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教案 14

医学心理学教案 14

难点:不同类别病人的心理特征
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书刊:《医学心理学》洪玮主编
推荐学生学习参考资料:《医学心理学》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李心天主编
网 址: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时间分配
一、课程导入
二、具体讲授
三、讨论小结
10min
70min
10min
教学活 动 及内容
批注
第九章 病人心理
第四节特殊病人的心理特点
二、康复病人心理特点
康复心理是研究 残疾人和病人 在康复过程中具有的心理问题,通过积极地干预和调适,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机体的代偿功能,使其丧失的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获得恢复和改善的过程。
(1) 社会支持在康复中的应用
1)家庭成员对病人的态度:病人父母、配偶和子女对其的态度常有决定性的作用。残疾带来的打击和挫折感,格外需要家庭温馨的呵护。医生应说服其亲属体谅、理解病人出现的各种负性心理反应,给予他们耐心细致的关心和照料。
四、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点 病人一旦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其心理反应常表现为:
(1)休克-恐惧期:当突然得知确诊的消息,病人常会出现剧烈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心慌、眩晕、极度恐惧、甚至呈木僵状态。
(2)否认-怀疑期:当剧烈的心理震荡稍稍平息之后,病人开始怀疑诊断是否正确,希望出现奇迹,能够获得否定恶性肿瘤诊断结果的证据。
1)手术前心理反应的原因
①害怕术中发生意外;
②担心手术效果、Biblioteka 怕疼痛;③担心治疗费用、家庭关系、将来的工作学习等。
2)手术前对病人心理咨询和指导:
①适当解释手术的简略过程,手术应注意的事项、术中、术后可能采用的医疗设施、出现的不适感,如何进行配合等;
②耐心听取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和要求,向其充分阐明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
(2)孤独感:由于医院对传染病要求隔离,病人自己和亲友之间又担心会发生传染,客观或主观的原因都使得病人被疏远,甚至受到社会的歧视,病人社会交往的需要和爱与归属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和剥夺,因此在心理上感到苦闷、孤独、寂寞。
(3)自卑自怜:一旦进入病人角色并被隔离,再加上周围人群怕被传染而疏远,会使病人自卑自怜,感到自我价值丧失,成了惹人讨厌的人。
①沉着稳重、分秒必争;
②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③做好心理支持和调适(给病人恰当的安慰和耐心的心理指导,从而缓解病人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充分理解危急重症病人的过激行为;运用认知疗法,改变病人的错误认知和不良情绪;尽量创造舒适、安全、优美的治疗环境,支持鼓励病人,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满足其合理要求)。
③对有一定危险性的复杂手术,应请权威专家研究病情并确定最佳方案,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安全感;
④安排家属、领导、朋友和同事的探视,给予鼓励和安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⑤帮助病人学习减轻紧张、焦虑和手术后不适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疗法等。
3)手术后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
①渴望知道手术过程是否顺利,手术效果如何。
授课时间
第14周
教学时数
2
章节名称
第九章 病人的心理问题(二)







掌握:①病人角色的概念;②常见病人角色适应问题及干预;③病人的心理需要;
④病人的情绪和行为特征。
熟悉:①求医行为的含义极其影响因素。②重症监护病人、频死病人及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影响因素。







重点: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2)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对病人的态度:病残给病人本人造成了生活和医疗上沉重的负担,所以病残者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要对他们关心、同情,并应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渡过困难时期。
3)社会对残疾者的态度及社会支持保障系统:全社会给予残疾者关心、支持和帮助,给他们送温暖、献爱心。康复医疗、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社会支持和保障系统,要为残疾人着想,为他们的生活和就业打开方便之门。
思考:“假如我明天我要上手术台了,我会有什么反应?”—— “手术病人术前及术后的心理反应”及“如何减轻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
举例说明





如何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干预?
(2)康复心理咨询:是咨询者在康复心理学和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就病人、伤残者康复中及康复后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再针对性的予以劝告、解释、引导、协商摆脱困难的办法,以缓解心理危机,改善不良行为,恢复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病人全面康复,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康复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建立正确的认知过程、正确运用心理防卫方式、防止医源性的影响、提供康复治疗的各种信息。
(4)敏感多疑:某些传染病病程较长,根治困难,并常有难以治愈的后遗症。这类病人往往会有悲观、失望、敏感、多疑等心理表现。
第四节 残疾与康复心理
一、残疾病人心理特点
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和精神因素等造成的躯体功能和(或)心理功能缺失,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广义的残疾包括残损、残障在内,成为人体心身功能障碍的总称。
2)个性特征与致残:
①某些个性特征的人容易发生自伤或他伤;
②个性特征与交通事故有关;
③个性特征与某些内科疾病致残有关:如 A型行为者易患高血压、冠心病。
(2)残疾者的心理状态:①心理危机(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焦虑、愤怒、不思饮食、睡眠障碍等);②自卑与抑郁(表现为自卑、悲观失望、敏感、猜疑、易受激惹等,甚至有自杀企图);③依赖与退化;④忧虑与期盼。
一、疼痛病人的心理特点
疼痛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造成组织损伤时所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
影响疼痛的心理因素:注意、暗示、情绪状态、早期经验、人格特征、对处境的认知评价。
二、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
(1)手术前病人的心理特点:主要是担忧、焦虑和恐惧,害怕疼痛及手术发生意外。情绪不稳定的病人,焦虑水平较高、持续时间较长。
(1)心理社会因素与致残
1)心理社会因素可能成为致残的原因:在许多自伤、自杀未遂者造成的残疾,多数都有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家庭事件、恋爱挫折等;而在有些疾病致残中,心理社会因素则可能成为直接的诱因,如情绪刺激诱发的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另外,有些心理因素还可能成为间接致残的原因,如某些严重的心理应激之后容易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危急重症病人的心理特点
1)危急重症病人的 一般心理表现: 烦躁、焦虑、抑郁、激惹性增高、敏感多疑、谈吐犹豫、心慌意乱,或故作镇静以掩盖焦虑。偶可见幻听、妄想及萌发轻生的念头。
2)濒死病人心理活动分期:濒死病人心理活动一般分为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和接受期5期。
3)危急重症病人的心理支持:
(3)愤怒-沮丧期:如果证实自己的确患了恶性肿瘤,病人情绪就会变得烦躁易怒、悲观沮丧,常无端发火,有时会有攻击行为,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甚至绝望,出现轻生的念头和自杀行为。
(4)接受-适应期:随着时间推移,病人对恶性肿瘤的事实不得不接受和适应,情绪慢慢恢复平静,但多数病人不能恢复到病前的情绪状态,而表现为持久的抑郁。
五、精神病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 病人入院后会产生孤独、恐惧、禁闭和不安全感;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会产生忧虑、悲观等情绪反应;病情缓解阶段的病人会有强烈的负疚、自卑、孤独和被遗弃感。
六、传染病病人的心理特点 除具有一般病人的心理反应外,尚有其自身的特点。
(1)愤懑不平:得知自己患传染病的事实,有的病人悔恨自己大意;有的病人则怨天尤人,憎恨别人把疾病传染给了自己,责怪政府预防工作失职,于是产生愤懑情绪,甚至迁怒于他人。
②由于手术创伤引起疼痛和不适,最初2 ~3天往往情绪紧张,注意力过度集中于手术部位。这种心理会使病人耐受力降低,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③病人术后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依赖增强、行为退化等现象。
④有些手术可能会造成机体生理功能丧失或体象的改变,容易造成自卑、焦虑、人际关系障碍等。
⑤有些反复经历手术的久治不愈的患者,部分病人可能由于术后生活难以自理、长期卧床、孤独、难以恢复工作等,都可能继发严重的心理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