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
——五脏
.
1
五脏
▪ 定义: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 的合称。
▪ 脏,古称“藏”。生理特点是藏精气 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
2
中医的五脏和西医的 器官是一样的吗?
▪ 中医五脏不局限于解剖概念。
▪ 西医指单纯的器官,中医是以该器官为主 体的整个系统的总称。
.
3
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 一、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 脏六腑之大主” 。
▪ 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 1.心主血脉:①.血液生成、输送;②.血管 通畅。
▪ 2.心主神(藏神):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
、意识、思维活动等。
.
4
▪ 三、心的附属功能:
▪ 1.在志为喜:“喜 则气缓”:①.适度 的喜可促进血液循 环;②.大喜伤心。 如“范进中举”。
▪ 2.在体合脉,其华 在面:面部的色泽 是心气心血盛衰的 反映。
▪ 4.在液为泪:肝 开窍于目,泪有 润泽和保护眼睛 的功能。
.
9
脾——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
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二、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 1.脾主运化:①.运化水谷;②.运化水湿。 ▪ 2.脾气主升:①.脾主升清;②.维持脏腑的
位置。 ▪ 3.脾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溢
.
17
▪ 3.开窍于耳及二阴:
▪ ①.肾精足则耳聪,不 足则失聪。②.肾气虚 见小便清长,尿频, 遗尿,尿失禁等。③. 肾阴虚,可见大便秘 结;肾阳虚则大便溏 泻;肾气不固,则久 泄滑脱。
▪ 4.在液为唾:肾阴不足: 口干咽燥。肾阳不足: 唾少口干而不欲饮。
.
18
五脏的五行属性及相关
五行 五脏 六腑 季节 情志 五官 五味 形体 木肝胆春怒目酸筋 火 心 小肠 夏 喜 舌 苦 脉
▪ 3.肺朝百脉、主治节:全身血液通过肺脉流 注于肺,通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 然后再输布全身。
.
13
▪ 三、肺的附属功能:
▪ 1.在志为忧(悲): 悲则气消:悲伤过 度容易造成元气的 消耗:如“黛玉葬 花”。
▪ 2.在体合皮,其华
在毛:肺的生理病
理与皮肤、汗腺的
功能,以及毫毛的
润泽荣枯密切相关。
土 脾 胃 长夏 思 口 甘 肉
金 肺 大肠 秋 悲 鼻 辛 皮毛
水 肾 膀胱 冬 恐 耳 咸 骨
.
19
祝大家身体健康
谢谢!
.
20
出脉外。
.
10
▪ 三、脾的附属功能:
▪ 1.在志为思:思则气 结:脾气结滞,影 响脾的功能。如相 思则“茶不思饭不 想”、考前压力大 影响食欲等。
▪ 2.脾主肌肉、四肢: 指脾能维持肌肉的 正常功能。
.
11
▪ 3.开窍于口,其 华在唇:开窍于 口表现在口味、 食欲上;其华在 唇,表现在唇色 的颜色和润泽上。
血、津液的运行。 ▪ 2.肝主藏血: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病理: ①.肝血不足; ②.肝不藏血。
.
7
▪ 三、肝的附属功能:
▪ 1.在志为怒:“怒则 气上”:面红目赤、 头晕头痛、甚则吐 血。如“三气周 瑜”。
▪ 2.在体合筋,其华在
爪:筋:筋膜、肌
腱;爪:爪甲,指
甲和趾甲。
.
8
▪ 3.开窍于目:肝 经上联目系。病 理:肝血不足、 肝火上炎、肝阳 上亢等。
.
5
3.开窍于舌:
心的功能正常——舌 头灵巧;
异常——舌头的活动 障碍。
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 ;心火上炎,舌头生 疮。
4.在液为汗:心虚紧张
、心悸心慌等易出汗
。
.
6
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一、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血海”、 “肝为刚脏” 。
二、肝的生理功能: ▪ 1.肝主疏泄:疏:疏导;泄:宣泄: ▪ ①.调节情志;②.帮助消化吸收;③.促进气、
▪ 2.肾主水:①.参与水液代谢;②.促进尿液的 生成和排泄。
▪ 3.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而 调节呼吸的功能。“肾为气之根”。
.
16
▪ 三、肾的附属功能:
▪ 1.在志为恐: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而伤及肾气,肾 气不固,可见二便失禁等。 如:“屁滚尿流”。
▪ 2.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 肾精的充足与否影响到骨 骼、髓、脑及齿的生长情 况,并可以通过头发的枯 荣、润泽体现出来。
.
14
▪ 3.在窍为鼻:鼻是肺之门户,鼻的功能主 要依赖肺气的作用。
▪ 4.在液为涕:涕有润泽鼻窍的功能。肺寒, 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 鼻干。
.
15
肾——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 一、肾为“先天之本”、“气根”、“水脏”
▪ 二、肾的生理功能:
▪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①.藏精: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②.主生长发 育生殖:肾精及其所化精气的生理功能。
▪ 4.在液为涎:① 脾胃有热:口水 多且较臭;②.脾 胃虚寒:口水多 且较清稀。
.
12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 一、肺为“娇脏”、“华盖”、“水之上 源”。
▪ 二、肺的生理功能:
▪ 1.主气、司呼吸:
①.主呼吸之气:吐故纳新(宣发、肃降);
②.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气的生成。
▪ 2.通调水道:上调养皮毛肌腠,下输养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