开亲人的失落感中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安慰,对幼儿表达自己对他的喜爱,让孩子感到老师是可亲的,幼儿园是安全的,才能消除孩子对环境的恐惧感,进行对新环境的探索。
具体的做法是多接触、多关心。
早晨来园时拉着她的小手进活动室,讲几句热情的话;午睡时拍一拍她,再讲上几句悄悄话;起床时帮她穿衣服、系鞋带。
父母接迟了,我就说:“我认识你家,等小朋友都走了,我就送你回家。
”这一切使她感到老师喜欢她,她就会和老师之间产生亲切友好的感情。
从而也培养起自信心,使她能够大胆地、愉快地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这一天,小a入园后又是一个人坐到了角落,我走过去轻轻地抱起她说:“小a真乖,今天来得真早。
”然后对大家说:“老师要表扬小a,因为她每天都早早来到幼儿园,从来不迟到。
”小a的脸上露出了羞涩的微笑。
接下来,我又不失时机地说:“今天还有哪些小朋友和你一样早呢?”颖颖大胆地指了几位小朋友,居然还说出了小朋友的名字。
她的表现让我高兴极了,马上请这几位小朋友来和小a握握手,虽然她看到这么多小朋友来就低下了头,但是对于她来说,已经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措施二:培养孩子交往的能力
对于语言能力弱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与他们多聊天,不仅是老师和他聊,还要带动其他孩子和他聊,使他们熟悉起来,或者拿出一些玩具或需要合作的活动项目让他们完成,让他们在玩和说的过程中交上朋友。
有时候,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纠纷,就用表演的
形式来告诉每个孩子,然后请他们讨论该怎么做,最后让讨论的结
果成为孩子们在交往中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在一次孩子自带玩
具的活动中,我看到小a带了一个特别漂亮的芭比娃娃,就走过去说:“你的芭比娃娃真漂亮,在哪儿买的啊?给我玩玩好吗?”小
朋友听到了,都围过来。
我拿着芭比娃娃玩了一下,还给小a,然
后就请小朋友互换玩具,小朋友们纷纷拿着自己的玩具要跟小a换,看到眼前这么多的玩具,小a显得非常高兴,就和小朋友玩开了。
可是,没过一会,一个孩子很生气地来告状了:“老师,阳阳拿了
小a的玩具不还,阳阳的玩具却不给小a玩。
”果然,小a一个人
又是可怜巴巴地坐在角落,眼睛紧紧盯着被康阳拿在手里的芭比娃娃。
怎么办呢?我请了几位小朋友将这件事进行了一次表演,然后
让孩子们讨论,至于该怎么做,孩子们自己会找到正确的方法。
当然,看得最认真的,一定是小a了。
措施三:让孩子感受到交往所带来的快乐
要让孩子感受到交往所带来的快乐,游戏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比如角色游戏材料,它是促进幼儿主动交往的最佳途径。
游戏前要提
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在游戏过程中,也就是幼儿的交往过程中,孩
子们得到了欢乐。
当然,游戏中也会产生冲突,比如争做同一角色
或者图书撕破了等,孩子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学习了新的
交往技能,例如谦让、帮助、轮流和分享等。
小a特别喜欢做理发
师的游戏,这是操作比较多、对话少一些的角色,她在这个角色中
用简单的对话、但很像模像样的动作使小朋友很喜欢来她这儿理发,而她也在这个游戏中得到了成就感和很多的快乐。
她的交往能力也
在快乐的游戏中发展着。
措施四: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
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配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交往对象,家长要和孩子多相处,还可带孩子进入
自己的社交圈,让孩子观察成人的交往。
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找
几个同年龄的玩伴,多到玩伴家去做客,也请他们到自己家来。
如
此一来,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怎样和小伙伴在一起玩了。
因此,除了教小a一些自我服务技能外,我还让小a的父母放手让小a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包办,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树立自信心。
出此以外,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她去拿报刊、借东西、
购买指定用品等,增加孩子和别人交往的机会。
我还动员小a的父母尽可能多地带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长见识。
当孩子尝试某种活动时,应向孩子表达对她的信任,可以问:“我们该怎么做呢?”通过征询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使孩子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学
会与人交流和合作。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和个性也都各有不同。
但每个孩子都具有征服世界、和别人交往的欲望。
我们
不能因为孩子的安静而漠视孩子的消极状态,放弃对孩子能力发展
的培养。
小a在其父母和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培养下在慢慢地进步着,她不再一个人坐在角落了,看到她喜欢的玩具,她会和小朋友说:“给我玩一下,好吗?”。
渐渐地,她能主动和小朋友一起做
游戏了,上课、下课都能看到她那天真的笑脸。
家长高兴地说:
“我家小a变了,变得越来越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