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庆地域文安庆地域文化

安庆地域文安庆地域文化

安庆地域文化
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气,却有小桥流水人家,潺潺淙淙的柔肠;没有难于上青天的气魄,却有白玉带,碧云簪的雅致。

恬淡宁静的个性却又不失水的灵气,敦厚凝重的心态却又不失山的沉稳。

大乔、小乔热爱这里的芳草味香,七仙女喜欢这里的自然纯朴,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在这里与世长存,诗人海子在这里高吟“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便是黄梅戏乡——中国安庆。

而今,又有这样一个人,他沸腾着青春的热血,编织着青春的梦想,不为将一草一木吻遍,不为踏遍雪泥鸿爪,只为重游黄梅路。

踏上黄梅之路,告诉小朋友,要勤奋进取,明日黄梅需要你们的支持;踏上黄梅之路,告诉老人,黄梅戏是你们的潮流,走在前沿是你们的任务;踏上黄梅之路,告诉行人,当夜幕降临时,群众自排自演的黄梅戏随处可见,要记得捧场;踏上黄梅之路,告诉旅客,黄梅戏乡是中国安庆。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

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一组小戏。

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也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如左图)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而至今,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也已经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

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
太白湖中渔出波。

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

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
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

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等。

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
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发展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黄梅戏入安庆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

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

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

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二阶段,是1949至今。

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涌现出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等著名黄梅戏演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