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兽医病毒学考点总结

兽医病毒学考点总结

名词解释:病毒: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学:是一门以地球上最微小的非细胞生物病毒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拟病毒:拟病毒也称为类类病毒,它是一种环状单链RNA。

它的侵染对象是植物病毒。

被侵染的植物病毒被称为辅助病毒,拟病毒必须通过辅助病毒才能复制。

单独的辅助病毒或拟病毒都不能使植物受到感染。

类病毒:目前已知最小的可传染的致病因子。

与病毒不同的是,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为共价闭合的单链RNA分子,呈棒状结构,这和朊病毒相反,由一些碱基配对的双链区和不配对的单链环状区相间排列而成。

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因子。

缺陷病毒:在病毒增值的过程中,由于病毒基因组发生突变产生装配不全的病毒颗粒,称为缺陷病毒。

假病毒:一种病毒的核酸被以另一病毒编码的外壳包裹,则称为假病毒噬菌斑:是指在宿主细菌的菌苔上,噬菌体使细菌裂解而形成的无色透明的空斑。

空斑:动物细胞被病毒侵染后的死细胞群落。

病斑:动物细胞受肿瘤病毒感染后细胞剧增形成的病灶。

(枯斑:植物)包涵体:在某些感染病毒的寄主细胞内,形成有结构特殊、有一定染色性、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数量不等的小体,称为包涵体。

传染性核酸:有些病毒去除囊膜和衣壳,裸露的DNA或RNA也能感染细胞,这样的核酸称为传染性核酸。

复制周期: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产生成熟子代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复制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

复制: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合成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assembly)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

吸附:指病毒体表面特异性吸附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的现象。

病毒吸附蛋白(viral attachment protein,V AP):是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的毒粒表面的结构蛋白分子,亦称做反受体(antireceptor)。

病毒受体:是指能够与病毒吸附蛋白产生特异性结合,介导病毒侵入细胞、启动病毒感染的特殊性细胞表面位点。

顿挫病毒: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

容许性细胞:如果宿主细胞内病毒能完成复制循环的称为允许细胞,反之称为非允许细胞.干扰现象(interference):两种病毒感染同一机体或细胞时,常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干扰素: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的糖蛋白。

(抗原漂移:可引起HA和/或NA的次要抗原变化,是由编码HA和/或NA蛋白的基因发生点突变引起的,是在免疫群体中筛选变异体的反应,它可引起致病性更强病毒的出现。

抗原转变:可引起HA和/或NA的主要抗原变化。

抗原性转变是当细胞感染两种不同禽流感病毒时,病毒基因组的片段特性允许发生片段重组,从而引起突变。

(病毒遗传变异)缺失突变:在核苷酸中有一段序列被丢失。

插入突变:在病毒基因组中插入一段核苷酸序列。

回复突变:突变的核苷酸有可能发生突变逆转,重新具有与起始毒株相同的表型。

病毒的基因重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遗传物质的交换,称为基因重组。

分子内重组:指两种不同、关系密切相关的两种病毒的核苷酸片段的交换。

基因重配:在两株基因组分节段的RNA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二者基因组发生互换,产生稳定或不稳定的重配毒株。

交叉复活:当一种有感染性的病毒和另一种有亲缘关系的灭活病毒同时感染细胞时,经基因重组产生具有灭活病毒亲代的一种或多种遗传特征的重组体,此现象称为交叉复活。

多重复活: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种灭活病毒,感染同一细胞,若受损基因在两个亲代的不同部分,经过基因重组而复活,产生感染性的病毒,此现象称为多重复活。

互补作用:是指两种病毒混合感染同一细胞时,由于病毒基因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能促进一种病毒的增殖或使两种病毒的增殖均有所增加的现象。

病毒感染:是指病毒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并在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为病毒的感染。

水平传播:病毒在畜禽群个体间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节肢动物叮咬、直接或间接接触等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胎盘由母体传给胎儿或于分娩时经产道由母体传给胎儿的传播方式。

显性感染:某些病毒(如新城疫病毒、犬细小病毒等)进入机体,可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又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隐性感染: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不明显。

急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

持续性感染:长时间在机体内持续存在,使感染者表现出临床症状,或不出现症状而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慢性病毒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继续感染少部分细胞,也能使细胞死亡,但释放出的病毒只感染另一小部分细胞,因此不表现病症;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潜伏病毒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

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

慢发病毒感染:慢病毒感染不同于慢性病毒感染,其特点是潜伏期很长,通常在数年或数十年,而后出现亚急性进行性过程,直至病死。

细胞凋亡: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属正常生物学现象。

细胞受到诱导因子作用,激活细胞凋亡基因,导致细胞出现细胞膜鼓泡、细胞核浓缩并出现凋亡小体,使染色体DNA降解,细胞死亡。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中,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嗜酸或嗜碱性染色、大小不同和数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皱缩、变圆、出现空泡、死亡和脱落等细胞损伤,称为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

干扰现象:一种病毒感染细胞后可以干扰另一种病毒在该细胞中的增殖,这种现象叫干扰现象。

蚀斑形成单位:是一种检查和准确滴定病毒感染性的方法,每个蚀斑是由一个感染性病毒颗粒形成的,称作空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PFU)。

人工主动免疫:将制备的抗原注射入人或动物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免疫力的方法。

人工被动免疫:将特异性抗体或效应物输入机体,使机体被动的立即获得免疫力。

鸡尾酒疗法:是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其他多种抗病毒药剂混合使用,在艾滋病病毒刚侵入人体时下药,每一种药物针对艾滋病毒繁殖周期中的不同环节,从而抑制或杀灭艾滋病毒,从而使患者的发病时间延后数年。

补体结合试验:用已知病毒可溶性(CF)抗原来检测动物血清中相应(CF)抗体。

基因工程:既重组DNA技术,指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剪切和重组,形成杂合DNA或称嵌合DNA 分子,然后将其导入特定的宿主细胞,得到大量扩增和表达,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产生新的基因产物。

病毒基因工程是指DNA重组技术在病毒学中的应用。

基因治疗:是指以正常的基因替代或修补病人细胞中的缺陷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是治疗分子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基因产品等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载体:能与目的基因结合,且有完整的复制和转录功能的DNA 大分子称之为载体(vector )。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ed technology ,PDT ):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并展示在噬菌体表面,保持特定的空间构象,利用特异性亲和作用以筛选特异性蛋白或多肽的一项新技术。

朊病毒:是包括人在内所有动物中都具有的正常细胞朊蛋白(PrPc)的同源异构体,可变构激活而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炎。

抗原漂移:由于基因组自发的点突变引起小幅度的变异,当氨基酸的改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或突变氨基酸正好使抗原决定簇改变,则引起抗原性的变异。

抗原转换:由于突变幅度较大,导致产生新的亚型,这种变异称为抗原转变。

(流感病毒) 简答题: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 病毒的概念、分类和特点:病毒: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 或RNA )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形体极其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一般都可通过细菌滤器); 2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是核酸和蛋白质两种; 3.只含有一种核酸,不是DNA 就是RNA ;4.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系统,也没有核糖体;(通过核酸的复制和核酸蛋白装配的形式进行增殖,不存在个体生长和二均等分裂等细胞繁殖方式);5.特殊的繁殖方式:复制;6.绝对的细胞内寄生,在离体条件下,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病毒性质的两重性:生命形式的两重性:细胞外形式和细胞内形式,病毒的结晶性与非结晶性,颗粒形式与基因形式;结构和功能两重性:标准病毒与缺陷病毒,假病毒与真病毒,杂种病毒与纯种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致病性与非致病性,急性与慢性感染。

病毒的研究对象:基因组学(Genomics ):是指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

基因组学可分为结构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

敏感性微生物种类 结构在无活细胞的培养基中生长二等分裂繁殖核酸类型核糖体抗生素干扰素细菌原核细胞型++DNA ,RNA ++-支原体原核细胞型++DNA ,RNA ++-立克次体原核细胞型-+DNA ,RNA ++-衣原体原核细胞型-+DNA ,RNA ++-螺旋体原核细胞型-(+)+DNA ,RNA ++-真菌真核细胞型+出芽、产生孢子DNA ,RNA +--病毒非细胞型--DNA 或RNA--+蛋白组学(Proteomics):是指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的一门学科。

目前病毒分类的主要依据:1.核酸类型、结构及相对分子量:RNA或DNA;分节段或不分节段;线状or环状;单股or双股;如是单股:是正股还是负股;核酸序列;2.病毒体形态结构:核衣壳对称性:20面体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型对称;粒壳的数量;有无囊膜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

3.病毒的形态与大小:病毒体的形状:杆状、球状、弹状、砖形、蝌蚪状;病毒体的长度、宽度及直径4.病毒的培养特:特异性;复制过程及合成、装配部位、成熟情况;包涵体的形成和细胞病理变化5.病毒抗原的性质:包括血清学性质和抗原关6.对除脂溶剂以外的理化因素的敏感性:如分子量,沉降系数,浮密度,病毒粒子在不同pH、温度、Mg2+、Mn2+、变性剂、辐射中的稳定7.病毒生物学特性:宿主范围、传播方式及媒介、临床病理学及流行病学特点类病毒的特点:1、结构简单,只含RNA一种成分,目前只在植物体中发现,核酸为裸露的环状ssRN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