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紧扣本组专题, “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和插写民风民俗等内容, “回顾·拓展”中的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搜集民俗资料的方法,交流课文的写作特点,积累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激发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
单元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桌检查生字,新词。
2、轻声读课文交流读懂的地方。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北京的春节总共有多长时间?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是什么句?
(总起句和总结句)
这一段作者采用什么结构?
(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1、学生自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2、交流以下内容:
除夕:
①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春节代表着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学能正确的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14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时间风俗习惯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这
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2、师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除夕。这一段围绕哪句话来写?(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除夕的热闹?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除
夕的热闹?
(3)正月初一。作者写正月初一从哪一方面来写?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方法?
(4)元宵。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元宵节?(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①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1、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熬腊八粥、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蜜饯、掺和、零七八碎、鞭炮、风筝、万象更新、麦芽糖、截然不同、寺院、、张灯结彩
听写词语。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
交流:
第一部分(1-6)
春节前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2、自由练读。
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二、学习略写部分
课文的略写部分是哪些部分?
小组讨论回答。(课文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作者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表达了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同时也能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②泡腊八蒜: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第二部分(7)
大年三十
第三部分(8-10)
正月初一
第四部分(11-12)正月十五
第五部分(13)
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 二 单 元
单元
教材
分析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五、布置作业
1、书写课后生字;
2、复述课文
教学反思
ﻬ第 三课 时
课时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单元
课时
安排
《北京的春节》3课时
《藏戏》1课时
②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
(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①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使用了对比的方法。用除夕的闹来对比正月初一的静。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
②谈谈自己的体会。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元宵节的花灯?
灯的数量多:
灯的种类多:
③元宵节的灯美吗?
④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除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可以说明 “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还有哪些方面能说明“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而“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是写元宵节的什么句?
1、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语
2、师生共同归纳: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
地区的民风民俗。
3、学习要求:(1)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1、默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并完成下面形近字组词练习:
1、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
2、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写腊八节,作者抓住了哪些事详写?怎样写的?
①熬腊八粥:
“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1、读文,交流完成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 “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
长,有一个多月。)2、填表来自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3、全班交流
《各具特色的民居》1课时
《和田的维吾尔》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
“回顾·拓展”1课时
课题
6北京的春节
主备人
张彩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