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论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论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今,同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

企业若想生存并发展,就必须重视从各个方面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经营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利润,因为利润是企业经营的血液。

倘若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紧跟社会的发展而长期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为社会做更多贡献等等,进而终究会被淘汰。

因此,企业需要获得盈利,这就谈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问题,接下来笔者便以自己的理解结合本公司的现状谈一谈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若有不当,凭君一笑。

一、从管理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1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企业恒的主题,是企业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

管理是否顺畅和有效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要在险象丛生的现代商品经济市场中幸存且壮大,就必须让各方面的要素都协调以发挥最大功效。

而这,就要依靠科学管理,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从而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1.2具体应用1.2.1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对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用科学、系统的管理知识,教育启蒙自然生成、凭经验和感觉工作的管理者或企业继承人,使其管理实践从经验直观上升为科学理性,从主观想象上升为客观分析,从盲目试验上升为规律办事。

这其中,关键不是教育管理知识,而是是传授管理理念:让受教者产生科学管理的意识,而不是仅仅教几百上千条实用的管理知识。

1.2.2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激励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种,高明的激励大师善于综合两种方法,且对不同种类的人使用不同的办法。

1)分级奖励制度这样能给员工带来压力,虽然员工会不舒服,但不可否认,平等状态人难以有奋斗的冲动,压力确实是动力。

2)给员工上升空间人有个希望,才会有激情;有了激情,才会有效率。

3)综合运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见效快但成本高昂,不利于持久性,有如吸毒,有很多还想更多;精神激励,对使用者智商要求较高但成本低、效果深远且壮观。

钱少,老员工易流失,难吸引来好新人。

光有钱,没有精神上的支撑,员工对企业就难以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如家般感情,故难长留,只是匆匆过客。

抓住员工的精神上的需求,投其所好,让其产生精神上的快乐、并让其对这种精神快乐适应以至产生依赖感。

依靠这种方式,用很小的物质投入就能获得很高的物质和精神回报。

4)精神激励人爱钱,这是事实,但不是本质:很多人被逼无奈而爱钱,爱钱是表象,爱幸福快乐这种感觉才是本质。

没钱万万不能,但钱少却是可行的。

把钱与幸福生活挂钩,这是整个社会广泛流行的认知错误,但钱多不一定带来幸福,钱少不一定不快乐。

如果能够让员工在企业感受到精神上的快乐,让员工把工作感觉为一种享受,员工会自觉自愿地为工作废寝忘食,并在废与忘中痛并快乐着[2]。

5)如何让员工把工作当享受a.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

b.精神奖励:领导的关心慰问,生活上的无微不至,管理层的亲民风格,经常性的赞扬与鼓励。

c.人性化的企业文化:要顺应人的规律去制定企业制度。

每天要求非正式场合穿正装,要求人要自觉地抵制浪费要注意卫生,这都是反人性的。

就卫生来说,只能依靠具体细致的规则去约束,而不是宣扬人的觉悟。

企业卫生不好,那肯定是企业领导不行,规则制定不良或执行不力,如果常以卫生不好来批评员工,这只能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厌恶感,适得其反。

6)以人(员工)为本如今多谈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是工具,企业的目的还是盈利,否则她就是公益组织了。

以人为本就是要更好的从精神上激励员工,更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更好的让员工与企业能够共命运,让员工把企业视为自己家。

达到这些,盈利的一个条件就具备了。

7)物质激励物质激励相当于一个基础的作用,它让企业能够留住想要留的人,招来想招的人。

物质激励在短时看有明显巨大作用,但这是难以持久的,也没有性价比。

人对物质的需求无上边界,有千会想万;同样地达到激励目的,不用那么多钱也能办到,就突显物质激励不那么好了。

物质激励是不愿动手动脑的人和无长远规划的企业用的简单有效的好办法。

1.2.3优化企业结构,健全企业制度想以CEO一人之聪明才智做好管理,即便成功,也不科学、经济。

好的CEO,就是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让企业有自适应、自进化的能力。

而非是自己每天兢兢业业,还说“我很忙、我好累”。

CEO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好的制度,然后不断改良这个制度,以让它适应环境的变化[3]。

在好制度下,每个位置应有合适的员工,出现问题,按照设计好的程序,相应人员在规定时间作出相应处理。

组织,犹如一台自动化机器,传感器监测问题发生,执行元件处理问题。

CEO犹如机器工程师,员工如同机器操作工。

操作工的一项任务是发现机器程序漏洞,上报工程师作出改良。

工程师的任务是不断地根据操作工反馈和自己检查优化机器程序。

管理不是要去管理人,而是是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人。

领导不是上帝,即便天才,也无法细致到管理企业每人每事。

领导工作重心是要建设好制度和战略决策。

领导只有抓住重点,才能更好地发展企业。

CEO任务小结就是1)学习优秀企业经验,学习书本知识,根据自身企业情况,设计合适制度2)反馈进化:观察企业运行情况,听取相关人员汇报,以及环境最亲变化,作出企业制度改良二、从市场营销方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1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分清目的与工具,主要和次要。

企业的目的是盈利,而非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企业销售而非用户消费。

2.2市场营销的几个方面产品、价格、促销、渠道[4]2.3从市场营销的产品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产品是市场营销的基础,是决定因素之一。

1)理性对待产品质量质量要适应购买者的要求,使成本与性能达到最佳平衡。

质量差,在购买者基本都是一次性购买下,是一种好策略。

质量好,针对回头客众多的企业,是基本的要求。

质量过好,价格过高,如果企业不是专门针对高端用户,只能增加不必要的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损失太多市场。

2)理性地舍本逐末不少产品,购买者往往对产品本身功能要求在其次,或只是部分,购买者另外还可能看重:服务、环境、包装外观、环保、文化。

对于此类非功能性元素,对于某些消费者,有比无好。

对重视这些产品功能外因素的潜在用户,如果能把产品的这些非功能性因素提高,那么很容易地把他们变成忠实用户。

比如:苹果迷们说苹果产品好,其实并非技术就何等鹤立鸡群,而是a.苹果的特立独行作风可以彰显用户品位b.苹果产品外观好,很多人买就是为了其外观。

买椟还珠寓言讽刺了买者,但忽略了卖者的聪明。

再如现在歌星,唱歌之外,都要添加非音乐因素:这个人如何独特了,如何勤奋了,如何孝顺了,如何热衷慈善了。

即,非产品功能性元素,深深地制造着某类用户对产品的深度粘性。

更多的,就是品牌问题了,这也是非产品因素。

3)周期性的推出新产品某类产品,人们会喜新厌旧,老顾客越来越少。

即便老顾客不少,适时适度推陈出新,也能促进老顾客的消费行为和吸引新顾客。

但这必须会中庸:新产品的推出,可能一时让人难以接受,可能促销结束后再无人问津。

所以,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新产品不能太新,新要渐进,换换包装了,增点情趣了。

在产品激进式的大改动时,尤其要做好教育和舆论宣传工作。

总之,新不是为了新,而是为了引人注意,而且引人注意时,最好让用户能够一下感觉明显的好。

2.4从市场营销的价格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针对目标用户的经济实力和需求特点,制定定价策略。

如果目标用户为高端用户,制定高价策略。

用绝对的高价获得目标用户的心灵震撼,让目标用户感觉到价格足以能够彰显其身份和品位。

如果目标用户为中低端用户,制定高性价比策略。

中低端用户的购买不为了靠商品来衬托自己,而是为了产品本身的功能。

所以,一定要重视产品本身而非价格和风格的创新。

2)高端还是低端:多元与专注的矛盾现实中,企业往往同一种产品,既有高端的型号,也有低端型号。

优点:扩大了目标用户群,提高了人流量。

缺点:不专注,两方面客户都要丢失一部分。

兼做高端品牌时,低端产品会稀释高端品牌的奢华印象。

多元还是专注,企业需要根据长远目标审慎决择。

但是,这个问题通过技巧也可很好解决,即通过多品牌策略,如大众汽车公司既有大众又有奥迪,现在又将有保时捷。

3)不打价格战价格是个奇妙的东西,它往往不依赖于成本而能疯狂上下。

高价,所关键的,是让用户感觉产品值那个价。

可以依靠:包装、广告、品牌。

而低价,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短期策略。

人性本矛盾:价格过低,他会怀疑你的质量,购买觉得有辱自己身份;价格过高,他又怪高。

所以,价格定制不能光以成本为依据,而是要让价格高低水平满足消费者心理感觉要求:既不显得质量有问题,又不会感觉贵。

这有赖于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与聪明的产品设计师。

4)不以成本为定价的依据定价所主要考虑的是消费者的承受力,而非成本。

消费者多不知道商品成本,定价多少也只能从自己角度去考虑价格高低。

关键就是要让消费者感觉物超所值。

决策者要始终明确,人的判断多是靠感觉而非理性。

满足了感觉多半即可达到目的,追求实质,往往让自己难堪。

2.5从市场营销的促销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销(Promotion)手段:广告宣传、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PR)、促销(Sales Promotion,SP)活动、人员销售(PS)、口碑操作。

2.5.1广告1)少做无用广告,多做有用广告。

有很多广告是无实际效果的,如google adsense之类网页广告,搜索引擎侧边广告,电影中的软广告。

上网者浏览网页时,google adsense广告基本被忽略,搜索引擎侧边广告形同虚设,而电影中的软广告能被注意并留下印象的并不多。

对于很多企业,广告成了安慰剂,只能对企业家的心理发挥安慰剂效应,对企业营销则无实际作用,也无法检测;对消费者只是过眼云烟,实质上的作用很小,有也远小于企业投资。

有些广告主,做广告盲目跟风,不管做的广告有用无用,只是应付差事般为做广告而做广告。

有的企业家还辩称,“起码能做品牌推广”。

可事实上,不得不说“人们连品牌名都难以记忆”。

2)做有用广告原则广告的目的是让潜在用户深深记住品牌(最好是不坏的印象)。

一切的广告行为都要以此为直接目的[5]。

不怕广告雷人,怕广告不雷人。

雷人广告往往出奇制胜,受众能成为广告的主动传播者。

曾经辉瑞公司给万艾可做过个广告:“After ? before !”,很有典型性。

不盲从,要创意,才能赢。

别的公司投资电影、做互联网营销、移动营销,就跟着做,那结果往往没有效果,只有贻笑大方。

3)有用广告:在目标用户集中的地方做雷人广告。

现在流行大街上做户外媒体广告,可大街上但见行色匆匆,不见闲庭漫步。

虽人流大,可流速也大,少有人专门停车或停步去看看广告。

而闹市大街欣赏广告之人,往往又是消费能力有限的自由人。

网页广告效果不佳,因为网民上网多是有目的的,游戏聊天影视新闻,反正没人上网为了看广告。

上网不是看电视,上网是主动操作性行为,很少有人会去专门看广告,除非广告很黄很暴力,相当雷人,或者强制性大面积介入,但后者往往给人带来负面情绪,效果往往恰好相反,喜爱没带来,憎恶批量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