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敏试验
• (三)方法:
• 1.用0.5麦氏比浊标准的菌液浓度,在 琼 脂表面均匀涂片,在15min内接种完毕。
• 2.将含药纸片紧贴于琼脂表面, 35℃孵 育18h后阅读结果。
•
• (四)结果判断和报告
• 用精确度为1mm的游标卡尺量取抑菌 圈直径。根据NCCLS标准,
• 作出“敏感”,“耐药”和“中介”的 判断。
氨苄西林 头孢唑啉 头孢噻吩 庆大霉素
阿莫西林/克 拉维酸或氨苄
西林
头孢孟多或头 孢呋辛 头孢吡污 头孢美唑 头孢哌酮 头孢西丁 头孢噻污
环丙沙星或左 氟沙星 亚胺培南 甲氧苄定
C组
氨曲南 头孢他啶
(可指示产ESBLs)
氯霉素 卡那霉素 奈替米星 四环素 妥布霉素
U组
羧苄西林 洛美沙星或 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氯碳头孢 磺胺异恶唑 甲氧苄啶 呋喃妥因
5个菌落,种于3-5ml MH液体培养基中,35℃培 养4-6小时;校正菌液浓度,使其相当于0.5个麦 氏单位的浊度(1.28x108 cfu/ml )标准,再用 MH液体培养基进行1:200的稀释后,在15 min内 用完。
无菌小试管:10-15支 无菌吸管: 35℃培养箱
操作步骤:
2. 取10支小试管,除第一支外,其余每管加于MH培养基1ml.
• C组 药物用于对A组药物耐药的流行菌株 或
• 对A组药物过敏的病人和某些不常见的 • 细菌(如肠外分离的沙门菌属或耐万 • 古霉素肠球菌)。 • U组 仅用于尿道中分离的细菌,不作为尿 • 道外分离菌的常规药敏试验。
建议非苛氧菌常规药敏试验和报告应考虑的抗菌药物分组
细菌 肠 杆 菌 科
A组 B组
四、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解释
“敏感”即表示测试菌可被测定药物常规剂 量 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
“耐药”即表示测试菌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 位 可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临 床治疗无效。
“中介”者提示该细菌对常规用药体液或组 织
五、自动化仪器检测
Viter-ATB系统和Microscan是半 自动或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系统, 通过系统中药敏专家系统可报告分离 菌的药敏结果。
• 九、磺胺类药物及增效剂分三类: • ①用于全身感染的药物,分为短效、 • 中效、长效三类,有磺胺甲恶唑, • 磺胺嘧啶、磺胺甲氧吡嗪; • ② 肠道起作用的药物有柳氮磺胺啶银、 • 磺胺二甲氧嘧啶; • ③局部应用的药物有磺胺米隆、磺胺 • 醋酰钠。
• 十、其他合成抗菌药 • 1.硝基呋喃类 用于肠道、尿路感染和 • 外用消毒 ,有呋喃坦啶和呋喃唑酮。 • 2.硝基咪唑类 对厌氧菌有抗菌作用,对 • 需氧菌无效,有甲硝唑和替硝唑。
• 常用的有:红霉素、柱晶白霉素、麦迪 霉素、
• 乙酰螺旋霉素。
•
• 七、四环素、氯霉素和林可酰胺类抗生素 • (一)四环素为广谱抗生素,能特异性地
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A位置结合。抗菌
• (二)氯霉素类抗生素,包括氯霉素、 • 甲砜霉素。 • (三)林可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有盐酸 •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 八、糖肽类抗生素 常用的有万古霉素 • 和替卡拉宁 • •
(一)液体稀释法 原理: 以MH(水解 蛋白)液体培养基将抗菌 药物做不同浓度的稀释,然后接种待测菌,定量 测定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该菌的最低(或最小) 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材料: 抗菌药物(配制见表) 培养基:一般采用MH液体培养基。 接种菌液的准备:挑取纯培养(平板)的4-
3. 将一定浓度的待测菌悬液依次加入上述各管中,每管0.05ml,混 匀。放入35℃培养箱12-18小时后观察结果。
4. 结果判断:凡无肉眼可见细菌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即为该待测菌 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再以0.01ml容量接种环无菌管中取出一环种于血平板作次代培 养,经35培养过夜后,观察最低药物浓度能杀死99.9%原始种于的 细菌者,即为该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
• 米洛培南、必安培南、帕尼培南。
• (四)β-内酰胺类抑制剂: 主要有克拉维酸
• 舒巴坦和他唑巴坦。
• 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能抑制细胞壁粘 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从而阻碍细 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
• 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和产生机制
一、细菌的耐药性
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细菌变成对该药物 耐受称细菌耐药性。
它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前者 是通过染色体DNA突变而致,后者往往是由 质粒、噬菌体及其他遗传物质携带外来DNA 片段导致产生的耐药性。
• 突变可由细菌自发产生或在X线等物理 因
• 素或化学物质诱导产生,一般只对一种或 两
于细菌DNA旋转酶,干扰DNA超螺旋结 构的解旋,从而阻碍DNA的复制。 • 第一代 为窄谱抗生素,有新恶酸、奈啶 酸和恶
• 喹酸。
•
• 第二代 为广谱类抗生素,抗菌强度依次 为环丙
• 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咯
• 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作用于核糖体50S亚基,抑制肽酰基转
移酶,阻止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抑制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A组一级试验并常规报告的抗微生物药, 如肺炎链球菌用红霉素和青霉素。
B组一级试验有选择报告的抗微生物药, 如肺炎链球菌用头孢噻肟或头孢曲 松。
C组补充试验有选择报告的抗微生物药, 如肺炎链球菌用头孢呋辛。
•
三、药敏试验方法
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 稀释法是在体外定量检测抗菌药物抑制待测 菌生长活性的方法,抗菌药物在液体或固体培养基 中稀释.
头孢噻唑肟、头孢吡肟等。适用于多重耐 药G-杆菌严重 感染,对厌氧菌也有很好的抗菌作用
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主要有氨曲 南和卡芦莫南。
• (二)头霉素类和氧头孢烯类抗生素: 主要
• 有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美唑。
• (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主要有亚胺培南、
纸片法药敏试验抑菌圈直径与结果解释的标准
抗菌药物与细菌 纸片含量 抑菌圈直径:mm 相应MIC μg/ml 耐药 中介度 敏感 耐药 敏感
丁胺卡那霉素 氨苄青霉素
测肠杆菌 测葡萄球菌 测嗜血杆菌 测肠球菌
30μg ≤14 15-16 ≥ 17 ≥32 ≤16
10μg 10μg 10μg 10μg
≤11 12-13 ≤ 28 — ≤19 — ≤16 —
(二)琼脂稀释法
原 理 琼脂选择法是将药物混匀于琼脂培养 基中,配制含不同浓度药物平板,使用多头接 种器接种细菌,经孵育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以抑制细菌生长的琼脂平板所含药物浓度测得 MIC。 结果判断 将平板置于暗色、无反光 表面上判断试验终点,以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稀释度为终点浓度(磺胺可见少许散在细菌生 长)。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AST) 一、意义
①可预测抗菌治疗的效果, “敏感”治疗可能有 效; “耐药” 肯定失败; ②指导医生选择使 用抗生素,AST的结果为“耐药”,即应更换药 物;
③提供所选择药物的依据;
④监测耐药性,分析耐药菌变迁,掌握耐药菌感染
病流行病学,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感染发生和流行。
A组一级试验并常规报告的抗微生物药 , 如葡萄球菌属用苯唑西林和青霉素。
B组一级试验有选择报告的抗微生物药 , 如肠球菌属用万古霉素 。
C组—补充试验有选择报告的抗微生物药 如葡萄球菌属用氯霉素 。U组—仅用于泌尿道的补充实验的抗微生物 药,如葡萄球菌属用洛美沙星和诺氟沙星。
(二)苛养菌药敏试验抗生素的选用
二、试验常规抗菌药物选择
在临床上将试验药物分成A、B、C、U四组, A组 所列的抗生素为常规首选药敏试验药物, B组 为临床使用主要抗生素,尤其在医院感染时 使用的抗生素,可在下列情况下使用:①对A组 同类抗生素耐药;②标本来源不同时,如三代头 孢菌素使用于脑脊液中的肠杆菌,磺胺甲恶唑使 用于尿道分离的细菌;③多种微生物感染;④多 部位感染;⑤感染流行的控制;⑤对A组抗生素 过敏、耐受或无反应。
药敏试验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 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 的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
前者是真菌、放线菌、细菌等的 代谢产物,后者是经化学改造的半合 成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
抗菌药物的分类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G、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美洛西林、哌拉西林 )等。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第一代(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 孢拉定 )、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西汀,头孢呋新,头孢克 罗等 )、第三代 (头孢哌酮(先锋必)、头孢三嗪(菌必治)、 头孢噻肟钠、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 。第四代如头孢地嗪、
影响因素 1.培养基 pH、渗透压、电解质对结果均有
影响。在MH培养基上不生长的细菌除外,一般 都用该培养基。
2.抗菌药物 必须采用标准粉剂。 3.结果观察时间,应在12-18小时之间观察。 质量控制: 每次试验时应根据待测菌的不同而分别选 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艾希菌 ATCC25922、粪肠球菌ATCC29212和铜绿假单胞 菌ATCC27853等标准菌株在同一实验条件下作平 行试验。其结果(MIC)超过或低于预期值范围 一个稀释度以上,不应向临床发出报告。
3. 吸取抗菌药物原液( 1000 μg/ml)5.12ml,加入液体培养基 4.88ml,混合,吸出2ml加入第一和第二管中,每管加1ml,第二 管混合后取出1ml加入第三管,依次类推直至9管,吸取1ml去掉, 各管抗菌药物的实际含量依次分别为512、256、128、64、32、16、 8、4、2、1 μg/ml ;另设培养液对照、待测菌生长对照、和质 控菌生长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