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种《肿瘤分期》情况总结

各种《肿瘤分期》情况总结

各种《肿瘤分期》总结TNM 分类及临床分期是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 AJCC )与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定的,过去国内外通用的是美国抗癌协会(AJCC)与国际抗癌联盟(UICC)建议的TNM临床分期,两个分期法现已统一为一种分期法,于1987年1月1日开始实行。

得到国际公认的临床分期方法。

对判定癌症预后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际TNM分期,为全球医学界客观评定癌的临床情况提供了统一标准,为指导临床医师恰当地选择乳腺癌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可能。

国际TNM分期法并不对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作鉴别,只是对肿瘤的严重程度和侵犯范围作出客观判断。

TNM临床分类T--原发肿瘤TX--原发肿瘤不能被确定T0--无原发肿瘤斩证据Tis--原位癌T1,T2,T3,T4 原发肿瘤的体积和/或范围递增N--区域淋巴结NX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N2,N3 区域淋巴结侵犯递增注:肿瘤直接侵犯淋巴结归属淋巴结转移。

不是区域淋巴结,而是任何其它部位淋巴结转移则属远处转移。

M--远处转移MX 远处转移的存在不能确定。

M0 无远处转移M1 远处转移根据下列符号,M1可进一步标明转移部位肺PUL(C34)骨髓MAR(C42、1)骨DSS(C40、41)胸膜PLE(C38、4)肝HEP(22)腹膜PER(C48、12)脑BRA(C71) 肾上腺ADR(C74)淋巴结L YM(C77) 皮肤SKI(44) 其它OTHpTNM病理分类pT--原发肿瘤pTX 组织学上不能确定原发肿瘤PT0 无原发肿瘤的组织学证据pTis 原位癌pT1,pT2,pT3,pT4组织学上原发肿瘤范围的递增pN--区域淋巴结pNX 在组织学上不能确定区域淋巴结转移pN0 组织学上无区域淋巴结转移pN1,pN2,pN3 组织学上区域淋巴结侵犯的递增pM--远处转移pMX 显微下不能确定远处转移的存在pM0 显微下无远处转移pM1 显微下有远处转移组织病理学分级G--组织病理学分级GX 不能确定肿瘤的分化程度G1 高分化G2 中度分化G3 低分化G4 未分化UICC分期(国际抗癌协会: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 [1987年]现已被TNM分期替代,但个别肿瘤还常用。

分期大致内容0 Tis N0 M0ⅠT1 N0 M0ⅡA T2 N0 M0T3 N0 M0ⅡB T1 N1 M0T2 N1 M0ⅢT3 N1 M0T4 N M0ⅣT N M1肿瘤(T)淋巴结(N)转移(M)注解:Tis:原位癌,T1:癌瘤侵犯黏膜下层,T2:癌瘤侵犯肌层,T3:癌瘤侵透肌层,T4:累及周围脏器。

N0:淋巴结无转移,N1:淋巴结转移。

M1:远处脏器或淋巴结转移。

AJCC分期(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现也已被TNM分期替代,但个别肿瘤还常用。

大体上分为Ⅰ,Ⅱ,Ⅲ,Ⅳ在不同肿瘤具体内容变化很大。

JCA分期(日本肿瘤协会:Japanese Cancer Association)在胃癌分期上,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

其它分期在某些肿瘤不常用TNM分期,比如:胃癌分期种类很多,我国也有自己的分期;大肠癌常用Dukes分期;宫颈癌常用FIGO分期;等等。

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由于胃癌位于腹腔内,目前的临床检查难于在术前确定其肿瘤浸润程度及转移情况,因此须结合手术所见及术后病理检查予以分期。

为此,国际抗癌联盟(UICC)美国抗癌联合会(AJCC)及日本癌症协会(JCC)联合制定了胃癌的TNM分期。

胃癌TNM分期首先由UICC委员会提出(1966),当时是根据临床检查确定分期。

由于胃癌放射学诊断和内镜技术的进展,1968年UICC采纳了日本胃癌研究会的意见,修改了分期。

1969年AJCC成立了胃癌特别工作组。

1970年,他们基于“术后”所见,提出胃癌TNM 分期,强调分期应根据手术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AJCC于1978年、1983年曾两次修订。

JCC也几次修订其分期方法。

为了统一分期,UICC、AJCC和JCC的代表于1975年在夏威夷召开联席会议,但未能如愿。

分歧的焦点是JCC的代表坚持临床分期的重要性。

以后几经周折,直至1984年12月,再次在夏威夷召开旨在统一胃癌分期的专题讨论会议。

根据日本胃癌研究会(JRSGC)登记的15589个病例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NCT)“监护、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调查计划收集的4785个病例资料,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决定胃癌病人5年生存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原发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范围。

经过讨论和协商,制订了新的统一的胃癌TNM分期。

(1)胃癌TNM新分期系统T:原发肿瘤。

决定分期的主要因素是癌穿透胃壁的深度。

Tx:确定原发肿瘤的资料不足。

To: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

肿瘤限于粘膜腺体上皮内,未侵犯粘膜固有层。

T1:肿瘤侵入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不论其范围或部位。

T2:肿瘤侵入肌层或浆膜下层(包括累及胃结肠韧带或肝胃韧带或大小网膜),未穿透覆盖这些结构的脏层腹膜者为T2,已穿透者则为T3。

T3:肿瘤穿透浆膜(脏层浆膜),但未侵犯相邻结构。

T4:肿瘤穿透浆膜,并直接侵犯相邻结构如横结肠或脾脏。

癌由胃壁内蔓延至十二指肠或食管者仍按胃壁浸润最深分期。

更广泛扩散时,可累及肝、横隔、胰、腹壁、肾上腺、肾、后腹膜及小肠。

N:局部淋巴结。

决定分期的主要因素是转移淋巴结距原发肿瘤的距离。

Nx:确定局部淋巴结是否受累的资料不足。

No: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N1:距原发肿瘤3cm以内的胃周淋巴结转移。

N2:距原发肿瘤3cm以外的局部淋巴结转移。

注:胃局部淋巴结包括胃小弯和大弯的胃周淋巴结,及沿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及腹腔动脉分布的淋巴结。

主动脉旁、胰后、肝十二指肠韧带、肠系膜淋巴结不属于胃局部淋巴结,累及这些淋巴结者列为远处转移(M1)。

M:远处转移。

Mx:确定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的资料不足。

M0:无(已知的)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具体说明转移部位。

国际新TNM分期法有临床和病理之别,但两者均遵循同一原则。

(2)临床分期以CTNM表明,是根据临床检查、X线、内镜等所提示的癌症范围。

它对手术前估计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很有帮助。

近年来,放射性核素扫描、超声内镜、CT、磁共振等影像技术也用于胃癌的诊断。

超声内镜还能对胃癌各层进行较准确的判别,可于手术前估价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和范围。

但胃癌必须经细胞学或活检证实。

(3)病理分期以PTNM表明,是根据手术所见及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所提示的癌肿病理解剖学范围。

对肉眼可见的肿瘤组织、局部淋巴结及其他活检材料均需作切片检查,其结果为分期提供最后的依据。

乳腺癌AJCC最新分期介绍AJCC分期是美国癌症联合会发布的分期,且与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相一致,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

最新的AJCC第六版分期将于2003年开始应用,其中乳腺癌的分期有较大变化,它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参考了各种临床研究新结果,反映了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广泛性共识。

此次分期的改变主要是以乳腺癌治疗领域的以下变化而制定的,1.广泛应用乳腺摄片使得早期乳腺癌的发现率大大增加,即使同样是小肿瘤但其治疗结果却往往大相径庭,有些只需手术切除,而有些则是更具恶性特性,应予较为强烈的治疗。

2.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免疫组化、分子技术的应用使得10年前根本查不出的小转移灶得以检测。

3、对锁骨下(即腋窝第三水平)、锁骨上及内乳淋巴结的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经验,证据更加充分。

最新分期与第五版的不同之处在于:1、显微转移灶与孤立的肿瘤细胞的区别以体积来定。

第五版分期中将显微转移灶定义为直径大于2mm,而最新分期中将显微转移灶定义为直径大于0.2mm。

显微转移灶可能伴有恶性活性的组织学证据,如增殖或间质反应,但并不绝对必要。

直径小于0.2mm则定义为孤立的肿瘤细胞或细胞群,通常不伴有组织学的恶性证据,目前将其归为淋巴结阴性,因为如果对其治疗好处可能被治疗本身的副作用所抵消。

2、认可前哨淋巴结或免疫组化对于分期诊断的价值,例如当免疫组化阳性而HE染色未发现肿瘤时,如果直径大于0.2mm, 则分类为N1(显微灶,组化阳性),如果直径小于0.2mm,则分为N0(组化阳性)。

3、淋巴结状态改为根据常规HE染色(推荐)或免疫组化检测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来进行归类,1~3个淋巴结转移归为N1, 4~9个淋巴结转移归为N2, 大于10个淋巴结归为N3。

4、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归为N3。

5、内乳淋巴结的转移根据其检测手段及腋窝淋巴结的状态来进行重新分类。

前哨技术检测或临床检查诊断的内乳淋巴结显微转移定义为N1,影像技术(不包括淋巴结闪烁显影)或临床体检发现内乳淋巴结大块转移,如果不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则定义为N2,如果伴有腋淋巴结转移则定义为N3。

6、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定义为N3而不是M1。

FIGO分期(国际妇产科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宫颈癌常用临床分期。

FIGO 描述0期原位癌,上皮内癌I期癌瘤严格局限于宫颈(不考虑宫体是否受侵)I A期宫颈临床前期癌、仅指显微镜下检查诊断I A1期显微镜下极少间质浸润I A2期显微镜下可测量的微小瘤,间质浸润深度自上皮或腺体基底膜向下不超过5mm,水平方向浸润不超过7mm,大于上述病变范围应为I B期I B期病变范围超过I A2期,临床可见或看不见病灶,已有的脉管(静脉或淋巴管)侵犯不变更分期,但应特别注明,以便决定是否影响以后的治疗II期癌瘤超出宫颈,但浸润未达盆壁,癌瘤已累及阴道,但未达到下三分之一II A期无明显宫旁浸润II B期有明显的宫旁浸润III期癌瘤浸润已达盆壁,直肠检查时与盆壁间无间隙;肿瘤累及阴道下三分之一;有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者均属III期,除外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III A期癌瘤浸润未达盆壁,但累及阴道下三分之一III B期癌瘤浸润已达盆壁,或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IV期癌瘤扩散超出真骨盆或临床已侵犯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IV A期癌瘤侵犯至临近器官IV B期癌瘤播散至远处器官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体系-- I 期--I 期子宫内膜癌是指癌局限于子宫IA: 肿瘤局限于内膜IB: 肿瘤浸润肌层<1/2肌层IC: 肿瘤浸润肌层>1/2肌层-- II期--II期子宫内膜癌是指癌累及宫体和宫颈,但是没有子宫外转移.IIA: 仅宫颈管腺体受累IIB: 宫颈间质受累-- III期--III期子宫内膜癌是指癌扩散到宫外,但是仍局限于真骨盆IIIA: 肿瘤侵犯浆膜面和/或附件和/或腹腔细胞学阳性IIIB: 阴道转移IIIC: 转移至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IV期--IV 子宫内膜癌是指癌侵犯膀胱或肠粘膜或远处转移IV A: 肿瘤侵犯膀胱和/或肠粘膜IVB: 肿瘤已有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大肠癌常用的分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