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忧患守业”的一点粗浅看法一、忧患意识《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古往今来,人类从未有过真正的无忧无患。
忧患伴随着人类成长,教会人们怎样生存,怎样发展;忧患激励着人类奋发,使人变得顽强、坚韧、富于理想。
增强忧患意识才能生存发展,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在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异族侵凌和各种斗争的反复敲击锤打中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从大沽口破败的炮台,到圆明园依稀可辨昔日辉煌的断壁残垣,从南京静海寺里的警示钟,到卢沟桥目睹“七·七”悲壮时刻的石狮,忧患始终让人警醒。
贪图享乐可以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堕入危险境地。
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没有问题时要想到问题的出现、没有危险时要想到危险的降临,矛盾尚未显现时要想到矛盾的激化。
从历史经验看,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
曾经有这样一则消息:在一次接受《哈佛商业评论》的采访时,时任计算机存储器制造商EMC首席执行官的迈克尔鲁特格斯(MichaelRuettgers)回忆道:“我们所在的大楼曾被Prime(现已销声匿迹的计算机制造商)租借过。
二楼有一个大礼堂。
礼堂后方,在红色天鹅绒的背景下,有一幅写着“Prime Computer”(那个销声匿迹的计算机公司的名称)的巨幅标志。
我们搬进这幢大楼时,员工们要求我们保留那个标志,用来提醒大家如果有一天EMC变得骄傲自满,会有怎样的后果。
”忧患意识,源自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远的战略眼光,源自对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事物矛盾法则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思考,源自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居安思危得安,常思忧患,警醒自己,正视问题,才能不断前进。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在动物界里,梅花鹿的速度最快,它们天一亮就开始飞跑,如果它不提高速度,老虎就会吃掉它。
老虎也不敢怠慢,它不跑快过鹿,就意味着捕不到食物而饿死。
狼的生存力强,因为它们在野外,环境恶劣,它们不齐心协力的话就会饿死。
狗养尊处优,每天有主人为它提供美味的食物,一旦离开人类,狗就丧失了生存的本能,所以狗的本能远远低于狼。
动物尚有忧患意识,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呢?也就是说,安于现状、不思上进的作风一旦根深蒂固地植入员工的脑里,公司就不能产生同心力,公司的命运就可以预测,倒闭的那天已不远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却是非同寻常的。
在2007年12月12日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在2007年12月18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胡锦涛指出,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
2008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全党要继续牢牢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始终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不断开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新局面。
为什么此时此刻要特别强调忧患意识呢?就是党的十七大所分析的: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不仅是全面开放性的世界,而且是复杂多变的世界。
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使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从国内发展来看,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双重转型。
伴随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更加剧烈,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要在历史新起点上继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必须对前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有足够清醒的估计和准备。
历史的经验表明,形势好的时候,发展顺利的时候,忧患意识容易淡薄,而危险恰恰容易在这个时候滋生。
我们一定要高度注意这个问题。
经济生活中,类似的行为也很多。
有很多的企业,由强变弱,最终惨遭淘汰。
尽管这些企业败走麦城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缺少一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安而忘危,缺少远虑,对面临的危险认识不足、准备不足,最终导致企业失败。
企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危机意识。
他们有的只看到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有的只看到对手的弱点,却没看到自身的不足。
必须看到,我国迈入WT0门槛后,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缺少应有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那么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我们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总而言之,忧患意识是企业里面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它能让销售部门高度戒备竞争对手将会带来的挑战,完善销售的各个缓解;它能让生产部门不断创新,改善工艺,降低成本,加强产品竞争力;它能让管理部门积极的思考我们那里做的不够?对各个部门的支持还有那些不足?至于每一个员工,如果他总是躺在过去的成绩上,那永远都只能原地踏步。
一项任务完成以后需要员工具备“归零的心态”和“空杯的心态”,这样才能进步,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身为员工,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心一意为公司服务。
不要依靠以前的功劳,以前的业绩说话。
公司需要的是能够不断创造新业绩的员工,老板评价员工的业绩是看功劳,在意的是现在的业绩。
员工必须具有忧患意识,不断进取,主动为公司创造新的价值。
才不会被公司抛弃,被社会淘汰。
二、创业难、守业更难著名企业家卡洛斯戈恩曾说过:“卓越的企业如何知道自己在哪里需要加以改进?如果你让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提意见,包括客户、经销商、供应商乃至企业员工,那么就会有很多人踊跃指出企业的不足。
”卡洛斯戈恩上任尼桑(Nissan)首席运营官后不久,在首次深入尼桑经销店开展调查时,曾向一名日本销售员询问,顾客对尼桑车评价如何。
销售员对他说:“他们说尼桑车的样式糟糕极了。
”那么,经销商希望尼桑怎么做呢?“我希望尼桑生产的汽车,能让我们在销售时无需任何借口。
”这是他得到的回答。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当前运营商领导团队既需要提升自身的战略管理能力,也需要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能力。
这是因为,战略管理能力理所应当是高层领导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内部管理能力则是当前运营商管理的短板,是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的真正劣势所在。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部管理应该是运营商当前经营管理的战略重点之一。
此外,国际合作和交流能力也是将来公司要走向世界,向世界学习的重要能力,是高层领导应关注和提高的。
在商业经营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顾客是上帝"。
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顾客买你的账,你才能赚钱!可是,把"上帝"放在嘴巴上容易,放在心里和实际行动上就难了。
1955年时,后来的商业零售巨头沃尔玛还默默无名。
到1979年,沃尔玛全年销售额也才首次达到10亿美元。
可到1993年,它一周的销售额就达到了这个数,2001年更是一天就予以完成。
沃尔玛靠出售廉价的零售百货,愣是在40年内"打遍天下无敌手"。
沃尔玛的成功,得益于其长期遵从的服务顾客战略。
战略的核心就是以薄利让顾客受益,以服务让顾客满意。
不管你走进哪里的沃尔玛,"天天低价"是最为醒目的标志。
为了实现低价,沃尔玛想尽了招数,其中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大力节约开支,绕开中间商,直接从工厂进货。
统一订购的商品送到配送中心后,配送中心根据每个分店的需求对商品就地筛选、重新打包。
这种类似网络零售商"零库存"的做法使沃尔玛每年都可节省数百万美元的仓储费用,实现了薄利多销。
更重要的是,它为顾客省了钱,带来了实惠。
除了低价,沃尔玛再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良好的服务。
从1962年到1992年退休,沃尔顿引领公司飞速发展的30年中,格外强调要提供"可能的最佳服务"。
为了实现这一点,沃尔顿编制了一套又一套的管理规则。
他曾要求职员做出保证:"当顾客走到距离你10英尺的范围内时,你要温和地看着顾客的眼睛,向他打招呼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这有名的"十英尺态度"至今是沃尔玛职员奉为圭臬的守则。
此外,"太阳下山"原则、"超越顾客的期望"等等都是沃尔玛吸引顾客的致胜法宝。
与沃尔玛小有不同的是,美国另一家零售公司克罗格公司则追求一种与顾客的服务互动。
公司的前任总裁约瑟夫·霍尔认为:对公司发展什么产品、增加哪些服务、使用什么销售手段等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就是顾客。
以此为基础,克罗格公司在所有现金出纳机旁都设了"顾客投票箱",顾客可以把自己对克罗格公司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如需要哪种商品、哪种商品应该改进、需要什么服务等投入箱中。
与此同时,克罗格公司在每张建议票上都会留下顾客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一旦顾客的建议被公司采用,公司就会通知顾客来免费享受该种服务或是商品,并赠送各种消费折扣卡。
投票箱一设置,就受到了顾客的热烈欢迎。
克罗格公司根据顾客的各种建议,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使自己的每项服务或产品一出炉就深受欢迎,公司的营业覆盖面也一下子扩大到了美国的好几个州。
在"投票箱"策略的基础上,继任总裁詹姆斯·赫林更是提出了这样的响亮口号:我们要想生存得更好,就只有像满足情人的要求那样来满足顾客!顺理成章,克罗格公司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通用电气公司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工业企业,但是他从不忽视对顾客的服务。
现在,它有80%的利润是来自于服务。
现在,对于通用电气公司的机车生产部门来说,从投入到产出、从产品到解决方案的观念转变,就像打开电灯开关一样简单。
一旦灯亮了,通用电气公司马上就提出了一整套服务,比如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就能够帮助铁路公司更加有效地管理。
这得益于安装在机车上的设备,铁路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都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机车所在的位置。
现在,如果机车出现故障,铁路公司无需打电话求助,通用电气公司的维修人员就可以直接赶往出事地点,排除故障。
由于制造产品已经变得日益稀松平常,对于客户来说也不再那么珍贵,因此,通用电气公司并不是惟一一家发现可以从产品的相关服务中获得比产品本身更多财富的公司。
想一想,当你购买一台新电视机或者电脑的时候,当你从租售汽车的代理商那里获得财务担保的时候,你都可以得到一份服务合同。
20世纪90年代,IBM公司的成功,很大意义上就是由于他们完成了从硬件生产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变。
曾记得海尔有一句响亮的口号:真诚到永远!是的,只有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增加服务的投入,才能有公司的巨大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