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3课《望梅止渴》教案

2017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3课《望梅止渴》教案

23 望梅止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梅、止”等14个生字,会写“士、万”等6个生字,积累“望梅止渴、有气无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望梅止渴”的故事。

3.理解"望梅止渴"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会在紧急情况下,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将句子读通顺。

2.理解成语“望梅止渴”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揭题导入,引入新课1.人渴了要喝水解渴,“解渴”又叫——出示:止渴(读准翘舌音“zhǐ”,齐读)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不是喝水止渴,而是一种特殊的止渴的方式,叫——望梅。

(补充板书:望梅止渴)3.在学习本课之前,谁能先告诉老师你们吃梅子的感觉?(学生交流发言:酸酸的、甜甜的)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那么想到这又酸又甜的梅子,我们课文中的人物又是什么反应?下面我们一起去文中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出示自学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学习生字。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再读课文,思考:谁望梅止渴?为什么要望梅止渴?1.给下列生字注音。

烤()速()灵()酸()快()止()三、疏通字词,指导书写1.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

2.出示课文生字,采取多种形式认读。

(自由读,指名读,卡片抽读)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比一比:士——土上——止加一加:云+力=动4.我们已经会认,并能识记这些生字了,那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它们书写正确、美观吗?5.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认识新偏旁“力”,指导书写生字。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士()万()土()方()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干()燥灵机() ()有()无()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生字,同学们都能正确、美观的书写,真是太棒了。

2.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课文生字、新词。

(出示课文生字,认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深入地理解课文,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问。

4.读读记记。

将士忽然很多望梅止渴灵机一动二、学习课文1.谁望梅止渴?自读第1自然段,从哪个词语看出将士们口很渴?(出示:口干舌燥)(提示: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或者动作,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1)将士们为什么会“口干舌燥”?(正值夏天,烈日高照,大地被烤得滚烫。

找不到水)(2)找不到水的将士们口干舌燥——(引读)有气无力,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2.现在处境十分危急,曹操心中也万分着急,怎么办呢?曹操有没有想出办法来为将士们止渴呢?(1)自读第2自然段,曹操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指名交流)(同桌读、师生配合读、齐读)(2)出示句子:“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树上结满了梅子,能够解渴,大家快去吃吧!”5.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

(1)又酸又甜又又又又(2)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越来越。

3.曹操想的这个办法究竟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3自然段)(1)出示生字:酸(指名拼读,齐读)吃过酸的东西吗?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就叫——(酸)(2)填空。

将士们原先(),现在想起梅子又酸又甜的味道,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将士们原先(),现在个个打起精神往前赶路,不久就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3)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来历。

4.思考:(1)前面真的有一大片梅林吗?(学生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曹操为什么这样说?(2)将士们走出荒原,没有看到梅林,会怎么说?出示:将士们有的说:“。

”有的说:“。

”师小结:所以“望梅止渴”的“望”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想”,那么“望梅止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自读、齐读)6.学完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曹操想的办法是()A.告诉将士们前面有梅林,树上的梅子可以解渴。

B.告诉将士们前面有水源。

三、总结延伸1.出示:三国时期、烈日高照、口干舌燥、有气无力、灵机一动、打起精神、望梅止渴。

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2.分角色扮演,朗读课文。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和大家说一说。

[教学板书]望梅止渴烈日高照没有水源——将士们口干舌燥、有气无力灵机一动前面有梅林“望梅止渴”走到有水的地方积极动脑克服困难[教学反思]《望梅止渴》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遥远,要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开拓思维并非易事。

为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在课题导入时,让学生自己说说尝梅子的感受,然后说说口渴时想到梅子酸味后的反应,最后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除了读通课文,正确识记生字,还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在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合理的问题,然后以此为线索展开课文的学习。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学习提问,敢于提问。

在学生预习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未读懂,并对学生所提问题及时予以鼓励,以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五、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1.分部分,指名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注意让学生倾听,指名评价。

]2.找出课文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叙述的顺序。

3.结合课后习题第 2 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六、布置作业1.抄写喜欢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认读词语。

(展示课件第四屏)2.回顾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展示课件第五屏)4.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3.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用。

5.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节课。

我们继续研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研读“钓鱼和放鱼”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体会钓鱼的过程。

(展示课件第六屏) 1.理解“涟漪”的意思。

2.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用。

3.指导朗读。

(展示课件第七屏)1.理解“小心翼翼”的含义,用(二)体会钓鱼时的心情。

“小心翼翼”练习说话。

2.理解“翕动”的意思。

3.出示鲈鱼的相关资料。

(展示课件第八屏)4.体会“我”和父亲的心情。

5.引导学生读出“我”的感情。

(三)体会放鱼的过程。

本环节旨在承上启下,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展示课件第九屏)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让学生多元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2.父亲做得对不对?(展示课件第十屏)3.你感受到父亲是怎样的人?4.体会“我”的心情。

5.补白。

(展示课件第十一屏)(四)指导朗读8、9 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中彩那天》和《尊严》,想一想,这两篇课文给我们哪些启示?第三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和父亲钓鱼和放鱼的过程,感受到了父亲是一个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人。

那么 34 年过去了,这件事又是怎么影响作者呢?二、研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小时候“我”和父亲钓鱼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展示课件第十二屏)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展示课件第十三屏)①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②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让他们感悟到,“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比如: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此处补白旨在深化课文的内容。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三十四年前和父亲钓鱼的事,眼前浮现出父亲坚定的神情,耳边仿佛响起父亲不容争辩的话语。

于是,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①“道德抉择”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②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三、回归整体,再次感悟作者的情感1.课文是按着“钓鱼——放鱼——启示” 的顺序来记叙的,想一想“我”的情感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么变化的?(“我”钓到大鲈鱼,十分惊喜;父亲要“我” 把鲈鱼放回湖里,“我”极不情愿;后来,“我” 领悟到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在三十四年的人生旅途中,面临各种诱惑,“我”变得非常坚定。

)2.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体会我的思想感情和父亲的人格。

四、拓展与练习1.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2.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启示,写一写。

板书设计:3 钓鱼钓鱼得意放鱼不舍启示获得勇气和力量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4* 爷爷的芦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课文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文本情感真实,富有哲理,语言优美,有美好的意境。

教学时,力求体现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条主线,启发学生体会在不同环境下强强听到爷爷笛声的不同感受。

指导学生通过找、画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想象,互相交流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4.会认“闸、撼、颠、簸、哆、嗦”等 6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强强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搜集大海波浪滔天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