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

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

●看中国周边国家,分析外交对策(6)
尼泊尔国小势弱,但我们与尼泊尔发展关系,促进贸易本身就可让印度疑神疑鬼,这是另一形式打压印度,另外让我们的商品通过尼泊尔进入印度市场也是一个办法。

中亚也可看作我们的后院,我们与中亚国家没有利益冲突,并且共同面临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威胁,这使我们与中亚国家有着共同的切身利益,上海合作组织正是这种利益的反应。

我们应利用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把中亚国家紧紧地拉到我们这一边,不让美国从中作梗,离间我们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同时,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经济一直萧条,这正是我们中低档商品大举进军的好时机,我们应充分利用与中亚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让我们的商品占领中亚市场,并以经济促政治。

虽然美国与我们并不接壤,但美国对我们的周边局势影响很大,就不能不谈论美国。

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所有热点地区的动乱之源。

美国最希望别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自己从中渔利。

美国利用日本的短视、贪婪,唆使日本推出"周边事态法",使中日及日本与东亚其他国家之间增加不信任感、相互提防;在东南亚炮制"中国威胁论",增加东盟对中国的恐惧感;挑唆菲律宾、越南等国侵袭中国渔船。

这一切都不利于我们与东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团结、信任,增加了紧张气氛,特别令人气愤的是,近年来变本加厉支持"台独"运动,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使得台湾海峡变得紧张起来,美国的所作所为,就是希望东亚各国相互提防、相互削弱,无暇挑战其霸主地位,尤其是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张的局势还使得美国可以借机推销其军火。

不仅在东亚,在世界其它地方,美国也是设法挑起冲突,制造紧张局势,然后从中渔利,再装模作样地充当调停人,或者干脆直接派兵干涉,好一个"和平卫士"、"世界警察"。

与美国商讨解决问题,简直就是与虎谋皮。

美国极其虚伪,以"人权卫士"自称,高喊人权理论,高唱"人权高于主权",美国极其"关心"别国的人权,并以"人权"要挟、制裁、干涉别国,实质是挂羊头卖狗肉,尽干杀人越货的勾当,科索沃战争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资本家是极其自私的,它怎么可能真正关心别国人民的死活呢?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国把这一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

日本是美国手中的一条忠实走狗,唯美是瞻,可谓是朋友中的朋友,正如上文提到,一旦日本威胁美国的霸主地位时,美国立刻就翻脸不认人,提出"日本威胁论",《第二次美日战争》也出来了。

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竟然与苏联、中国站在一起,帮助埃及对抗自己的盟友英国和法国,原因很简单,英国和法国威胁到了美国的中东利益,美国不允许任何国家插手中东,它要独自主导中东局势。

为了利益美国可以六亲不认。

不要相信什么"意识形态冲突论"、"文明冲突论"等鬼话,对美国而言,只有"利益冲突论"。

一些人指望通过讨好美国,可以增加美国对我们的感情,以后有什么事可以好说话,这是极其幼稚的想法,对美国不要指望有什么"感情储备",美国需要你
时,满脸堆笑,信誓旦旦,满口承诺,好象从此就是最好的朋友,但一旦不再需要,所谓的"朋友"立刻成为用过的手纸,以前的交情统统不算数。

如果还有什么利益冲突,甚至还会翻脸不认人。

有人曾经搞过"消气"外交,对美国这样的国家,无消气可言,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我们曾经重重地打痛了美国,美国对我们可谓怨气冲天,但由于对抗苏联的需要,美国自动"消气",积极与我们和解,但到了苏联瓦解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得罪美国,但美国从此对中国总是气鼓鼓的,处处与我们作对,好象我们做错了什么,这正是对美国利益外交最好的注解。

弱政府国家,考验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社论
东盟系列峰会被数千名泰国示威者搅黄,连总理也差点被反对派抓住,首都曼谷和周边五个府进入紧急状态……在相对平静了几个月后,泰国政局再陷动荡。

类似的场景曾近年来也相继在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多个亚洲国家上演。

这种弱势政府现象,给中国的亚洲外交提出了新挑战。

亚洲一些国家的政府越来越处于弱势,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亚洲多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时间比较短,社会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都不成熟,公民意识也不普及,在向公民社会转变时,社会极易出现分裂,很难形成多数派。

执政党在面对其他利益集团组成的反对派时,都可能显得有些弱势。

其次,这与一些亚洲国家以往的“弱社会,强政府”模式不无关系。

政府强大的功能,曾经深入亚洲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模式帮助亚洲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在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民众往往容易将矛头指向政策的制定者,甚至激发针对政府的骚乱。

更重要的是,信息传播的加速又扩大了社会矛盾的效应,使得原本就缺乏社会矛盾缓解机制和渠道的多个亚洲国家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此外,亚洲民主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的耐心,很多民众期望政府能在短时期内改变他们的处境。

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即使以高支持率上台的政府,很可能因为某项政策的失误,迅速失去民意支持,甚至引发政府更迭。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亚洲一些国家的“弱社会,强政府”模式逐渐向“强社会,弱政府”转变。

政府弱势给亚洲政治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政府频繁更迭很难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亚洲政局因此将有可能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而且,由于政治乱局往往伴随着暴力,可能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周边国家的安定,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从目前来看,一些亚洲国家政府的频繁更迭,并没有引起这些国家对华政策的大幅转变,对华关系也没有成为这些国家内部争斗的主要话题。

这一点要比俄罗斯面对的情况好得多。

一些俄罗斯的周边国家在政府更迭后,对俄政策往往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在
“亲俄”和“反俄”之间轮回。

这无疑恶化了俄罗斯的外交环境。

中国周边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状况,与中国奉行的“睦邻友好”,“不干涉他国内政”等外交原则是分不开的。

弱势政府最明显的表现是,政府往往会更多地受制于民意。

这是我们在思考亚洲战略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周边国家与中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尽管主流是相互依存,但也有很多矛盾。

有些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有些国家仍对中国存有戒心;还有一些国家的民众中原本就有排华情绪。

一旦这些问题成为民意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政府处于弱势的时候,其负面影响就会更大,因此,不能排除亚洲一些国家民间会出现反华、厌华、排华的可能性。

亚洲“弱政府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成为中国亚洲政策的考验。

中国需要在学会与弱势政府打交道的同时,更多地加强与这些国家民众的交往,加强对邻国社会变化的研究,通过加强与民众的交往来发展与对象国的关系。

有了这个基础,就不怕因弱势政府而导致对华政策的多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