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目标、思路及方案
时间: 2011-11-21 20:43 ?
一、建设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标准,改革创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重组。
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素质教育的培养融入到创新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中,培养适应21世纪测绘工程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加强管理,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全国,把我校测绘工程学科办成规模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部分领域在国内有一定影响、部分研究方向居于国内先进地位,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学科优势,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学校一流、省内领先,教学与科研并重,成为西部测绘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示范基地。
建设目标细化:
1.确定适应国家、西部和陕西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测绘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为基础,与“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相匹配、适当考虑矿山测绘需求的测绘人才培养方案;
2.编制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的、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建立与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教学实践体系和内容;加强教材建设,编制与使用以“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为基础,与“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相匹配的教材;提高双语教学的水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及教辅人员,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聘请一批有测绘生产经验的测绘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教辅人员。
4.与测绘及地信科研生产部门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已有的陕西省测绘局及中煤航测遥感局2个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再增设2-3个教学实践基地。
不断充实“数字测绘”及“信息测绘”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内含建设,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5.建设1-2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
6.与ITC等国际著名测绘类专业院校建立人员交流及培训合作计划,融合国际测绘类人才培养的理念及经验。
7.形成专业建设内容的规范文件,加强与国际国内同类院校交流,并推广建设成果。
二、建设思路
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需要正确的、理性的、实用的教育理念作指导。
通过对我校近30年测绘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经验的总结,结合目前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提出“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求实创新,注重实践,面向市场”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定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专业能力强,能独立有效地开展测绘工程生产或科研工作、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创新思路和意识的专业人才,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根本,突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性课程,增加自主性课程,并充分考虑各类课程比重及其之间的相互衔接;在教学目标上,在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强调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一站式”教学,“案例法”教学,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管理上,根据现代教育理念,从课程设置、教育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和改革。
具体实施:
1.成立测量工程系“特色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集全系之力搞好特色专业建设。
2.以测绘教研室为主体,成立“特色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工作小组”,负责协调与特色专业建设有关的日常工作。
3.成立以姚应生教授为主的3-5名老教授教学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特色专业教学各环节进行指导,检查。
4.在04年我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形成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充实完善特色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
5.创造性地落实学校人才政策,采取内培外引的思路,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思想活跃、业务精湛、善于合作的师资队伍。
6.制定积极的学术交流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争取专业领域的发言权。
不断充实教学及实践内容,掌控学术前沿,使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既具传统的实干精神,又有显明的时代风韵。
三、建设方案
拟定的培养方案概括为三十二个字:“由浅入深,步步为营;教学相长,分步实施;注重实践,产研相帮;绩效考核,管理跟上。
”
“由浅入深,步步为营”是考虑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在教育方法上,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由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方向课,穿插实践课,步步为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执行,及时实践,及时考核,逐步强化;“教学相长,分步实施”一方面指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但学生的基础常有较大的差别,“教”应注意“学”,不可脱节;另一方面指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但教师素质有高有低,方法有优有劣,“学”可校正“教”,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实践,产研相帮”是新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对实践性专业,必须注重实践,必须和生产、科研相结合;“绩效考核,管理跟上”强调管理的重要性、教育理念的正确与否、教育方法的得当与否、学生能力提高与否等等,必须有一系列的管理政策、法规措施、方法来考核,以期达到理想目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即前述的教育理念,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与定位。
(2)课程设置的研究或改革
通过对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全面认识,结合专业与教学特点、师资队伍、学生生源状况,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深入研究,总结优点,发现问题,深化改革。
体现“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性课程,增加自主性课程,并充分考虑各类课程比重及其之间的相互衔接。
”
(3)管理机制的改革
在教学管理机制方面,应从教学管理、科研与生产管理、实践基地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体现“明确层次,三级管理,三种模式”:
①全面管理,权力下放,自主创新
校级管理采用这一模式:在全面规划的情况下,给专业院(系)足够的权力,鼓励结合本专业特点的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为之创造政策、环境、资金等条件。
②特色管理,指导方向,发挥潜力
院(系)级管理采用这一模式:该级管理对学校负责。
应组建管理群系,分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实行特色管理;制定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大纲、生产、科研基地建设、教学法指导、考核标准和方法等细则,优化管理;建立完善的奖惩责任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管理,发挥潜力,促进人才培养。
③严格管理,督导进程,行之有效
教研室级管理采用这一模式:该级管理对院(系)负责。
按照既定目标、制度、方案进行严格管理,督导教、学各个环节,确保拟定方案落到实处、行之有效。
(4)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如何把课程学习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结合起来构建系统科学方法论;如何把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整合起来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并有效地应用于测绘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和挑战,也是测绘工程专业教育改革研究的发展趋势。
拟采用专家指导法、教考分离法、学科交叉法、“导师制”法、实践、实习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研究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组合搭配的可能性,建立完善的、适用的教学方法体系。
拟定方案是:通过“师资力量培养——学科课程设置——实习、实验基地建设——生产、科研项目支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研一体化实践,使学生了解测绘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最终使学生具有认识测绘工程问题、解决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具体做法是:对一、二年级本科生,采用多方法、多手段联合,主要是加强基础课培训、综合试验与综合训练、数学建模、科技竞赛、假期社会调查;对三年级学生,提前实施“导师制”法,培养学生阅读文献、撰写生产报告、科研论文的能力;对四年级学生,以“导师制”法为主,辅以专家指导法,重点培养学生生产、科研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通过前面改革方案的讨论、研究、探索,初步建立“管—教—学—能—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中:“管”——管理;“教”——教学;“学”——学习;“能”——能力;“用”——应用型人才。
)
对初步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进行试运行,收集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反馈评价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形成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