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也有少量的骨器和木器。
在旧石器时代,如山西垣曲、广东韶关和湖北长阳都曾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各种房屋和聚落。
人类并没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完全脱离开来,还时刻处在自然的威慑下,在自然中选择栖居之所,居所有以下几种形式:1、树居,最原始的居住方式之一。
2、山崖下的凹入处。
3、洞穴。
北京周口店的洞穴是中国最早的猿人居住遗址。
北京猿人已经学会控制火种的保存和控制,这对旧石器时代的人来说意味着更加安全,也大大拓展了人的活动范围。
同时,也有人工制造的居所,其中包括:4、巢居。
是树居的发展,在树上用一些树枝有意识的搭建活动平台和顶盖。
5、窝棚。
6、窑洞。
有了固定的农业生产之后,相对于狩猎和采集野果来说,人类开始有较为相对的定居场所,开始出现聚落,形成干阑式建筑,这是巢居的发展,多出现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中国最早的干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距今约七千年。
建筑中广泛的采用了榫卯结合,平面长方形。
浙江吴兴钱山漾,苏州常州圩墩,云南剑州海门口和湖北蕲春毛家嘴,都发现过干阑遗址。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干阑式小铜屋生动的体现了干阑建筑的特点。
就穴居建筑的发展而言,从剖面看大致的发展过程时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有台基的地面建筑,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渐升起;平面上看则是圆形——抹角方形、长方形——长方形;房间数目由单一发展为前后两室至多室并联。
2.夏商周时期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朝--夏。
中国的奴隶社会从夏朝起开始形成和发展,到商朝后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经过西周到春秋时代结束为止,前后约计一千六百年。
建筑方面,商朝已经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
它的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和当时奴隶居住的穴居对照,强烈地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情况。
西周以后,春秋时代的统治阶级营建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多建在高达的夯土台上。
原来简单的木架构,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经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建筑上也出现了等级制度,并有了以管理工程为专职的“司空”,后来各朝代在这基础上发展为中国特有的工官制度。
夏朝古文献对夏朝记载较丰富,但考古一直存在瓶颈,未有确凿的成果。
商朝商朝青铜器手工业非常发达,留下大量纪事甲骨。
甲骨文中“宫”“高”“京”“宗”等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建筑有台基式,干栏式等不同形制。
商代城市有:河南偃师二里头城址河南郑州中商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西周为中农思想为主的封建制,讲究礼,宗法秩序严格,有《考工记》一书,当时的首都为“镐京”,并于山西岐山凤雏村发现中国最古老四合院遗址。
春秋时期,各诸侯王国不满于受限于周王朝,尝试各种突破,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兴起,学术上百家争鸣,在城市建设上,也不再受西周法律的约束,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形式上也有很多不同主张。
春秋士大夫住宅广州二里头二号宫殿左祖右社:始祖庙板瓦、筒瓦、脊瓦等出现,春秋时期普遍使用,并出现陶制排水管。
板瓦、筒瓦、脊瓦建筑色彩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鲁班——建筑祖师3.秦汉三国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礼制,巩固皇权,成为中国其后两千余年的主导思想。
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加强了商以来传统的厚葬制度,使陵墓建筑规模大大提高,建筑水平也随之提高。
东汉建筑平面、外观日趋复杂,高台建筑渐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并开始使用大量成组斗栱。
砖石结构迅速发展,各种空心砖墓、砖券、石板墓出现。
汉朝成为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日趋繁荣,规模日益扩大。
有咸阳、长安、洛阳、邺城等重要城市。
宫殿建筑也获得发展1、阙的设置。
最初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设置阙,成为宫阙,僭越之后,阙大量用于各种场所,不仅宫殿前设阙,城门外、寺庙前、陵墓道两旁都设置阙,成为宫阙、城阙、庙阙、墓阙。
甚至衙署和大门前都可以设置阙。
2、朝宫,秦始皇好功,在信宫西南处的上林苑建朝宫。
其前殿既为阿房宫。
又熔天下兵器,建十二座金人,立在宫前,“以弱天下之人”。
3、长乐宫。
平面长方形,周长约一万米、城墙厚约二十米。
4、未央宫。
建于长乐宫修复后不久,平面长方形,四面辟门。
南面偏东的端门为正门。
修建时,高祖正在各地征战,见其如此壮丽,责问萧何,“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回答道“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5、建章宫。
建于西汉中期,汉上林苑中,最大的一处离宫。
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宫殿,西区为园林。
在园林方面,以皇家宫苑为主,主要成于秦始皇和汉武帝,东汉洛阳也有修建。
有上林苑。
这一时期的住宅,规模较小的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
房屋构造除少数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结构体系。
广州和四川出土过一些干阑式建筑明器,一般是上下两层,下层开敞,楼上住人,有的是仓库,以适应南方湿热的天气。
稍大规模住宅,采用院落形式,或曲、或方。
有部分二层,三层阁楼。
贵族大型宅第,外有正门,屋顶中央高,侧边低,旁设小门,便于进出。
院内的前堂为主要建筑,有部分贵族富豪修建花园住宅,园内重阁回廊,构石为山,引水为池。
在陵墓方面,春秋战国时,墓上植树,而不覆土累坟,秦汉陵墓普遍封土。
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汉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由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
下层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米。
陵的周围有内外两隋唐建筑新风的前奏。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和石窟。
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僧尼10万多人。
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崇佛教,兴立寺塔。
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今大同)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岗石窟。
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
最早的佛寺木构阁楼式塔:徐州浮屠寺、建业建初寺、(建成后十八年即遭雷火烧毁。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砖石结构,密檐塔。
高约39.8米,平面为12边形,共十五层檐。
为现存最早的塔。
金刚宝座式塔:塔群的一种组合方式,中间一个大塔,四角各一个小塔。
敦煌壁画及石窟建筑中,多有记载早期的金刚宝座塔。
山东历城神通寺塔。
苏州光福镇七级方塔光福寺塔。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庵塔。
早期的大型佛寺都是以塔作为中心布局。
随着佛寺的发展,塔的位置也由中心慢慢转为寺庙前方,进而建在寺庙大门之外前方。
佛教石窟也由印度传入。
在山崖陡壁上雕刻出来的洞窟性的佛教建筑,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河北磁县南响堂山北齐石窟由多战乱,汉代奢华的陵寝多被偷盗一空,将陵寝隐藏起来,也属无奈之举。
墓室大多延续汉代制度。
也有部分用砖石仿砌墓结构构件的做法。
还有墓表、石柱。
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兵力发展的格局。
士人归隐之心迫切,“隐居而求其志”。
园林规模渐小,内容丰富,体察山水于细微之处——以小观大。
5.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木构建筑成熟的时期,现有少量当时建筑遗存,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这个时期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
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
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
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
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城市首都唐长安城,东都隋唐洛阳城是当时世界大都市,有大型的宫殿,官署和寺庙,以及重要的国际贸易的市场。
宫殿大明宫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山西平顺县天台庵大殿山西芮城县广仁王庙山西太原天龙山北齐石窟西安兴教寺玄奘塔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嵩山法王寺塔河北房山云居寺塔云南昆明慧光寺塔山东长清县灵崖寺慧崇塔宁波天宁寺塔宁波天封寺塔苏州光福镇铜观音寺6.宋辽西夏金时期宋朝建筑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
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
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
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
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
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
数千年来,建筑智慧多依靠口耳相传,子承父业传承下来,但关于建筑的文献亦早已存在,在传世的中国画中描绘的建筑物也让历史学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筑的配搭。
宋朝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对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献更有组织,为后世朝代的建筑提供了可靠依据。
另一方面,朝廷设立了专门负责建筑营造及相关的官职与机构——将作监以掌管宫室建筑,使建筑技术的传承更加系统。
著名建筑有山西大同城楼、大同钟楼山西赵城县飞虹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塔山西榆次清虚阁山西太原永祚寺大雄宝殿四川蓬溪县鹫峰寺大雄宝殿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天尊殿四川南充县广恩桥7. 清代清代(公元1616-1911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的建筑大体因袭明代传统,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时的原状,城内共有20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内城的正阳门。
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宫殿,清代帝王兴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建筑是清代建筑的精华,其中包括华美的圆明园与颐和园。
在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
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