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画与风水学说的联系之一(转)中国人的风水意识由来已久,而且十分普遍的存在于中国文化中。
正式因为它在中国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使风水学快速发展并渗透到其他学科,得以不断延续。
宋代可谓是风水学及山水画发展的一个兴盛时期,本人基于前人的成果,试图用文献法重点从宋代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解读风水学说对中国宋代山水画的联系,希望能给对此感兴趣的朋友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Chinese's geomancy consciousness was very early had, moreover in th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al existence. Is precisely because it hold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ancient people's life, causes the wind hydrology to develop fast, and seeps to other domains, can therefore continue unceasingly.Song Dynasty is the wind hydrology and a landscape painting development prosperous time, myself based on predecessor's achievement, attempt with the literature law key to explain the geomancy theory from Song Dynasty's society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the Chinese 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relation, hoped that can give the friend who regarding this is interested certain reference function.【关键词】宋代、山水画、风水、道教【key word】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geomancy, Taoism【正文】一、风水学说的起源及宋代风水学说的发展风水是中国古代先民在与自然的相处和考察协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远古科学,是古先民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成果。
在《诗经》的《大雅·公刘》中就记录了在夏末(公元前21世纪)后稷的曾孙公刘率周族从邰(陕西武功县)迁到豳(陕西彬县东北)的历史,这是周代的开国历史。
其中第四段说:“笃公刘,既溥既长。
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其军三单,度其隰原。
彻田为粮,度其夕阳。
豳居允荒。
”⑴虽然风水活动在我国古已有之,但是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并总结为若干学说,则似乎是秦汉后期的事。
将土地类比于人,认定它有脉搏即地脉是风水龙脉理论的基础。
这个基础至迟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打好。
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二世与赵高、李斯谋夺皇位后,派特使赐曾修万里长城和两千里驰道的守边大将蒙恬自裁。
蒙临终前喟然叹息说:“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呼?”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
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这大概是关于风水地脉理论的最早记载。
⑵魏晋时期的管略、郭璞、诸葛亮。
管略是三国时平原术士,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于管略而作。
南朝宋明帝是个最讲忌讳的皇帝。
宫内搬床、修墙,必先祭神祈祷。
他听说萧道成的祖墓有五色云气,就暗中派人在坟四角钉上铁钉。
南齐时期,衡阳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是先人为祸,必须挖祖坟、洗尸身,洗骨除病。
隋朝宰相杨恭仁移祖坟时,请了五批风水师前往相地;唐朝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⑶到了宋朝时风水学说更是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其主要原因是,风水学说经过历史的流变被道教吸收并发展,衍变成为了道术的一个分支,而道教在宋朝是个很受尊崇的宗教,后来被定为国教,连皇帝自己也要经过道教组织封一下子。
我们从宋朝的几个皇帝身上都能看得出来,宋朝和道教有着不解的渊源,比如宋太祖赵匡胤、真宗和徽宗。
宋代朝野普遍且深厚的信奉道教,特别是帝王和宫廷对此的热衷,以至达到溺信的程度。
尤其是宋徽宗,自封为道宗皇帝,大兴道观,崇尚虚无,影响力及于中国画史上极为灿烂的宣和时代。
举例北宋当年,宫内子嗣不旺,宋徽宗听信方士之聚气之言,在城隍“垦”位建“垦岳”,为了调适宫内的风水,果然应验。
⑷罗盘的发明,深刻影响和推进了堪舆风水的兴盛发展。
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和繁华,地理风水之学大兴,至北宋更是名家流派纷呈,风水学注重形势环境、建筑地址,形成了觅龙、探砂、水口、点穴这样的系统学说。
这一成就尤其深刻的影响着山水技法与风格上的发展。
先秦是风水学说的萌发时期,魏晋是发展时期,南朝是顶盛时期,唐宋是泛滥时期。
(5)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
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二、中国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及成就⑹繁荣进步的经济和文化科学,繁忙、喧闹的都市成为宋代的社会景观。
疏离自然的生活反而使人们强烈的渴望一种心理补偿——向往自然、融于自然。
因此,与唐代宗教绘画和人物画的盛行不同,宋代在山水画和花鸟画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尤其是山水画在表现自然而又超乎自然、营造境界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
其所形成的山水画的符号系统和审美规范成了中国绘画艺术具有特征意义的重要标志。
宋代的美术理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所涉及的问题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画史画论著作有《画图见闻志》、《圣朝名画评》、《画续》、《林泉高致集》等;著录有《宣和画谱》、《广川画跋》等;关于评论及私人收藏的著作有《画史》等。
建筑著作有《木经》、《营造法式》等。
宋代绘画在确立中国绘画审美规范,建构中国绘画的独特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美术史一般将宋代绘画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北宋前期(960——1100年)。
这一时期由南唐、后蜀和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画家称雄画坛。
在继承唐、五代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山水画尤其繁荣。
代表人物有李成、范宽,其后有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成宗等。
花鸟方面已赵昌、崔白、易元吉为名家。
第二时期,宋徽宗时期(1101——1125年)。
皇帝、朝廷对书画的提倡,画院的建立,为画家的创作营造了优良的环境。
宋徽宗在位时,画家如云,朝野创作都十分繁荣。
代表人物有李唐、张择端、李公麟、米芾、王希孟…..第三时期,南宋前期(1127——1194年)。
南宋迁都临安后,重建画院。
宋孝宗、宋光宗时期,画院依然兴盛。
这时期的著名画家有李唐、刘松年、赵伯驹、李嵩等人。
第四时期,南宋后期(1195——1279年)。
当时宋王朝偏安已久,湖山秀丽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绘画风格的变化。
南宋后期的巨匠马远、夏圭开一代风气;梁凯开写意人物画之先河,皆成后世楷模。
三、宋代山水画中的风水宋画之美,及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地位,是足可与唐诗并论冠绝的。
宋代山水画融汇着当时的时代风气。
汲取并接收了诸如哲学,科学,诗词和风水学说的滋养和影响。
赋予山水画以新的内涵。
下面我将结合风水学说中的“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的理论来解读三幅最具代表性的宋代山水画。
(1)觅龙“龙者何?山之脉也......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
”——[清]叶九升《山法全书》“龙神者,五行之生旺气也,流行于地中,神妙莫测,故以龙神之名之,状其妙也。
——[唐]杨筠松《青囊奥语》“龙者,山之行度,起伏转折,变化多端,有似于龙,故以龙名之。
”——[清]孟浩《雪心赋正解》风水堪舆注重的就是“藏风聚气”,风水贵在“藏风”。
而“风”无踪可寻,无迹可认。
因此,要想“藏风聚气”就不能不以认脉为先范宽《溪山行旅图》图中主峰雄峙,上突巍峰,下临涧溪。
主峰的龙脉一直延续到左方,延伸至画幅之外。
郭熙《早春图》图中山峰看似散乱,其实山峰的气和势是相接的,仔细观察可发现,这幅画中的龙脉更具龙形,龙头上的双松象是龙角,整条龙脉如卧龙饮水状。
李唐《万壑凇风图》整幅画画得非常厚重,饱满,龙脉主峰高大壮阔,顶天立地,气势惊人。
稍后将在后面做详细解答。
(2)查砂、观水、点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凡有一定地位的官吏出门时或多或少总有一班侍从跟随左右,轿前有人擎着一把标志着其权力的华盖,而两边则有则有手持军械的衙役为其喝道。
有感于这种社会风尚,堪舆家们提出了“察砂理论”。
这里的“砂”指的是主龙(龙脉)四周的小山、高低或隆起之处,它们因方位不同,而有着许多叫法:“两边鹄立,命曰侍砂,能遮恶风,最为有力;从龙拥抱,命为卫砂,外御凹风,内增气势;绕抱穴后,命曰迎砂,平低鞠躬,参拜之职;面前特立,命曰朝砂,不论远近,特来为贵。
”——黄妙应:《博山篇·论砂》,《古今图书集成》第666卷正如其名字所说的那样,这些护砂的职能在于“侍”、“卫”、“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