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翡翠主要场区场口的地理位置和原石特征缅甸的翡翠产地主要分布在缅甸北部的雾露河流域,亲敦江支流,克钦邦西部与实皆省交界线一带,呈北(133)东-南西向延伸,长约250公里,宽约15公里的区域。
翡翠矿呈带状分布,共分六个场区,每个场区又分许多场口。
各个场区所产翡翠,外观、质量、颜色都有各自的特点。
“场口”顾名思义就是开采翡翠原石的地域或矿场名。
各场口的翡翠毛料(原石)外观各有不同,质量也高下有别。
翡翠业内都知道不懂场口就赌不开赌石(翡翠毛料),只能买明料和成品。
缅甸翡翠产区按翠石种类和开采时间来排序分别为:老场区、大马坎场区、小场区、后江场区、打雷场区和新场区等六大场区。
1、老场区位于雾露河中游,是开采时间最早的场区,大约是在18世纪。
也是至今面积最大、场口最多、种类繁多的场区。
其中较大的场口有27个,最著名的场口是:老帕敢、会卡、大谷地、木那、格拉莫、次通卡等。
这些场口的玉石产量多、质量高,交易中经常遇到,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其特性。
帕敢场口:属历史名坑,开采最早。
帕敢皮薄,皮以灰白及黄白色为主,结晶细、种好、透明度高、色足;个头较大,从几公斤到几百公斤,呈各种大小砾石,一般以产中低档砖头料为主。
老帕敢以产皮壳乌黑似煤炭的黑乌砂著名,但已全部采完,目前市场所见乌砂均产自麻蒙,麻蒙的黑乌砂黑中带灰,水底一般较差,且常夹黑丝或白雾,绿色偏篮。
会卡场口:皮壳杂色,以灰绿及灰黑色为主,透明度好坏不一,水底好坏分布不均,但有绿的地方水常较好。
个体大小悬殊,大件的可达几百千克至上万千克。
2、达马坎场区该场区毗邻老场区,位于雾露河下游,是老场区出现一个世纪以后开始开采的。
其中最著名的场口是:达马坎、黄巴、莫格跌、雀丙。
皮壳多为褐灰色、黄红色,一般水与低均较好,但多白雾、黄雾。
个头较小,一般1--2千克。
此地还产如血似火之红翡,也较名贵。
3、南奇场区位于恩多湖南面,毗邻铁路线。
较大的场口有8个,其中最著名的场口是南奇、莫罕、莫六等。
4、后江场区因位于坎底江又称后江江畔而得名。
场区地形狭窄,长约3000多米,宽约150米,著名场口有后江、雷打场、加莫、莫守郭等。
后江石产于河床冲击砂中。
老后江产自冲击层之底部。
皮薄呈灰绿黄色,个体很小,很少超过0.3千克,水好底好,常产满绿高翠,少雾,多裂纹,做出成品的颜色比原石变好(即翻色),且加工性能好,是制作戒面的理想用材。
新后江的皮较老后江厚一些,个头较大,一般在3千克左右,水与底均比老厚江差,密度极硬度也略小,裂纹多,成品抛光后不及原石色彩好,即使满绿、高翠,也难做出高档饰品。
5、雷打场区位于后江上游的一座山上。
该区主要是出产雷打石,因而得名。
比较大的场口是那莫和勐兰邦。
那莫即雷打的意思,雷打石多暴露在土层上,缺点是裂绺多,种干,硬度不够,难已取料,低档货较多。
一旦遇上可取料的货,也有较高的价值。
92年前勐兰邦不断发现中档色货。
92年年终雷打场传出惊人的消息,发现一块巨大如屋的上等翡翠,已由政府组织开采。
6、新场区该场区位于雾露河上游的两条支流之间。
主要是大件料,产品多是白底青的中低档料;位于表土层下,开采很方便。
场口不少,但消失得很快,如91年场口,92年场口早已停采。
主要场口有:莫西撒、婆之公、格底莫、大莫边、小莫边、马撒、邦弄、三客塘、此外还有新老场区(也称新老厂),著名场口有龙塘场口等。
国际珠宝市场上可作为宝石的翡翠主要来自缅甸,危地马拉、日本、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也有翡翠出产。
但是,这些产地与缅甸相比,产出的翡翠在产量和质量上都不具优势。
除了达到宝石级的翡翠外,还有一些产地有硬玉岩或含硬玉的岩石产出,虽然不能当作宝石,但也具有了解硬玉形成的条件和翡翠矿床成因的科学意义。
第一节缅甸翡翠矿床近200年来,缅甸虽然一直是最主要的翡翠供应国,可是缅甸翡翠矿床的真实情况仍然隐藏在神秘的面纱之后,难见真面目。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缅甸执行保守的社会政治,不许民间开采翡翠,加上翡翠产地活跃着克钦独立军的游击队,更使外人难以涉入到这一丛林密布的大山之中。
直到1994年,缅甸政府与克钦独立军达成停火协议,1995年缅甸政府调整翡翠禁采的政策,允许民间开采,翡翠产地的消息和报导才有所增加。
近来有了一些关于翡翠产地情况的报导,例如,R.C.Kammerling等(1994)1…1,RW. Hughes等(1997),欧阳秋眉(1999)和R.W.Hughes等(2000)的报导,这些资料填补了以前的空白,尽管如此,科学的系统资料仍然不足。
一、缅甸翡翠矿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到帕敢最好的条路线是从盂拱向西北,有泥士公路与帕敢连接,过了横跨雾露河的龙肯桥[古称龙塘(图2-1)]就到了帕敢(图2-2),总里程约75km。
图2-3盂拱小镇路口传统上,盂拱(又称莫冈)被当作缅甸翡翠产地的中心地带,实际上,孟拱与翡翠产地还有50km的直线距离。
孟拱的交通比较方便,位于曼德勒至密支那铁路线上,距缅甸北部的重镇密支那市约50km,有柏油路面的公路相连。
历史上,孟拱曾经是翡翠的大集市之一,但现在已无昔日的重要性,成为只是到帕敢需要经过的路旁小镇(图2—3)。
对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在此转向西行,还能行车的破损柏油公路在此结束,以后的路途都是路面更为崎岖的土路了。
翡翠集市迁移到交通更为方便的中心城市曼德勒(又称瓦城)。
位于翡翠产地心脏的帕敢也是翡翠的集市,但是不大。
由于帕敢位于翡翠矿区的中心地带,现在已发展成以翡翠采矿为主的城市,深入到帕敢采购玉石的商人也越来越多,城市的设施也较为齐全,形成从龙塘(龙肯)到帕敢的十里长街,沿街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小商店,包括出售品种齐全的开采器械的商店,被称为“小香港”。
后江雷打矿带,出产的翡翠不多,质量好,帝王级绿色翡翠所占的比例大,但产出的翡翠砾石一般都较小,多在lkg以下;中间是以帕敢为中心的主矿带,该矿带北达干昔南至会卡,长约35km,西至度冒东界龙塘,东西宽约l5km,区内的厂口星罗棋布,既有次生矿又有原生矿床,是最重要的翡翠产区;最南部的矿区与主矿区不相联,称为南奇矿区,位于铁路线的西北侧,靠近孟养(莫宁),称为孟养南奇矿区,该矿区虽然交通方便,但面积小,翡翠产量也比较小,不是主要的矿区。
二、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缅甸的翡翠矿床是在低温高压区域变质作用下形成的。
根据地壳的板块构造理论,当洋底滑入大陆边缘,洋底表层的冷的岩石被挤压推回地面时,接触带上的岩石要经受巨大的压力,岩石在压力下发生高压重结晶作用,形成蓝闪石片岩,或者蓝闪石一硬玉片岩。
这些岩石蛇绿岩套图2-6低温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一般局限在洋底板块俯冲作用和逆冲作用强烈的板块缝合线附近。
根据对亚洲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在青藏高原、缅北及云南横断山脉地区发生过洋底板块的俯冲(不同板块的碰撞和缝合)。
大约3500万年以前(相当于第三纪),印度板块沿东北向与欧亚板块相撞,并俯冲到欧亚板块之F,造成青藏地区的隆起成高原,并存云南及缅甸北部地区,形成一条弧形的缝合线(即雅鲁藏布江缝合线)。
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不仅使整个地区形成巨型山脉,而且造成很多的深断裂及沿断裂带侵入的大量超基性岩,缅甸北部翡翠矿区位于两个扳块的碰撞缝合线附近,根据构造地质学的研究,缝合线沿北端的葡萄至密支那,又沿伊洛瓦底江旱南北走向。
三、矿区的地质概况缝合线的东侧是高黎贞山一抹谷变质带,是高温低压变质带,形成抹谷红宝石等矿床;其西侧是低温高压变质带,分布有大片的蓝闪石片岩带,翡翠矿床即分布在这一变质带中。
由于缅甸政府出于对宝石资源保护,对发现的矿床采取边采边探,不进行正规的普查勘探工作,长期禁止私人开采等措施l51,控制了宝石资源过量开采。
同时这些措施也导致矿床地质资料的贫乏。
现在所能见到的较为系统的矿区地质资料都还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早期的资料(如Noetling,1893;Bayer,1895: Bleek,1908;Lacrotie,1930;等)。
最有价值、最详细的地质填图和调查工作是H.L.Chhibber (1934)完成的,1968年U.Soe—Win应用Chhibber的矿床地质资料进行翡翠的开采,同时也补充了新发现。
根据这些资料,矿区内出露的可确定时代的最早的岩石是石炭一二叠纪的灰岩,并构成岩基,在受到花岗岩侵入时发生重结晶,形成大理岩,有些地区的灰岩发生硅化蚀变作用,灰岩中的碳酸钙受到二氧化硅的交代。
结晶片岩,包括绿泥石片岩、阳起石片岩、蓝晶石片岩,蓝闪石片岩等,在矿区及更大的范围内成为一个南北向展布的岩带,其中侵入有晚白垩世的蛇纹石化橄榄岩。
原生的翡翠矿体就产于蛇纹石化的橄榄岩中(图2-8)。
矿区外围分布有大面积的第三纪花岗岩和相关的火山岩,如玄武岩、安山岩和集块岩等。
Chhibber (1934)认为花岗岩分布如此广泛,以致于可以看作是岩基,其形成时间稍晚于第三纪的橄榄岩。
图2-8缅甸帕敢翡翠矿区地质图及原生矿分布蛇纹石化橄榄岩(图中黄色区域)中矿区内第三系的沉积岩以陆相沉积岩为主。
较早的是渐新世一中新世形成的砂岩,其中有互层状的页岩和碳质岩。
较晚的是第三系中新世一上新世形成的极厚的砂岩、页岩和砾岩。
在第三系的沉积岩中还见有晚第三纪的侵入岩,如辉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露头。
含有翡翠巨砾的雾露巨砾岩是最具有经济意义的岩石单元,主要分布在龙塘到帕敢的雾露河的西北岸和会卡,范围不大,最大厚度超过300m。
砾岩中砾石的大小差别很大,大的可达数吨,小的如米粒,分选性差,砾石的磨圆度也不一致,雾露巨砾岩的岩性和分布特征都体现了山间盆地冲洪积成因。
矿区内的翡翠矿床有原生矿床、雾露巨砾岩矿床、残坡积矿床和现代河流冲积矿床4种类型。
现代河流冲积物翡翠次生矿床,主要分布在雾露河及其上游支流的河床及其沉积物中。
四、翡翠原生矿床的地质特征翡翠的原生矿床发现于1877年,在当地称为新厂,矿体成脉状分布在第三纪的蛇纹石化橄榄岩中,位于地处高山的度冒一缅冒一带,翡翠矿脉甚至可追索到矿区的最北端的磨西西。
含矿橄榄岩体又称度冒岩体,其成北东走向,南北长约50km,宽约6.5km.侵入于结晶片岩之中,岩体己蛇纹石化或部分蛇纹石化,翡翠矿脉长度不等,据Chhibber(1934)的报导,4条矿脉矿平行或近于平行产出,延伸全长约6.4km,其中度冒矿脉北东走向长300m,缅冒矿脉南北走向约2 500m,帕冒矿脉北西走向长l 500m,南沙冒矿脉可能是帕冒矿脉的延伸,长约2 000m。
翡翠矿脉的延伸方向与度冒岩体中剪裂带的方向一致。
1.翡翠矿体的分带特征根据邓燕华(1991)引用R.韦帕斯特(1962)的资料,翡翠矿体具有对称的条带状构造,条带由硬玉岩、钠长岩与角闪石岩组成。
矿体的中心部分由单矿物的硬玉岩组成,朝脉壁方向渐变为钠长石一硬玉岩和钠长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