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一模作文作文分 黄浦区-陈莉

高三一模作文作文分 黄浦区-陈莉

2014年高三一模作文作文分析(区)(观点类)黄浦区:有人说,每个人的心中都同时住着“大我”和“小我”,不同的人生经历都有过“大我”的追求和“小我”的体验,或者更多是这两者密切牵手的过程。

对此人们会有许多各自不同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立意解析】表面上来看,小我就是借代一个只为自己着想,不为他人着想的自私的人;大我就是借代一个只为他人着想,不为自己着想的人。

而一般,我们提到“大我”和“小我”,通常会想到相对应的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我们的人生经历中,必然有过团结起来追求集体利益的时候,也有过为了个人利益拼搏的体验。

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平行时,这两种追求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更多时候,材料中也有提到,是大我和小我密切牵手的过程。

“大我”和“小我”如何密切签手呢?个人存在于集体中,那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必然也有相冲突矛盾的时候。

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知道,必然是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的。

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冲在前面而忽视了集体利益,甚至损害了集体利益,那么身在集体中的个人,必定深受其害,这是“一损俱损”的联系。

所以,要想达到“一荣俱荣”的局面,“大我”获得了它必须获得的利益,“小我”失去了他必须失去的利益;“大我”给予了“小我”他认为应当给与的嘉奖,“小我”得到了期望中或意料外的来自于“大我”的表彰。

在这样和谐的气氛中,大我和小我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此外,小我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大我是对社会集体所做的贡献。

并没有人阻挡我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但是对社会集体所做的贡献,则是更大的价值体现。

现实生活中多是“大我”与“小我”牵手并肩的画面,社会才能和谐进步。

另有一种说法:大和小可以理解为使动用法。

“大我”即为使自己“大”,理解为追求个人利益,“小我”即为使自己“小”。

理解为放弃自己的利益……两种说法截然相反,但是都能站住脚跟。

就要看阅卷老师是怎么考量的了。

【写作材料】:在自卑身边,我发现,骄傲是一个相当好的伴侣。

——爱默生自我与他我的区分,遵循着平等的原则。

大我与小我的称谓,就像是一种不平等的划分了。

平心而论,小我、大我的存在,是一件客观的事实。

人类是大我,个体是小我;民族是大我,自我是小我。

是由无数小我汇聚而成的。

不过,在旧时代,大我和小我常常是阶级差别的结果,两者之间有尊贵和谦卑、崇高和低下的分别。

今天,在传统的戏剧中,还可以听到大人、小人,老爷、小女子的称呼。

随着社会的进步,名分上的差异已经不再那么可怕,大我和小我所具有的价值论色彩便凸现出来了。

精神道德高尚的,称之为大我;精神道德低下的,称之为小我。

如果抛开以上种种情况不论,人们在心理上常常还会有大我或小我的感觉。

这是自我对自己的不同评价,是得意时和沮丧时不同心理意识的转换。

首先,大我是神、佛、圣人,是酋长、国君、老爷,小我是凡人、众生、俗人,是族人、草民、百姓。

早在有神、佛、圣人之前的远古时代,原始的先民们面对的是大自然。

他们往往拟人地把自然的各种现象看成是有一个他在的大我在作祟。

他们会把日、月、星辰、山、水、树林都看成是精灵,把旋风看成妖精,用棍棒和刀剑来对付它们。

有一首古老的爱沙尼亚的歌曲这样唱着:灾难的风啊!疾劲而有力,它沉重的翅膀扫过大地!这不幸与悲哀的飓风呼啸着,原来是芬兰男巫在作法吹气!希罗多德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的黎波里,从撒哈拉大沙漠吹来的热风抽干了所有的水渠。

于是人们召集会议,决定集体进军去向南风开战。

他们击着鼓列着队,威严地走进旋转着沙尘的红云之中。

以后,谁也没再见到他们。

在尼罗河上游,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在美洲、亚洲和欧洲,最早的酋长或国王往往是那些能够呼风唤雨、治病救人的巫师。

人们通过巫师们的神秘行为,分享着征服自然之大我的感觉,同样也常常会惩罚或杀掉那些求雨失败或带来灾难的巫师。

弗雷泽说:“在原始人看来,超自然的力量,如果确实超越于人的力量的话,也超越得不多,因为人类思想可以恐吓和迫使超自然力量按人的意志办事。

”倒是以后,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人们开始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的广漠无垠和在自然面前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于是,人们膜拜神,信仰宗教。

同时,又把那些作出有益于人们的创造发明,或从事征战并取得胜利的英雄,看作是神祗,是圣人。

再以后,由这些英雄和圣人建立起国家,有了相配合的宗教,平等意义上的自我与他我便让位给了显示高下尊卑的大我与小我了。

秦始皇喜欢称“朕一人”,这是一种何等威严的“大我”呀!在封建时代,小我是依附于大我的。

大我为了让小我规规矩矩,不仅用宗教、用神学的力量,还用国家、用家族的力量,建立起一套等级的结构。

在西方,最高的大我是上帝,他在尘世的代理人是教会,是神父。

在中国,子女要服从父母,妻子要服从丈夫,臣民要服从君王。

中国的君王是天子,天的儿子;基督耶稣却自称是“人子”,人的儿子。

大我是权力的拥有者。

权力有多大,大我就有多大。

权力不够大的,就会成为对上是小我、对下是大我的两面人。

问题是,最大的大我是否一直觉得自己真的是大我。

在黄仁宇描述精彩的《万历十五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颇有意味:张先生(居正)言行不一,他满口节俭,但事实证明他私生活极其奢侈。

他积累了许多珠玉玩好和书画名迹,还蓄养了许多绝色佳人,……得悉了这项新闻,万历(皇帝)又感到十分伤心。

这十年来,他身居九五之尊,但是被限制到没有钱赏赐宫女,以致不得不记录在册子上等待有钱以后再行兑现。

……但是这位节俭的倡导者,以圣贤自居的张居正,竟如此口是心非地占尽了实利!此外,我们在此书中还常常可以读到,皇帝虽为至尊的大我,其实要受种种严格的礼仪规则的约束,又是最无自由的、被管教着的小我。

比较起来,倒是那些身处山野的布衣小民,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与天地自然融而为一,真正分享着自然天地的大我的感觉。

试读李白的诗句: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中,“我”的含义有二,其一是个体灵魂,即“生命我”,小我;其二是世界灵魂,大我。

面对自然宇宙而感到自己是小我。

这种小我之感常常被引向对于大我的追索,它是产生宗教情感的原因,也是引发科学探索的动机。

这时,大我是自然,是上帝,小我是人,是科学家,是神学家。

倡导科学的卢克莱修写道:能够驱散心灵中之黑暗的,既非初升太阳眩目的光芒,也非黎明之剑的闪光,而是自然的面貌及其规律。

这个教导着我们的规律开始于: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从无中生出。

恐惧所以能统治亿万众生,只是因为人们看见大地寰宇,有无数他们不懂其原因的事象,因此以为有神灵操纵其间。

而当一朝我们知道,无中不能生有,我们就会更清楚地看到我们所寻求的:万物由之造成的那些原素,以及万物之造成如何未借助神。

崇拜神或上帝的奥古斯丁则说:天主究竟是什么?我问大地,大地回答:“我不是你的天主。

”地面上的一切都作同样的回答。

我问海洋大壑以及一切爬行匍匐之物,它们回答说:“我们不是你的天主,到我们上面去寻找。

”我问飘忽的空气,大气以及一切飞禽,它们回答说:“阿那克西米尼(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气是万物的始基)说错了,我不是天主。

”我问苍天、日月、星晨,它们回答说:“我们不是你所追求的天主。

”我问身外的一切:“你们不是天主,但请你们谈谈天主,告诉我有关天主的一些情况。

”它们大声叫喊说:“是他创造了我们。

”我静观万物,便是我的咨询,而万物的美好就是它们的答复。

关于我的天主,我问遍了整个宇宙。

答复是:“不是我,是他创造了我。

”牛顿高高地站在科学的理性和上帝的荣耀之间:高高苍天,蓝蓝天空,群星灿然,宣布它们的本源所在。

就算全都围绕着黑暗的天球静穆地旋转,那又有何妨?就算在它们发光的天球之间,既找不到真正的人语,也找不到声音,那又有何妨?在理性的耳中,它们发出光荣的声音,它们永久歌唱:“我等乃造物所生。

”马克思说:存在决定意识。

现实的社会生活,决定了人们的观念。

代代相传的观念,人们就把它们看成是现实的、合理的。

在社会等级结构中有大我与小我,在自然和神面前,同样有大我和小我。

关于大我与小我的思想,成为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这一组成部分中的有些内容,又常常被称作伦理和道德。

但是,大我的道德观和小我的道德观并不一样。

孟德威尔说:“道德的发端,明显的是由于巧妙的政治所创制,借以使人人互相为用,又易于驾驭。

道德的发端,乃为了使野心家既容易又极安全地从大家那里获取更多的利益,并且统治他们的大多数。

政治的基础一旦如此立定,人要长久不被教化就不可能。

”比如,董仲舒创制的三纲五常那一套道德规范,就是“大我”们的道德了。

比较而言,老百姓无权无势,也没有驾驭他人的能力和野心,他们对于道德的观念,往往只是在人情往来和利害交换之际如何面对自己的良心的问题。

正因为这样,“小我”们的道德观念似乎只是纯朴地从善和恶的本义出发的。

重读鲁迅先生关于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仍有无穷的意味。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

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

走你的吧!”车夫竟不理会,——或者说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向伊说:“你怎么啦?”“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

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

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再进入人的心理世界时,可以发现,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大我,一个小我。

或者说,至少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有过小我的体验,追求过大我的感觉。

心理学家阿德勒分别称之为自卑和超越(优越)。

他以分析自卑情结为核心,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个体心理学。

小我的自卑感有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动物园的狮子笼前有三个小孩子。

他们都是第一次看到这可怕的猛兽。

一个孩子躲在她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我要回家。

”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我一点不怕。

”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卑感。

因为每个人或者对目前所处境况的的某一方面不满意,或者对自己性格中的某一缺点比较敏感。

这都会使人感到自己处于一种软弱或不利的地位。

尤其是担心别人会发现或知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