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常见危险水流认知由于水体流速快、压力大,在流经不同地形有障碍物阻挡时,会形成低位差堰、涡流(逆流)、切割坡、滤网等复杂的水流形态,给救援带来了极大的危险。
救援行动中,救援队员必须仔细观察现场情况,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1.螺旋流一般出现在河流的两岸,流速比较慢的水域。
2.河湾水绕河湾滚动时会走河湾外面的一侧,通常来说河湾外侧会被水冲的更深。
3.覆盖流河道由宽,往下游急速变窄,主水流被推向底部,支流则被强压至河道边际撞击弹回,重新覆盖主水流所造成。
看似可怕,但着装确实以确保姿势容易往下游快速通过。
快速通过覆盖流区确保动作双掌外翻挡水冲击保护脸部4.白色水域在急流中和障碍物碰撞后,产生白色气泡的水域。
白色水域照片(一)很好辨识白色气泡于河道出现之区域。
(二)此水域多不规则浅滩,且充满了60%以上的空气。
(三)不适合于此处进行活动,遇前应该想办法避开。
河道内有很多碎石,水流较浅,水流速较快,在经过河道内碎石时造成很以及漂浮物,这里经常会发现被困者,这里会产生强烈下游漩涡。
白色水域确保式漂流照片5.微笑流水流因撞击河道中障碍物之影响,造成水流由中央流向河川底部与两侧而产生微笑流照片(一)碰到此种水流浮力不足时,很易被水流牵引卷入。
(二)人员浮力足够,以急流确保漂游姿势运用,并以双脚顶障碍物即会顺流离开。
(三)浮力不足时,水流会将物体冲吸贴住障碍物并往河床底部拉扯。
(四)人员陷障碍物欲脱困时,面对障碍物以双手往顺流方向推出即可离开。
(五)又如人员或船被水流牵引于障碍物时,以机械动力船艇驶往该水流上游约十公尺处,操控机械动力船艇以( Z 字型驾驶法),定位于障碍物前切挡水流,待水面流速变缓,该员或船即顺水流往下游流出。
(六)救援人员另可从障碍物上方制高点抛掷救生绳,往顺流方向牵引脱困。
微笑流受困6.皱眉流水流面对下游方向撞击平面障碍,因地形障碍之影响,造成由外侧汇集到中央而产生。
皱眉流皱眉流受困6.皱眉流脱困与救援:(一)如陷入三角形网袋般,很难脱困而出。
(二)此水流非常危险,遭遇前应该想办法避开。
(三)无法闪避时,以双脚抵触障碍物破坏直线水流推力,再顺水流向流出脱困。
(四)人员或船被水流冲吸于障碍物时,以机械动力船艇驶往该水流上游约十公尺处,操控机械动力船艇,以Z 字型驾驶定位于障碍物前切挡水流,待水面流速变缓,人、船、即顺水流脱困流出;人员受困除以上动作外,另可以抛掷救生绳袋救援。
※勿以游泳下水救援,非常危险!皱眉流脱困动作(用脚蹬岸边岩石)面对障碍物用脚接触顶开皱眉流照片7.翻滚流急流盖过障碍物时,于瞬间落差(一公尺以上)之下游发现;这是上游顺流而下的强劲水流,遇到落差后与底部水流反弹上冲交会形成。
翻滚流照片8.翻滚流脱困与救援:(一)河道水面会突然造成翻滚现象,很容易辨识。
(二)目视河道上出现翻滚现象时,迅速往旁边支流避开。
(三)2005 年美国纽奥良遭受卡崔那飓风袭击,据FEMA-U.S.A 统计,此水流是造成救援者与受困灾民伤亡之最。
(四)陷翻滚流欲脱困时,须有〝浮力〞足够之全套急流救生装备,以确保漂游与急流攻击式游泳交互姿势运用,即可顺流离开。
(五)如人员陷于翻滚流时,以机械动力船艇驶往该流下游约十公尺处,操控机械动力船艇定位,以抛掷绳袋救援方式,并顺水流使力拉出受困人员。
翻滚流翻滚流脱困之确保式漂游动作9.V 流V流的形状尖端在上游处,是水流冲击多个水中障碍物形成(一)V流从水面很难发现,但若看见多个障碍物集于急流中,应立即避开此流域。
(二)如人员或船被V 流冲吸于障碍物时,以机械动力船艇驶往该水流上游约十至二十公尺处,操控机械动力船艇,定位于障碍物前切挡水流,待水面流速变缓,该员或船即可顺水流脱困流出。
V流10.倒V 流倒V流的形状尖端指向下游,倒V流是由于水流过两个障碍物之间而形成。
倒V 流注解:(一)河道中间水流特别快也最深、最无障碍物可快速通过。
(二)河道两旁布满大小障碍物,应小心避开。
当水流被迫绕着岸边转弯处、凹陷区域或障碍物时,即会形成漩涡。
11.漩涡流(一)该水流极易让人员或物体无法自然流出。
(二)人员陷住脱困方法:由岸边顺漩涡游往上游与主水流交会处,再以(45度角)头部朝上游以急流攻击式游泳(着救生装备之抬头捷泳)朝主流方向快速游离漩涡区域。
脱困方向12.回流区水流经过障碍物(礁石、桥墩、倒树…)时,由障碍物两侧经过,此时障碍物之两侧水流速会加快,由障碍物正后方形成之滞空回流。
回流区为急流救生人员运用之区域,为休息、观察、待援、或延缓被冲往下游之区域。
相对比较安全的脱困选择,救援过程中,遇到危险尽量找个漩流来保护自己,一般石头的背面能产生漩流。
水受到水中高出水面的障碍物阻碍时,即会由该障碍物两侧经过,此时障碍物后两侧水流加快,但障碍物正后方却成为真空,水流会回流至障碍物正后方形成涡流。
救援队员,可以利用这一区域,作为停滞观察的地点或逆流而上的中途点。
13.沸腾线沸腾线沸腾线:(一)产生于人工建筑物拦沙坝、拦水闸、低水坝等下方整面河域处,水流为快速上下卷绕方式困住人员与物体,极度危险水流。
(二)脱困方是以确保方式顺水流方向漂流,待水流再度往顺流推挤瞬间,朝下流以45 角度攻击式游出水流力区。
救援方式:(一)河面宽阔时以IRB 从下游接近,目视离水流力道区约5-10 公尺,再以抛绳袋或救生圈扣加绳索对准受困者抛掷,待受困者接获后以IRB 后退力道缓缓带出危险水流区后,再由IRB 上救援手拉回绳索抓带上艇。
(二)短河道时以活饵救援方式救援,且需由岸上人员确保,再以安全模式下水救援。
河水坠落产生水动力回流,回流扑捉浮体,就地打转。
水下形成水流分叉,部分流向下游,部分流回高位。
被困者会因为回流作用浮出水面后,又被迅速带回水下。
沸腾线自救14.岩石滤网水能从岩石周围或者下面流过,人则会卡在岩石滤网中。
15.底切岩石水域河流事故中最糟糕的情况,很容易被卡在缝隙中,救援难度非常大。
16.切割坡水流中的障碍物在水下部分与水流方向呈锐角,形成一个斜向底部的坡,被困者被水流冲至此处时,会再水流作用下卡入坡底,很难自行脱困。
17.桥墩桥下有很多碎石以及漂浮物,一般这里经常会发现被困者,这里会产生强烈下游漩涡。
18.水面漂浮障碍物堆积水域河中极度危险的障碍物,水压很大,即使专业受训的救援人员也很难通过,救援中尽量选择避开。
第六章水域救援基本程序及要则第一节水与救援基本程序(一)实地侦察1.查明被救者险情现状。
重点查看被救者所困地点水域深浅、宽度、水流方向、流速、水质浑浊程度、水面行驶船只情况及所困地点离岸距离,岸边地形、地貌、建筑物等情况。
2.询问知情人。
了解被困时间、地点、人数等情况。
(二)安全防护1.救援人员必须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在激流水域和不明水体中严禁系安全绳,必须使用时要确保在紧急情况第一时间解脱出来),并在有保护下实施救援。
2.利用冲锋舟、橡皮艇实施救援时要有安全防护措施。
3.需要潜水作业时,必须由专业潜水员承担。
(三)救援准备1.根据实地查看的情况,制订救援行动方案。
2.进行分工部署,强调安全防护,提出行动要求。
3.保护人员对冲锋舟、橡皮艇实施安装或充气,协助救援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确定保险绳的固定点或移动的路线。
4.安全员对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进行检查,做好记录。
5.医疗急救人员做好救治准备。
6.通知有关单位或个人停止在救援水域的各项作业。
7.对现场周围实施警戒,疏导围观人员,严禁无关人员和船舶进入救援区。
(四)救援展开一旦救援方案确定之后,指挥员就要迅速下达救援命令,组织展开救援工作。
当然,救援展开必须要选择最安全高效的救援方法予以实施,这个过程也是整过救援行动的核心和关键。
(五)清理现场1.协助公安、海事、航道等部门或事故单位清理事故现场以及物品、对象,及时恢复交通。
2.清点人数,整理器材装备,安全撤离。
第二节水域救援的基本准则在水域救援中,为了确保救援人员自身安全和救援行动成功,我们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准则:1.个人防护装备必须穿戴齐全,尤其是要穿着救生衣和佩戴专用的水域救援头盔。
水域救援头盔采用流线型设计,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流水对救援人员头部的冲击力,以便保护救援人员的头部。
2.使用正确的救生工具。
3.携带适量的救援器材。
在救援行动中并不是携带的装备越多越好。
如带少了,不够用;带多了又会影响救援行动,还会增加救援人员的负担和危险。
因此,指挥员必须根据现场情况科学合理决定携带什么样的装备。
4.尽量使用简单及有效的救援方法。
要树立“越简单越有效的救援方法是越安全的”的理念;救援方法越复杂,行动环节就越多,相对越容易发生危险。
比如能在岸上进行救援时,就不要利用船艇进行救援,能利用船艇救援的就不要入水救援或利用绳索救援。
5.入水救援是水域救援最后的手段和方法。
在岸上进行水域救援最安全,其次是利用船只进行救援,最危险就是徒手入水救援。
因此,在水域事故救援时,大家要格外小心且严禁安排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参与。
6.不穿着宽松或笨重的衣物入水救援。
因为下水后衣物会吸水造成阻力,导致游泳困难且在水中的保暖效果很差。
但在实战中,有的救援人员图省事,经常穿着短裤背心或游泳裤就直接入水,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洪水或者激流中夹带有树枝、乱石等尖锐物质,会对救援人员的身体造成损伤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7.尽可能不要把安全绳系捆在身上,如果必须系捆时,要确保救援人员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解脱。
我们以前有个误区,救援人员下水时,为了安全起见,一般会在救援人员身上系一根安全绳,而且怕安全绳被水冲开,还要经过几道捆绑和加固,认为如果救援人员发生意外,就可以利用绳索将其快速拉上岸来,这种方法看似很安全,但在实际的救援环境中,也常会受到树枝的阻挠和缠绕或者被强劲的水流压迫绳索而无法脱身,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8.入水救援前,必须在上游设置观察员,最近的岸边设置安全救助员。
9.一般情况下应从河流上游开始展开搜索及救援工作,如需要也可以在河流两岸同时进行。
10.依靠社会联动力量增援。
如海事、水上治安、航道管理等部门以及专业救援队伍和直升机增援。
11.要设置第二救援保护措施,并确保足够的增援力量。
12. 要保持救生船(艇、舟)的稳性和平衡,以免翻覆。
13.救援人员在涉水前进时,一定要使用木棍(棒)、竹竿或其它辅助物试探水深及水底情况,如发现漩涡时一定要绕行,以免被吸入水下。
14.救援人员不可背负重物下水,如背囊、担架等。
如背负重物涉水,不慎跌入深水中,背负的重物会令救援人员下沉,不能及时脱离危险。
15.水面主绳的架设应与水流方向呈一定的倾斜角度,防止二次伤害。
16.救援的优先等级,首先是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然后是队友的安全,最后是被救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