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第五章法律精神优秀课件

思修第五章法律精神优秀课件


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必 须遵循法定程序。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大体包 括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 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 决;法律案的公布。
2.法律执行
广义上,是指国家机关 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 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 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 活动;狭义上是指国家行政 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 称为行政执法。
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 济制度;
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 会秩序;
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贯穿于 法律制定和运行的始终。
1.法律制定
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 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 性分配,是法律运行的起始 性和关键性环节。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 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2.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人权保障原则 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 治阶级通过宪法、法律规定 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 方面的制度的总称。它体现 国家政权特定的阶级本质, 而且为国家政权的运转、国 家职能的实现提供保障。
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的 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 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 派参政。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 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 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 繁荣发展而建立的基本政治 制度。民族区域制度体现了 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 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 利的精神。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 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 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 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 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 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6.基本经济制度
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 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 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 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合。
《宪法》规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 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 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 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 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 劳分配的原则。”
一、我国宪法的特征 和基本原则
1.我国宪法的特征
宪法是法律的组成部分, 具有法律的共性。但它不同 于普通法,它在法律体系中 居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 是一个国家法制的基础和核 心。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 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 力最高;
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 宪法比其它法律更为严格。
在法律运行中,行政执 法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
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我国的行政执法主体大体分 两类:一是中央和地方各级 政府;二是各级政府中享有 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
3.法律适用
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 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 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我国 的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 和审判机关。其他任何国家机 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行 使国家司法权。
4.法律遵守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 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 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 活动。守法包含:依法享有并 行使权利;依法承担并履行义 务。
法律运行过程中,守法是 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 基本原则和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保持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 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 的法律基础,具有最大的法 律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主要体现在:坚持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借鉴成功经验;与时俱进。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 律保障。
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规范作用。指引作用、预 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 用和教育作用。
社会作用。
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制度;
2.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 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 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 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 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 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 序为母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律产生于特定的物质生 活条件基础之上,由社会物 质生活条件决定。
社会物质条件是指与人类 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 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
思修第五章法律精神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 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 系,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 用法律的能力,是大学生整 体素质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1.法律的词源
在古代,法是“灋”。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 水;廌(獬豸),从去。在 古代,“法”和“刑” 是通 用的。
在古代文献中“法”与 “律”也往往通用。
3.法律的历史发展 奴隶制法律; 封建制法律; 资本主义法律(大陆法系 和英美法系); 社会主义法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 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 志的体现,既具有鲜明的阶 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 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 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 进性。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
三、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 国体。国体即国家性质,是 国家的阶级本质,指社会各 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 作用。
爱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 主专政的重要保障。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 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 的政体。政体即政权的组织 形式,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 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 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 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