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本试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全卷共有12道小题,满分9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
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
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
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
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
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
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
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不仅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
“圣人”是孔子的人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但圣人的境界即便尧舜也做不到,遑论普通人。
但孔子依然提出圣人的目标,意在使人始终具有提升的目标。
但这种几乎达不到的要求可能会使人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放弃提升努力,甚至连较低的人格层次也达不到。
因此孔子提出了比较现实的人格层次——君子——作为现实的目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君子是相对比较现实的理想人格,是实践礼乐文明和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
具体来讲,“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是具有通过修身努力培养仁、智、勇品格的人。
君子还有四道,有九思,君子还须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
概言之,君子的品格可分为两方面:不仅要对己能“修己”,还要对人能“安人”。
作为普通民众的先进分子甚至领袖,君子应担当领导人们实现“仁”的责任。
所以孔子努力培养学生树立君子风范来引导社会形成良好风气,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在做人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在个人胸襟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是政治文化的承传者,在社会上起到榜样的作用,对普通百姓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必须有广阔胸怀,不是靠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追求。
B.孔子认为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技能的培养是次要的,仅有技能是无法为社会做贡献的。
C.人格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终极目的,君子这种高尚人格则是人格教育的终极追求。
D.君子有“修己”和“安人”两方面品格,是孔子人格教育体系中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三段首句有重要的作用,既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B.文章结尾以君子和小人构成对比,论证了君子是比较客观现实的理想人格层次目标。
C.文章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格教育的体系”两方面展开论证,逻辑上成递进结构。
D.文章大量引用孔子名言为论据,让整篇文章既显得论证充分,也显得文采飞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极其重视人格层面,因此我们能看到他批评子贡、宰我、子夏,甚至否认冉有是自己的徒弟。
B.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既确立了教育的“理想目标”,又建立了教育的“现实目标”并阐释了具体要求。
C.君子是政治文化的承传者,是社会的榜样,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孔子把弟子努力往君子方向培养。
D.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能只是凭借自己掌握的技能为自己谋事、谋食,更要努力修君子之德,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仲淹字希文。
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
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召为右司谏。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
仲淹请遗使循行,未报。
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敞十事。
元昊反,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明三正月,仲淹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
仲淹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
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
”帝再赐手诏..,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着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
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
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
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A.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推:辞让B.仲淹晏如..也晏如:安然自若C.然更张..阔大规摹:范围、场面..无渐更张:重新张设 D.规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B.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C.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D.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经”是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先秦古籍。
B.手诏一般指帝王亲手所写的诏书,多不经别人草拟及颁宜等程序而直接下达受诏人。
C.朋党原指同类人相互勾结,后为因政见不同相互倾轧、排斥异己的宗派集团统称。
D.文正是古代文臣最尊荣的谥号,只有兼具文韬武略之功的人才能获得,如范仲淹。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仲淹通晓儒学,倡导时事评论。
他博通儒家经典,执经讲学不知倦怠;谈论国家大事奋不顾身,开创当时大夫的新风尚。
B.范仲淹讽喻皇帝,心忧受灾百姓。
江、淮、京东发生蝗旱,他婉劝皇上救灾,终使皇上感动;他前往赈灾,并上奏救敝十事。
C.范仲淹主张改革,深受皇上倚重。
他认为改革要雷厉风行,彻底革除积弊,曾上疏朝廷十事;皇上全部采纳,以诏书颁行天下。
D.范仲淹抚恤边民,诸羌为宋效力。
他做边官,犒赏羌族各部,签订条约,使羌族受命;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使汉羌百姓回归。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每小题3分,共9分)书法欣赏是书法创作的__________,不同欣赏者的欣赏层次、手法、见识有很大差距,因此,作品被夸大、误读的现象也存在。
尤其是共时性的欣赏,会因受到此时审美__________的影响而有所倾向。
优秀书法作品虽然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对于欣赏水平不够的人来说,更多的只是一种感觉消遣的作用。
譬如“好看”或者“不好看”的评价,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出发的,这类人的联想与想象也是非艺术性的,只是依生活中的__________来理解一件迎面而来的作品。
每一个欣赏者的审美层次不同,在面对作品时的感觉自然也会有很大差异__________让欣赏者在视觉上感到顺畅,是一幅优秀作品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
所谓“外行看热闹”,也就是说作品要给外行提供热闹可看。
热闹就是形式,可以延宕人的欣赏时间。
( )。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外延习气所见所闻但是B.延伸风气耳濡目染因此C.延伸风气所见所闻但是D.外延习气耳濡目染因此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优秀书法作品虽然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欣赏水平不够的人更多的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感觉消遣。
B.虽然优秀书法作品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欣赏水平不够的人更多的只是起到一种感官消遣的作用。
C.虽然优秀书法作品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对于欣赏水平不够的人来说,更多的只是一种感官消遣的作用。
D.优秀书法作品作为一种审美形态,虽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对于欣赏水平不够的人来说,更多的只是起到一种感官消遣的作用。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只要是外行,使其驻足也没有多大的意义B.只有让外行驻足,更显得有意义C.让外行驻足,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D.尽管是外行,但使其驻足也是很有意义的(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以淇河为喻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