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国近代史的起始于何时,史学界没有任何争议:那就是发生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及因此而签订的《南京条约》,包括香港的割让。

中国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其一是中国无力保卫自己免于侵略;其二是中国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约。

从1840年到1919年这八十年里,英,法,日,美,俄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奴役,使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造成中华民族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打击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急速下降,更重要的是随着军事侵略而来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无不以中国的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艰辛探求和艰难跋涉历程,力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富强之路。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

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

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

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中英贸易逆差.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道路,主要包括: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在维护封建制度前提下,为实现自强和求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还有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统治,希望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

虽然这些探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但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为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探索行动充分证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各自的局限性,都不可能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中国的革命呼唤先进的阶级和政党的领导。

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已经有了接触和交往,但在泱泱大国的心态下,中国人对于西方的一切事物都加以排斥,认为西方先进科技是“奇技淫巧”。

鸦片战争后,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官僚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动了解和认识西方。

在内外交困的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一些开明官僚在被迫与西方交往过程中,开始了解西方,了解世界,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并希望通过局部的改革以自强,阻止列强的进逼,产生“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和行动。

这些勇于走出传统,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与恪守传统的封建顽固派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逐渐从中国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这样便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洋务派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设厂利润丰厚,刺激了中国一部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民族工商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而且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广求利源,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第三章辛亥革命和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更严重,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在全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下,同盟会也积极开展革命的宣传和鼓动活动,联络会党和新军,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都为后来的辛亥革命作了准备。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引起了帝国主义的仇视,他们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颠覆革命。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拥护共和骗取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信任和妥协,窃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以北京为首都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为了反对袁世凯破坏共和,复辟帝制以及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孙中山及其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资产阶级本身的弱点,这些革命斗争都失败了。

证明以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第四章翻天覆地的三十年辛亥革命后,政治领域的动荡和思想领域弥漫的尊孔复古思潮,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沉痛反思,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把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引到中国,唤起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涤荡着人们头脑中的愚昧无知。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内的继续,使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思想的禁锢和束缚下解放出来,为即将到来的人民革命风暴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军阀压迫,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领导中国尽快实现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在更广阔的革命斗争中经受锻炼,获得更大的发展,成为当时革命发展中的一个迫切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对国际和国内形势进行正确的分析后,在党的二次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只靠无产阶级的孤军奋战是不可能战胜强大敌人的,认识到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争取到革命的胜利;随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敌人的方针,与此同时,孙中山也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成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涉和国民党内部蒋介石,汪精卫等先后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进行革命镇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失败。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工作中心转如农村,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

并在斗争中逐步将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战争是及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战胜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企图消灭共产党的企图,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另一方面,克服了党内严重的左倾错误,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在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同时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结晶—毛泽东思想,这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主要成果除了上文说到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外,主要还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继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这次战争以中华民族彻底击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告终,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坚强的民族意志,在中国近代史上赢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上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将东北变成他独占的殖民地;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各地爆发了抗日救国的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积极倡导和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民族矛盾的激化,国民党也放弃了开始的不抵抗政策,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局部抗战发展到全国抗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中国的梦想,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倒退,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大后方的民主运动成为推动抗战,争取民主的重要力量。

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指出,只有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起来抗战,才能抵御强敌,争取胜利,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的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和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个纲领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明确提出了党关于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在抗日战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凭借起其执政地位,企图独吞抗战的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内战,同时又以和平谈判进行政治欺骗。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在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等政治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人民对国家前途进行历史选择的关口,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政治主张激烈碰撞,国民党悍然发动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阶级,阶层的人民,经过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独裁统治。

在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坚实基础上,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了人民历史性的选择。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作战,使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进入了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一改在内战爆发之初提出的“武装自卫”的口号,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8年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不断扩大攻势规模,组成了西北,华北,中原,华东,东北5支强大的野战军,各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而且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民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与解放区的蒸蒸日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统治区的形势全面恶化民主党派是在抗日战争中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