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学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学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发展历程
•全民保障,推崇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一般税收 •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 •津贴待遇与个人收入与缴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取代了建立福利国家之前的雇主与 雇员、领主与农奴以及社团伙伴之间、家庭亲属之间的责任关系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建立政府、社会、雇主和个人之间的责任分担机制,实现风险
-立法先行 -循序渐进 -不断完善
四、社会保障充分发展时期( 20世纪中叶)
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建成为起点
“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特点:
社会保险制度应以统一的标准发放津贴或救济; 参加保险者不分贫富,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费;
发放的救济或津贴应是以维持正常生活; 因无收入而不能参加保险的人,国家应制定公共援助法。
经常性的转变 --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国家资助,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
共同分担机制 --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
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 --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国家固定的 社会政策,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一种法定权利
1.这些社保模式的效果如何? 2.它们存在的问题有什么不一样? 3.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社保制度改革,
包括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这些不同
的模式之间,它们的改革目标、困难和动 力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改革的趋势有 什么差异性?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
改改革革的的背背景景 (1)(经1济)增经长济率增低长率低 (2)(世2界)市世场界上市的场竞上争的加竞剧争加剧 (3)(自3然)资自源然的资不源规的则不分规配则分配 (4)(家4庭)结家构庭的结裂构变的裂变 存存在在的的问问题题
理论与主张:德国新历史学派 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 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 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与社会改革
德国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体现在:
--内容上涵盖了疾病、工伤和年老这三项劳动者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 --制度化保障,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 史阶段及各个阶段变迁的背 景;
•掌握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主 要模式;了解我国社会保障 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情况。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划分依据
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 为依据
-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 -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产生-发 展-成熟)
--新加坡公积金制度(1955年正式建立并实施) •以雇主和雇员为责任主体 •政府只充当一般监督,而由官方性质的中央公积金局负责管理 •完全积累模式 •无互济性
--智利(养老保险)模式(1980年推行) •雇主不缴费而只由劳动者个人缴费 •由私人机构管理养老基金的运营 •个人账户上的强制性储蓄只能用于养老
美国《社会保障法》特点
(1)由联邦政府举办全国统一性的老年保险; (2)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办理失业保险; (3)由联邦政府资助和州政府举办老年人、
儿童福利及公共卫生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基本标志
-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 -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
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整合;
-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 -实施过程 Nhomakorabea一步社会化。
第二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 与改革完善
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
制度差异与模式混合
复杂的影响因素和国情的差异 纯而又纯的单一模式并不存在, 大多是以一种模式为主与多种 模式混合在一起
制度安排角度
-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 -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 -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
-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
新济贫法与旧济贫法在性质上有重大区别,其规定社会救助属于公民的 合法权利,对贫民实行救助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二、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时期(十九世纪晚期)
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德国在1883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 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保险法》 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 保建障立的政互济府性、社会、雇主和个人之间的责任分 •担强调机受制保,障者实权现利与风义险务保相结障合的互济性
– •强以解调除受劳保动者障的者后顾权之利忧与为核义心务相结合 – •以实现解市除场劳效率动与者社会的公后平顾的协之调忧为核心 – 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调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
• 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 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
三、社会保障形成制度时期(20世纪30年代)
标志: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 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在理论上第一次 提出了 “社会保障”概念,从形势到内容更加统一。
影响社会保障发展 进程的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道德伦理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
萌
建
形
发
改
芽
立
成
展
革
阶
时
时
时
时
段
期
期
期
期
一、萌芽时期(19世纪30年代)
英国在1601年颁布《济贫法》 保障内容:就业保障和财政补贴,兼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济 保障性质:恩赐性和惩戒性。
英国在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 ——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 实践内容为依据
-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 -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 -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
•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 障的需求 •政府介入的程度 •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香港(养老保险)模式(2000年推行) •雇主、雇员分担缴费 •私人机构管理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事务完全由国家(或通过国营企业)包办 -个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 -在保障目标上以追求社会公平为主 -在保障范围上几乎是全体国民
混合型保障模式
-福利保障与保险保障乃至储蓄保障并存 -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乃至完全积累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