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专科学校教案中医药学概论

高等专科学校教案中医药学概论

3)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通过四诊收集病人的病史、症状等病情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别其疾病的证候,并制定其治疗方法的过程,即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其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全书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多学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分型、鉴别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内容丰富多彩。
唐代医家孙思邈集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是以记载方药和各种治疗方法为主的方书,《备急千金要方》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分为30卷,载方5300首;其晚年所著的《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571首。两书详述了我国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使之更加丰富和系统化。
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方,两书实载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
在剂型研制、组方用药及其加减上都有独到见解,并且疗效显著,享有“经方”之称。
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等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确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将伤寒的各种证候,与六经所属脏腑的病变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杂病的诊治,则根据脏腑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指导辨证论治。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
2.病理上的整体性
局部的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如肝失疏泄,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情志的失常,也能导致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3.诊治上的整体性
诊察疾病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做出正确的诊断。如《灵枢•本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总结和创新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内外治法,书中载方101首,所载急救方,用药数量少,随处可采,易于获得,疗效可靠。被后世誉为“简便廉验”的方书和实用的“急救手册”。
南朝雷敩所撰《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炮制类专著。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载药300种,涉及药物的炮炙经验和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能增强疗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初步概括了药物采集、性味、煎煮、主治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至今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如验舌诊病是中医的特色,人体脏腑气血盛衰,疾病轻重顺逆,均可呈现于舌象。
在治疗方面,中医学强调从整体层面入手,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使之恢复正常。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人体生理上适应性变化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第Fra bibliotek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20分钟)
2.辨证论治(15分钟)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式、讨论式教学法结合实例引入中医药文化起源发展历史源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课外书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讲授内容
备注
第一章绪论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历代传承并发展创新的原创性医学理论体系,几千年来,为中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及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张从正力倡“攻邪”,认为“邪去则正安”,治病常用汗、吐、下三法祛邪,称为“攻下派”;
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脾胃论”,治疗常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
朱丹溪力倡“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病强调滋阴降火,称为“滋阴派”。金元四大家,师古而不泥古,各有发明及独创之处,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经过长期的实践,人类逐渐掌握了一些植物的形态和性能,初步形成了植物有毒无毒的概念,并在观察动物疗伤及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渐渐积累了某种植物对特定疾病治疗作用的经验。“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从远古时期到秦皇朝建立,人们通过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步发现、认识和使用药物,从感性的经验过渡到理性的认识,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形成文字记载,是中药的起源阶段,也是中药学的萌芽时期。
中医药的起源来自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所以中医药学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起诞生的。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医药学有了最初的萌芽。
原始人类由于没有经验,不能辨别植物是否有毒,往往会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引起腹泻、呕吐、昏迷,甚至死亡。
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结构和功能上完整统一的“五脏一体观”,以及形体与精神相互依存的“形神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构成,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药物的发现与寻找食物有关,饮食方式的改进,如火的应用,烹调术的进步,酒、醋的发现,催生了早期药物加工、应用技术,出现炮炙、配伍和汤剂、酒剂等。
随着狩猎、渔业及采矿业的发展,原始人逐步了解到了某些动物的脂肪、血液、内脏、骨骼、甲壳及某些矿物等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作用,从而积累了一些动物及矿物药的知识。中医学“药食同源”的说法,正是对植物药、动物药起源的真实写照。
唐代苏敬等人编纂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新增114味药,共收载药物844种,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行的国家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83年。
宋元时期是中药学发展的全盛时期,政府对本草的修订十分重视,先后编撰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等专著。
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有9卷,81篇。它是众多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辨证、防治原则、针灸推拿、养生康复、组方遣药、配伍宜忌等中医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难经》是一部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著,成书于秦汉之际,据传为秦越人所著。
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继四大经典著作问世,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之后,从两晋到明清,历代医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的辉煌时期。
两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该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对脉学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至17世纪《脉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先后流传至欧洲不同国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2.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春夏季节,阳气发泄而人体多汗少尿,秋冬季节阳气收敛,则可见少汗多尿。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会进行相应的调节。
昼夜的变化也影响到疾病的过程,一般病证大多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如何解释?)
3.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生存环境直接影响人体生理功能.
如江南地势低,气候温暖而湿润,故人体腠理多疏松,体格偏瘦削,性格多文静细腻;北方地势高,气候寒冷干燥,故人体腠理多致密,体格偏壮实,性格多粗犷豪放。
了解 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卓越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基本含义。
难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症”“证”“病”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1.中医药学的起源(15分钟)
2.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20分钟)
3.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0分钟)
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我国药学最早的分类法。
对药物的产地、采集、炮制、加工、贮存、四气、五味、七情和合、有毒、无毒、配伍规律、服药方法等均有论述,明确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原则,为中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为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所著。
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全书33卷,载药1558种,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新增药物476种,附方3000余首。本书对药物学的基本理论及各种药物的名称、药理、主治、产地、采收、炮制等均有详细的描述,并于各药之后附列方剂加以印证。宋以前许多本草资料后来已经亡佚,多赖此书的引用得以保存下来。
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动物习性的观察及自身对疾病的体验,发现了某些植物的叶、茎对伤口的特殊治疗作用,积累了药物外敷的经验;并在无意识用手抚摸、压迫受伤部位时,起到了散瘀消肿、减轻疼痛的作用。或用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刺激身体的某些疼痛部位或刺破身体的病变部位,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现象。用冷或热的物体对身体局部进行冷、热刺激,从而减轻某些疾病的症状等,并对这些反复多次出现的情形进行总结,由此产生了外治、针刺及灸法。
《难经》(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