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用药宣传手册

安全用药宣传手册

高血压用药小常识高血压定义正常血压<120/80mmHg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高血压≥140/90mmHg;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90-99mmHg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100-109mmHg3级高血压(重度)≥180/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90mmHg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次不同日测量非药物状态下,血压水平均达高血压水平,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即诊断高血压病。

二、高血压的治疗目的●减少或逆转靶器官损害程度,降低血压。

●防止或减少心脑、肾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病残率。

三、高血压患病者如何服药●在医生指导下,终身坚持服用降压药。

●服药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满意,控制血压。

●控制血压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用药量,找到适宜的维持量,长期坚持服药。

●某些降压药不能突然停药,如:醋丁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等。

停药时应逐渐减量慢慢停用。

●用药依据个体化药,兼顾合并症综合治疗,若一种药物控制血压不理想,则采取联合用药。

降压目标青年人血压<130/85mmHg老年人血压<150/90mmHg四、降压药物介绍高血压的危险团素遗传:父母有高血压,子女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父母血压正常的子女大得多。

但并不是每个子女都会患上高血压,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肥胖: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体重正常的人多2-4倍,并且肥胖的高血压病人比体重正常的高血压病人更容易患冠心病。

盐摄入过多:盐摄入越多,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越高。

我国南方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北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南方人的饮食较清淡。

高血脂症:血液中过量的胆固醇和脂肪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又导致高血压。

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动脉內膜,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并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小动脉收缩,使血压升高。

这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大量饮酒:饮酒量越多,人的血压水平就越高,长期过量饮酒还容易引起顽固性高血压。

酒精可使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心理因素:长期工作劳累、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焦虑、恐惧和抑郁都可引起高血压。

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缺少体力活动,如久坐的室内工作。

★高血压的治疗控制血压有哪些好处?高血压病人通过长期甚至终生的治疗,有效控制血压,可以预防和避免由于长期高血压所导致的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高血压并发症,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为什么需要长期药物治疗?一旦被诊断为高血压之后就要长期用药,并配合恰当的非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如有任何不良反应发生,请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保持血压始终控制在理想水平,随意停药造成血压不能得到很好控制,易引起停药综合症,还可诱发更为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高血压没有症状需要药物治疗吗?高血压往往没有症状,但对患者脏器的损害是持续存在的。

血压的高度与并发证有关,而与患者自身症状不一定相关。

因此,必须及早诊断,且要早期治疗。

过敏疾病用药小常识过敏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某些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尘螨、皮毛以及药物等引起人体的异常反应。

过敏发生的原因不很清楚,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大多数情况下过敏反应并不严重,但有时也可发生致命的过敏性休克。

过敏反应发生必须有2个条件,即过敏体质和接触过敏原。

例如对鸡蛋过敏者,即便进食少量鸡蛋,也会出现皮疹、腹痛恶心、呕吐甚至休克。

对牛奶过敏者,只在进食牛奶时才出现腹胀、腹泻等异常反应。

过敏体质与遗传有关,过敏体质的人常可出现哮喘、变态反应性鼻炎、荨麻疹、湿疹、过敏性腹泻等。

一、病因●呼吸道过敏:可由寒冷空气、花粉、动物毛屑、尘埃、尘螨、霉菌孢子等引起。

●食物过敏症:如由牛奶、鸡蛋清、花生、小麦、黄豆及食物添加剂等引起的过敏症。

●药物过敏症:如青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引起皮肤或全身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症:最多见的是荨麻疹。

多数过敏反应最易由皮肤异常反应而表现,如对食物花粉、昆虫叮咬、寒冷、光线等的过敏反应。

二、症状●呼吸道:喷嚏、喘息、鼻痒、鼻充血、咳嗽、口腔和咽部发痒,甚至呼吸道阻塞引起窒息或呼吸困难。

●消化道: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皮肤:红、肿、痒、荨麻疹、湿疹。

三、治疗●治疗原则✧避免接触过敏原。

如对鱼、虾过敏,就不可再食用;对花粉过敏,则春季应减少外出,并戴口罩或在高发季节前使用皮质激素预防发作;对药物过敏,则应在病历首页有明显标记,并切忌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当出现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就医进行急救。

✧可用非处方药中的抗过敏药,高空作业者,驾驶员、机械操作者工作时禁用抗过敏药。

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慎用抗过敏药,并不宜与镇静安眠药、酒类一同使用。

●非处方药的选用盐酸异丙嗪、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苯海拉明,以上药物能对抗组胺所引起的过敏性疾●处方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阿伐斯汀、美喹地嗪、赛庚啶、特非那丁、咪唑斯叮等,以上抗过敏药物为处方药,需在医生指导下开处方使用。

四、注意出现以下情况应去就医●当有严重胃痉挛、呕吐、腹胀或腹泻时,可能是严重的食物过敏或其他过敏反应,也可能为食物中毒。

●呼吸极度困难或疼痛,提示有哮喘发作,其他严重过敏反应或引起心脏病发作。

●突发皮肤肿胀伴明显潮红及瘙痒,同时可伴有心跳加快,这些症状提示可能有过敏性休克发作。

哺乳期妇女应忌用哪些药物当哺乳期妇女用药的时候,往往只着重考虑药物是否影响乳汁分泌,很少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或者根本不知道哪些药物对婴儿有影响。

事实上,很多药物可随母亲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从而对乳婴产生影响。

尽管有的药物进入乳汁的浓度很低,但对于体稚身软的乳婴来说,其祸害甚大。

忌用或禁用的药物●中药炒麦芽、花椒、芒硝等,西药左旋多巴、麦角新碱、雌激素、维生素B6、阿托品类和利尿药物这些药能使母乳退乳,故母亲在哺乳期中不可轻易服用。

●青霉素类抗菌素包括青霉素、苯唑西林、青霉素ll氨苄西林等。

这类药很少进入乳汁,但在极个别情况下可引起乳儿过敏反应,应予以注意。

●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异恶唑、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磺胺脒、丙磺舒、甲氧苄啶、制菌磺、双嘧啶片、复方磺胺甲恶唑(新诺明)等。

磺胺类药物属弱酸性,不易进入乳汁,对乳儿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但是,鉴于乳儿药物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肝脏解毒功能差,即使少量药物被吸收到婴儿体内,也能血浆内游离胆红素增多;还可使某些缺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乳幼儿发生溶血性贫血。

所以,在哺乳期不宜长期、大量使用此类药,尤其是长效磺胺制剂,更应该限制。

●异烟肼(霤米封)对乳儿尚无肯定的不良作用,但是由于抗结核药需长期使用,为避免对乳儿长生不良影响,最好改用其他药物或停止哺乳。

●灭滴灵为广谱抗菌药,常用语质量滴虫性阴道炎及厌氧菌感染。

口服后虽然对哺乳儿的损害尚未最后肯定,但仍主张最好不用。

●氯霉素乳儿特别是新生儿,肝脏解毒功能尚未健全,若通过乳汁吸入氯霉素,容易发生乳儿中毒,抑制骨髓功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甚至引起致命的灰婴综合征,应禁用。

●四环素和多西环素(强力霉素)这两种药都是脂溶性药物,易进入乳汁,特别是四环素可使乳儿牙齿受损、,引起永久性的牙龈发黄,并可使乳幼儿出现黄疸。

所以也应禁用。

●氨基比林及含氨基比林的药物如去痛片、撒烈痛片、安痛定等,能很快进入乳汁,应忌用。

●硫酸阿托品、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等药物在乳汁中浓度比较高,可使婴儿听力降低,应禁用。

●抗甲状腺药物甲基硫氧嘧啶可由母乳而抑制乳儿的甲状腺功能。

口服硫脲嘧啶,可导致乳儿甲状腺肿和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故应禁用。

●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常有医生将它开给病人抗感冒。

哺乳期母亲服此药后,可致乳儿呕吐、皮疹和尿潴留,应禁用。

●抗肿瘤药物哺乳母亲患了癌瘤,应停止哺乳,否则抗肿瘤药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会引起骨骼受抑制,出现颗粒性白血球减少。

●肝素哺乳妇女需用抗凝血药时,不能用肝素,以用双香豆素乙酯为宜。

●皮质激素类、黄体激素类、新生霉素和峡喃旦啶禁用,否则使乳儿发生黄疸或黄疸加重及溶血。

●泻下药哺乳妇女应禁止过量饮酒、吸烟、饮水、禁用利尿剂和作用猛烈的泻药。

●水杨酸类药物在产前服用,可使产妇的产程延长,产后出血增多,新生儿亦发生出血。

若在哺乳期服用,则可使哺乳婴儿发生黄疸,故应慎用。

●溴化物易通过血浆进入乳汁,哺乳期服用此药,要儿可出现嗜睡状态,有的婴儿还出现皮疹。

●镇静药如苯巴比妥、阿米妥等通过血浆乳汁屏障后,在婴儿肝脏和脑内浓度较高,长期用药时,一旦停药则婴儿可出现停药反应,表现不安定、睡眠时有惊扰,过多啼哭及抖动等。

安定亦可通过乳汁,使婴儿嗜睡、吸收力下降。

因婴儿排泄药物较慢,此种药物作用可持续1周之久。

●缓泻药应忌用。

迄今还没发现服药后既不被吸收又能改变大便性状的理想泻药。

像较常规的鼠李皮等缓泻药,均可转运到乳汁使婴儿腹泻。

●口服避孕药可有1。

1%的药量移向乳汁,虽然已失去避孕药中雌激素的活性,对于哺乳儿无直接毒性反应,但是药物能直接作用母体,使母乳分泌减少,并影响母乳成分,使母乳中蛋白质、脂肪、钙质减少。

因此,哺乳期不宜服用避孕药。

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我们应该做到“三不”和“三问”。

一、“三不”●一不:不自行购买,抗菌药是处方药物,病人不要自己做主,有病定要去看医生,不要自行购买抗菌药。

●二不:不主动要求抗菌药是用来对付细菌的,所以要在确定细菌感染时才有疗效,这就需要专业的诊断。

例如,90%的感冒不是细菌感染,而是病毒引起的,抗菌药对病毒是没有作用的。

因此,不要主动向医师要求开抗菌药。

●三不:不随便停药。

抗菌药治疗针对不同的细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疗程,一旦需要使用抗菌药来治疗,就要自觉地按时按量服药,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完成足够的疗程,以免细菌产生耐药。

二、“三问”●一问:“我生的病与细菌感染有没有关系?只有多向医师询问,才能更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成因。

●二问:“我需要应用抗菌药吗?“针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只有细菌感染才能使用抗菌药治疗,有些疾病甚至不需要使用药物也会自己“痊愈”。

所以,患者应向医师询问自己的疾病是否是细菌感染,是不是必须应用抗菌药才能痊愈。

●三问:“我应该如何应用抗菌药?一旦确诊,经医师判断需使用抗菌药治疗,患者也应询问医师正确的用药方式,包括一天服用几次、什么时候服,需要服用多久;如果症状改善,是否可以自行停止服药,以及这次取的药服用完后,是否还需复诊,这些问题都应在看病时问清医师,并在取药时询问药师哪一种是抗菌药,服药时需注意些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