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窃读记

1、窃读记

1、窃读记【教材分析】:一读课题,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

孔已己“窃”的是书,而本文“窃”的则是读,情趣上大相径庭。

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

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1、对句子的理解:⑴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扑食。

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与高尔基的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⑵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

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

“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哄赶,这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⑶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⑷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⑸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2、对词语的理解:适宜:适合,相宜。

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

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的窃读经历以及其中的复杂感受。

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之情。

【分段段意】:全文共十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我”常常到书店去“窃读”。

第二段(第5至第9自然段):“我”在窃读过程中的苦与乐。

第三段(第10自然段):“我”时刻记得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补充资料】:【林海音简介】: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头份人,祖籍广东蕉岭;母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欢乐时光皆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络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

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五○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

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

而林海音也因为工作之顾,认识了一生的伴侣夏承楹先生。

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

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并开始发表文学创作。

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她担任“联副”主编时(1953~1963)时期,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

除外,并且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再出发,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五○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

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林海音说到:“很难说那时候开始写作的。

我十八岁时在北平的世界日报实习社会新闻的采访,便随时提笔写随记,从没想到写做出一番如何轰烈的事业来。

”林海音所钦佩的前辈女作家为凌叔华,并以凌的写作理念来自我期勉:“这样的她当年和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吴尔芙用英文通信时,维吉尼亚一直鼓励她用英文写作,要写自己切身熟悉的事物,并且告诉凌叔华说:‘继续写下去,自由的去写。

不要顾虑英文里的中国味儿。

事实上,我建议你在形式和意蕴上写得很贴近中国。

生活、房子、家具,凡你喜欢的,写得愈细愈好,只当是给中国读者的。

’我在她们通信四十年后的今日读到这几句话时,心中惊喜的想,它怎么跟我一向对小说写作的把握,是这么接近呢!”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

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

她说:“许多文坛的好朋友支持我,热心地帮我拉订户,写稿子。

”于是,《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即使再赶急和忙碌,这份杂志总不会脱期,而对读者做到了如期出刊的信诺。

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我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

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仿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由于天性活泼好客,林海音家的客厅几乎可说是“半个台湾文坛”,热爱朋友的她,常邀文友来家里吃饭、喝茶、聊天。

她家的客厅是人人称道的文艺沙龙,许多文学的梦想就在这里碰撞、实现。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

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

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她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晚年糖尿病缠身,2001年12月1日病逝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3岁。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和媒体准备】1、了解作者——林海音2、搜集有关名人(如高玉宝、张海迪等)热爱读书的图文或音像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能流利,有感情地读好有关的语句。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课文内容,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2、积累读书名言,开展有关读书的综合性学习,交流自己读书的故事。

3、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学重点】:巩固课文内容,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