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百鸟朝凤》有感800字看过电影《百鸟朝凤》以后,自是感觉心里满满的悲哀,却欲哭无泪!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经典电影《百鸟朝凤》有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观看经典电影《百鸟朝凤》有感800字在一声声如泣如诉的唢吶声中,影片结束了,可是大多数人并没有立即起身,仿佛还沉浸在影片那让人无法言说的情绪里。
我想这就是好的影片的特点吧,它总会给观者留下思索体会的空间,让人从中感悟到灵魂深处的一种东西!我亦毛发挺立,久久沉浸其中。
片中焦师傅那句“秦川大地不能没有唢呐”振聋发聩。
唢呐是本土乐器,它本是先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能抒发自身情怀的工具,与那土地上的人们精神息息相通,见证表达着那块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更是人们精神价值的一片守护地。
如影片中所言,“百鸟朝凤”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听的,所以当查家子孙用高价请求焦师傅给其当了四十年的村支书父亲吹“百鸟朝凤”时,焦师傅断然拒绝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间将村里其他四个姓氏人家全挤走了,德性不够。
而当窦家请唢呐班时,焦师傅主动提出要给窦老爷子吹“百鸟朝凤”,原因是老爷子生前“抗过日,打过土匪,领人修大坝时被砸断四根肋骨,称得上德高望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唢呐班已是那土地上传统价值体系的坚守者——以德为重,而不以金钱权势论英雄。
而学习“百鸟朝凤”的人也必须是人品好。
从另一意义上说,唢呐若在,那块土地上的精神就还在,唢呐若亡,那块土地上的精神也就消亡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焦师傅最想做的是把代表唢呐精神的“百鸟朝凤”传承下去。
他那句“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把唢呐传承下去,才会有把唢呐传下去的责任感”的话深入骨髓,道尽了文化传承的精髓。
我想“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的生命已和唢呐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才会有内在的一种真正的坚守。
如焦师傅,如游天鸣,他们是被唢呐精神化了的人,因为对唢呐的热爱,让他们有了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当外在诱惑扑面而来时,他们能高贵地选择说不!可是时代的洪流滚滚,现代化的进程,西式乐队的涌入和流行歌曲的兴起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感观,使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人们抛下自家家当,迅速地拥向那西式乐队,现在那个场面还刺得我心疼:人们用迷恋地眼神看着台上穿着超短裙的唱歌女郎,满是艳羡之色。
欲望的闸门一开,不可遏制,这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的冲撞,如同一声响雷,击得游天鸣魂差点都飞了,是焦师傅一声大喝,让他又振作了起来。
结果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唢呐班黯然而归。
更要命的是,人们红白喜事已很少请唢呐班了,转而请西式乐队了,生存都成问题的唢呐班人心唤散也在情理之中了,游天鸣的几个师兄都进城打工了。
为了唢呐班能延续,焦师傅不顾重病在身,强吹唢呐,口喷鲜血,临命终前,念念不忘的是把唢呐班重建,并把家里的牛卖掉为游天鸣筹建资金。
影片最后,游天鸣站在师傅坟前独自吹“百鸟朝凤”给师傅听,仿佛看到师傅那独自远行的背影渐行渐远,只有一声声唢呐泣血泣泪。
唢呐班到底能否重建,片中没有交待,只是游天鸣在城市的一角看到一个吹琐呐的人,已沦为街边乞丐,让人无限感伤。
其实何止唢呐,多少传统工艺,传统匠人,传统优秀文化都面临和唢呐同样的命运,在西方物质文明的强势冲击下,我们丢下了自家宝藏去跟风,可是没了自家精神领地的人们真的幸福了吗?答案是没有!出去打工的二师兄一年时间里头发已花白,手指被机器碾掉一个;三师兄一年时间里在棉瓦厂里务工便得了肺病;蓝玉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更遥远的未来。
唢呐班从地位受人尊崇到沦为街边乞丐,这其中巨大变迁谁之过?让人难过的是,朋支圈里传《百鸟朝凤》的导演跪求大家进影院的微信,这样好的影片要跪求,片内片外的境遇何其相似!答案不言自明,若果我们每个人珍视自己的宝贝,重视我们的传统,唢呐匠人是不会消失的,好的影片也不会没有的!我们轻易能让外国大片赚得脑满钵肥,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土地上的好东西也能有个稍微好点的生存环境?焦师傅如同一个智者,说出了那句“要有把唢呐传下去的责任感!”你有吗?北宋张载的话在我耳边激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观看经典电影《百鸟朝凤》有感800字在上映之初就,就急忙的去看了《百鸟朝凤》,因为觉得它在院线一定命短,怕失去了在电影院内观赏的机会。
看完本来并无太多感想,可前几天突然看到了影片的制片人下跪求排片的新闻,反响很大,票房逆袭,这才努力提起精神,好好思考一下这部电影。
先说那天去看电影,因为在下跪事件之前,所以在买票的时候发现排片率的确非常可怜,大多数影院一天只有两场,分别排在大早和半夜。
因为本片是有曲江投资,所以西安有两家曲江旗下影院都给予了全天排片的待遇,这才顺利的去看了电影。
令人意外的是,与想象的不同,影厅内入座不少观众,人数甚至多于之前看《荒野猎人》了。
我之前并不了解吴天明,也不了解第四代导演,但对于能看到这样的作品感到很难得,尤其在现在浮躁的大环境中,更觉得难能可贵。
不过看完之后,电影给我的感觉,如同片中的唢呐匠人一样,显得过于“老派”,老派的剧本、剪辑、和手法,还有那关于正付局长的笑料,甚至特效都做得很老派。
在这个时代,这部电影就像片中的唢呐一样,是匠活,但格格不入。
在影片中,每到了吹奏唢呐的场景,电影就采用背景音乐配合演员表演的形式,对比起《爆裂鼓手》中实拍的演奏场面(虽然有很多替身镜头),显得毫无力度,不过焦三爷醉酒时独自吹奏的戏,倒显有些味道,当然这与演员的表演也有很大关系。
片中一直在强调的曲子“百鸟朝凤”,经过前半部分的渲染让人很是期待,最后终于吹奏“百鸟朝凤”时,我却失望的发现演员的动作与背景音乐甚至不能很好的合上节奏,十分出戏,最后也未能听完全曲。
在师徒关系处理的方面,有些地方我也觉得不算合理,虽然焦三爷说他之所以给主角传授“百鸟朝凤”是看到主角扶起父亲时的眼泪,但在其中我并不能很好的能体会到这种心情,很多地方更会感到“因为游天鸣是主角,所以他才能这样”的心理。
总之,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就像之前所说的“老派”,现在看来,都显得有些勉强。
全片的表演最出彩的必然是出演焦三爷的陶泽如了,他把焦三爷严厉不失温情,顽固而又执着守卫着传统文化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导演也通过了这个角色,诉说了自己的担忧,这是对未来,对传统文化甚至对电影的担忧,并且是很绝望的。
影片结尾并没有给唢呐人留下任何希望,焦三爷看似德高望重,最后为他送行的却只有主角一人,就连寻常的四台八台,也没法凑齐。
主角一人苦苦的坚守着唢呐,焦三爷的确没有看走眼,但他又能在这洪流中坚持多久,如果顺应剧情发展到现在(2016年),主角又会变成怎样呢。
传统文化的衰退,是悲哀,也是必然。
文化是要顺应时代的,否则无法在历史长河中生存下来。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多都是在漫长的农耕文化中发展而来,仪式感较重,背负着人们对于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吃饱穿暖这样的美好期许,而在当代社会,除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于摆脱了农耕文化的人们,那些简单朴素的需求对于我们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
失去了仪式感的唢呐声,也注定会慢慢被人遗忘,以后也许只能在片中提到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或者民俗演出中才能听到了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师娘这个角色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她第一次见到小时候的主角给他递水的样子,半夜送食物的样子,像主角师弟告别时微微挥手的样子,的却是是那种陕西农村女性性淳朴善良的形象,让我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姥姥,感觉很亲切。
其他的角色,相比之下就表现平平,出演童年时期的小演员的有些灵气,但主角长大之后,却比较木讷,表演显得刻意。
片中还有一处应该西安人才能发现的穿帮,如果没记错的话,主角去西安应该是在1992年,这时在一个拍摄钟楼的镜头出现了钟楼地下通道的出入口,而钟楼地下通道应该是在2000年左右建成的。
说实话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细节,但我还是认为在一部导演是陕西人并且又有曲江参与的影片中,这种情况不该出现。
总的来说,《百鸟朝凤》值得一看,虽然它没有我之前预期的那么好,但也谈不上失望。
昨天看到在下跪事件之后,《百鸟朝凤》的票房已破千万。
老实说,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可怜营销,哪怕这的确是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担忧而下跪。
一身傲骨,就像片中唢呐班和洋乐队冲突时一样,不仅打不过别人,连唢呐也折掉了,吴天明导演泉下有知的话又会作何感想呢。
但从结果来看,这一跪又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人们也似乎也开始从无尽的娱乐中清醒过来,纷纷关注起了这让人无法轻松的严肃电影。
对此,我觉得这也只是众人一时热潮摆了,过不了多久,这些担忧的言论就会从朋友圈、微博里消失。
而真正的情景,则更有可能是最近看的另一侧消息:今年北京电影节上,塔科夫斯基的电影票全部售罄,可在观影时,观众纷纷抱怨看不懂,睡着,或是用手机查影评。
如果变成这样,我觉得还不如让这些电影少些关注,去让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有机会看到看到那些优秀的作品,而不是沦为让人去装腔作势的资本。
当然,《百鸟朝凤》和上述情况也不一样,首先我不会说它是一部文艺电影,这些年“文艺”承载了太多不属于它的意义,《百鸟朝凤》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和同期上映的《美国队长》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它没有先锋的实验态度,也想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它只是不想逗你笑,也不想让你爽,想严肃地去讲一个故事罢了。
如今,《百鸟朝凤》受到了很多关注,排片率大增,票房也变得很可观。
但这真的是一种惨胜,是由导演的去世以及制片人的下跪换来的,更不提前期还有众多明星卖力推广,甚至我觉得《百鸟朝凤》此时已经承载了超出电影素质本身的赞誉,与之前的无人问津相比,真让人哭笑不得。
如果说一部电影,或是我们的传统,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人铭记,那我想它还是会在时间长河中,慢慢被我们遗忘吧。
观看经典电影《百鸟朝凤》有感800字唢呐,在现在已不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这种古老的民乐逐渐被西洋乐器所取代。
但是,有一首唢呐曲,在看过一部电影后,已被深深烙印在了我心里,那就是——《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讲述了游天鸣自小拜师学唢呐的故事。
从电影开头唢呐的光辉岁月,到最后的逐渐没落,无不让人感动。
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则是电影的尾声,一位老者,手拿唢呐坐在家门前的台阶上演奏着,有一对年轻女孩走了过去,还向老者身前的杯子里投了一块钱,这多么令人感到屈辱啊!那位老者的唢呐技艺极好,可是,曾经无比光辉的唢呐技艺,如今,却只能用来像乞丐一样讨钱,这如何能不令人感到屈辱心寒呢?再回顾电影的开头,二十几年前的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为红白喜事伴奏,多么光辉,多么光荣啊!可如今,有谁还尊重我们唢呐匠?没有。
我们自己的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这么被人给遗忘抛弃。
而这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那些西洋乐曲新鲜,有趣,可我认为这并不值得我们为其放弃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而对于那些赶流行,推崇西方文化的人,我想问你们几句,你们从哪里来?你们记得自己的根吗?我认为,西方文化是非常新鲜,有趣,但是,我们要时刻记得,不能够本末倒置,不能忘记我们作为中国人,要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