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一、营卫不和渡舟医案:某某,女, 53 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 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 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 9 克,白 芍 9 克,生 9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12 枚,2 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 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
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 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
用桂枝汤二、高热 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 枝汤 3 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 1989 :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 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
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
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 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
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 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
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 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 结核,经 x 光透视,心肺正常。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 眼可见。
汗出虽多但口不渴, 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 9 克,杭白芍 9 克,炙甘草 3 克,大枣 7 校,生 9 克,水一碗煎六分。
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 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
仍照原方加黄芪15 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 2 剂,竞获全功。
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中医药 19 64;(5):35)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 “司开合”而不能, 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
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渴 ”、“脉仍浮缓” 可知 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 病常自汗音,……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
故治仍室桂枝汤 “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 汗出偏沮渡舟医案:某,男, 39 岁。
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 不适。
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 枝场:桂枝 9 克,白芍 9 克,生 9 克,大枣 l2 枚,炙甘草 6 克, 3 剂。
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 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 1993 :2)按语:《京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 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
如不及时 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 “偏枯”证。
《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谓 “汗出偏 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
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 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 无汗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百善医案:侣某男, 9 岁, 1985 年 7 月 5 曰初诊。
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 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
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 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患儿呈现一派 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
治以调和营卫,开发处以桂枝汤:桂枝 5 克,白芍 5 克,甘草 5 克,生 3 片,大枣 5 枚。
水煎 5 剂。
服药后,唯腋 下略有汗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
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 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曰两次,每次 10 克,用生、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 — 曰,患儿 遍身菜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
(中医杂志 1989 ;(5): 45) 按语:本案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卫不和, “先其时发汗则愈 ”。
岳美中医案:某某,女,15 岁。
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 40 C,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 2 理,无汗,自幼即见,并无外感风寒之病史,又无恶寒脉浮紧之见,知非营卫郁滞之风寒表实证,仍为“荣弱卫强”之桂枝证也。
营气弱,不济卫阳,则卫气不营,滞于玄府而逞其“卫强”之势。
荣气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卫气“外强”,郁于腠理,而见皮肤发红、搔痒、甚则渗血结痂、烦躁、脉浮数一派热象。
但此与烦渴引饮,溲赤便结之实热存毕竟不同本质,切勿苦寒直折,衰败营卫,又忌麻黄洞开胺理,损伤营卫。
只宜桂枝汤发汗解肌,济营畅卫。
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肌利,烦热自除。
诚信桂枝汤发汗之功寓于解肌与调和营卫之中也。
六、畏寒祝诺予医案:骆某,男,50 岁,1971 年8 月某曰初诊。
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
其人乎素纳食少,乏力倦怠。
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
予桂枝汤5 剂。
五天后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瞩再服3 剂,痊愈。
(中级医刊1979;(41),45)按语:营卫不和之证。
卫不外因,则营不守而汗出;汗出既多,卫阳随之外越,“分肉”无阳,必又畏恶风寒。
与桂枝汤益营和卫,两相兼顾。
七、风温初起任继学医案:吴某,女,63 岁。
1987 年11月21 曰因晨起外出跑步锻炼,汗出去衣,至晚觉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咳嗽喉痒,身酸楚,肢节不舒,动则身汗放出而不达,颜面不红,口唇红润,舌谈红,咽不赤,苔薄白而润,尺肤微热,脉沉缓无力。
病发于小雪前两曰,为运气正值终之气运,为顺化之季,候反温,其病温,治宜咸补,以甘泻之,以酸收之。
桂枝15 克,芍药10 克,甘草5 克,生3 片,大枣3 枚。
服药后吸热粥以助药力,1 剂而痊。
(中医药l 988 ;(2):10)按语:本证乃风温初起之候.由正虚外感风热所致。
《温病条辩》曰:“太明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
”盖温病初起,虽有风寒之状,亦不可“汗而发之”,但宜解肌法邪,调和阴阳。
正如吴瑭所说: “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扬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汗,甘草败毒和中,枣调和营卫。
温病初起,原可用之。
”据任氏经验,桂枝汤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善治虚人外感风热之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冬春两季感冒(风寒或风热侵袭),每获佳效。
八、奔豚气伯末医案;某叟,70 岁。
因女暴亡,悲哀过甚,先呕吐,继又发作性腹痛一年余,小腹痞块作痛,块渐增大,痛亦渐剧,气从小腹上冲心下,苦闷欲死,继而冲气渐降,痛渐减,病为奔豚。
子桂枝汤,共16 剂,奔豚大为减轻。
(《谦斋医学讲稿》1964 ;144)按语:阳虚弱,坐镇无权,则下焦寒水之气上冲,病发奔豚。
桂枝汤温振心阳,平冲降逆,正为相宜。
若更加桂二两.则其效更捷。
九、下利中神琴溪医案:一妇人患下利数年,不进食,形体赢瘦,肌肤甲错,不能起卧,医时以参、附、诃、罂之类治之。
先生诊之曰:百合篇所谓见于阴者,以阳法拯之者也。
乃与大剂之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利止。
更与百合知母场,以谷食调理之,渐渐复原。
(《呈汉医学)1956 :54)按语;下利曰久,见形体消瘦,肌肤甲错之证,乃营卫、气血不和之象。
营卫不和,气血乖乱,传导失常,则见下利不止。
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以止利,乃“逆流挽舟”之又一法也。
十、重症虚劳渡舟医案;某男,18 岁。
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浙浙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曰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
刻诊:形瘦气怯,面萎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
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
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
处方:桂枝15 克,白芍15 克,炙甘草6 克,生6 克,大枣10 枚。
5 剂。
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员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 克,炒白术12 克,鸡金10 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
(中医杂志1992 ;(5):6)按语:本案因早婚,纵欲伤精,渐成虚劳。
观其夏天裹裘,动则汗出,舌质红嫩,脉象沉弱,乃阳虚之征;又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夜寐梦多,舌红少苔,为阴虚之象。
阴阳不调,则营卫难和,法当调和阴阳为治,不然,难以奏效,前医用人参、鹿茸大补即是明鉴。
老识证真切,巧用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正中病鹄。
待阴平阳秘,精神守,则虚劳可愈。
又于病去七八,增培土健脾之品,意在培后天以养先天也,俾肾之阴阳充盈,而顽疾尽拔。
十一、厥证(排尿性晕厥)金树武医案:孟某某,女,12 岁,1987 年6月4 曰初诊。
近两个月来排尿时经常昏倒,不省人事,无叫声,无吐涎,晕照3—5 分钟,醒后手足欠温,肢体汗出,头晕,倦怠乏力,休息片刻后,无明显不适,已经影响上学。
到某医院检查无阳性体征,诊断:排尿性晕服。
给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 ,静点刺五加、参附汤、四昧回阳饮等药不效。
查:神志清楚,面包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诊断:厥证。
中医辨证周阴阳之气不能顺接,拟用和法,以平为期,调和阴阳。
投桂枝汤:桂枝15 克,白芍15 克,炙甘草I o 克,生3 片,大枣4 枚。
3 剂,水煎服。
服药后晕质次数明显减少,仅于早晚5—7 点(卯、酉)发作,卯酉乃是阴阳相接之时,药中病机,效不更方,续服3 剂而愈,随访二年末见复发。
(中医药学报1991 ;(5);41)按语:伤寒大论云:“凡服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桂枝汤调和阴阳,顺接上下,通达外,故能治厥。
尤见汗出脉缓者,其效更捷。
十二、噎膈(弥漫性食管痉挛)俞世伟医案:黄某,男,56 岁,1984 年6 月18 曰初诊。
发作性咽下困难两年余。
病起时因情志不舒渐感吞咽干燥食物困难,近曰加重。
到省医院校查诊断为弥漫性食管痉挛(食道官能症),用亚硝酸盐类药物、暗示疗法末见良效。
刻诊自述失眠多梦,纳呆腹胀,头昏自汗,咽食便喳,食后胃中咽,呢气数声,甚时气从鼻出苔薄白,脉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