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八卦与阴阳五行
道与器
在《系辞》中,“道”与“器”是以 有形与无形来区别的;“道”都是指存在 于物象和卦爻象中的无形法则而言的, “器”都是指有形有象可以致用之物而言 的。此后,“道”、“器”便成为哲学概 念,具有一般和个别的涵义。
太极
中国易学和哲学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 “太极”一词,见于《周易·系辞上》,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认为太极生成天地,富有万物,是宇宙衍 生的总根源。但它究竟是物质性的还是精 神性的,《易传》没有明言。自秦汉开始, 易学家和哲学家对“太极”作出了多种解 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系辞上》效法天地生成的过程,提 出“大衍之数五十”的筮法。《周易乾凿 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 易,
西周末年,人们从矛盾现象的观察中 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 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易传》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第一 次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把阴 阳上升为“范围天地”、“曲成万物”的 最高哲学范畴,用阴阳二爻的错综变化来 “效天下之功”,来观察、解释、反映事 物的矛盾运动。 在汉代之后的两千年中,阴阳学说经历 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 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 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 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 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 “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 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 立统一的现象,《庄子·天下篇》将其概括 为“易以道阴阳”。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 互相转化。如“小往大来”, “大往小 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飞龙 在天”,“亢龙有悔”;这些都表现了物 极则反的观点。
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的相生关系是: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的相克关系是: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木 水 火
金
土
、《洪范 洪范》 五、《洪范》的哲学思想
《洪范》是中国古籍中以原始五行说解 释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文献。收入《尚书·周 书》,《左传》引作《商书》。 “洪范”是大法的意思。该篇文献以建 立统治秩序为中心,提出治理国家的九条 根本大法,称作“洪范九畴”。其中以五 行居首,用天象、人事、刑政、吉凶、祸 福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比附于“五行”, 以论证威福兼施刚柔并用的为政之道,维 护中央最高统治权力。《洪范》中的“五 行”说,是殷周时期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
二、周易八卦
八卦是中国《周易》中筮占所用的八 种基本图象。按《易传》的解释,分别由 阳爻“ ”和阴爻“ ”两种符号, 效法天、地、人三重关系排列组合而成。 八卦的名称和卦象是: 乾( )象天,坤( )象地; 震( )象雷,巽( )象风; 坎( )象水,离( )象火; 艮( )象山,兑( )象泽。 《周礼》称八卦为“经卦”,六十四卦 为“别卦”。
三、阴阳范畴的提炼
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人们通过仰观 俯察,接触到天地、日月、昼夜、阴晴、 寒暑、水火、男女等等自然矛盾现象。随 着经济分工、上下等级的出现,更面临着 君臣、主奴、贵贱、贫富、治乱、兴衰等 等社会矛盾现象。殷、周之际的《易经》 以广泛的矛盾现象和实际经验为认识源泉, 以吉凶祸福的矛盾转化为研究对象,从事 物的普遍矛盾中概括出乾坤、泰否、剥复、 损益等等一系列对立范畴,为阴阳范畴的 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先行资料。
两仪
仪,谓匹配、容仪。两仪所指,其说 不一。就筮法说,一指揲蓍时,仿效太极 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公式, 将49根蓍草分为左、右两部分;一指画卦 时分为阴、阳两画或奇偶二数。其哲学意 义亦有二说:一指天和地;一指阴阳二气。 上述各种说法,均肯定了统一体自身分裂 为对立面的意义,因而“两仪”成为中国 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八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大影响。古 人运用八卦占筮吉凶,本是宗教迷信,但 是后来用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 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天、地为父 母,其余为“六子”,说明世界生成的根 源,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八卦中对 立的卦象以刚柔两爻互易表示事物的相互 转化,蕴涵着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胚芽,因 而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从不同方面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
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 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 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 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 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很大 的是魏人王弼的注本和唐代孔颖达的疏本, 均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古今解易者, 多达数百家,在儒家经书中为数最多。
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说来解 释“易有太极”。太易是未见气,太初是 气之始,太始是形之始,太素是质之始; 气形质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 “浑沦”,即汉代人所说的“元气”;以 元气未分的状态为太极,赋予其原初物质 的涵义。这种观点在两汉时期较为普遍, 反映了汉代哲学中宇宙起源论的特点,同 汉代天文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易学表述矛盾法则的命题;语见 《周易·系辞上》。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 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 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 则。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此道。
形而上与形而下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周易·系辞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认为“道”指乾坤和阴阳变易的法则,法 则是无形的,称之为“形而上”;“器” 指有形之物和因物取象的卦画,称之为 “形而下”。 《易传》提出这一对概念后,在中国 哲学史上逐渐被哲学家引申为表述抽象和 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的范畴。
四、五行学说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 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的认识,是中国 早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萌芽。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 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杂有综合、 结合的意思,反映出探求事物间相互关系 的思想,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种朴素辩 证法的思想萌芽。春秋末年到战国百家争 鸣时期,五行学说进一步体系化而广泛流 行起来。
天干、 七、天干、地支与计时
中国古代用干支计时已有很长的历史了。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天干是: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又称十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 十二地支。 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合,排列 起来,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天干由甲起, 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 (阳干不能配阴支,阴干不能配阳支), 共有六十个组合,叫做“六十花甲”。
八卦图式
八卦的方位
《易传·说卦》中提出的八卦所处的方位, 即震东、巽东南(地门、风门)、离南、 坤西南(人门)、兑西、乾西北(天门)、 坎北、艮东北(鬼门)。此为后天方位说 的渊源。 先天八卦所处的方位是:乾上(即天 上)、坤下(即地下)、坎右离左(水火 居中)、巽右上震左下、兑左上艮右下; 或为乾北坤南、震西南巽东北、坎东离西、 艮东南兑西北。
河洛图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河图
洛书
南宋蔡元定则认为刘牧把河图与洛书 颠倒了,刘牧所谓的河图是洛书,所谓的 洛书是河图,名称互易,图式不变,载于 朱熹《周易本义》中。 以刘牧为代表的图书学派,同邵雍一 样,主张有数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形, 以奇偶二数的排列组合,说明天地万物的 来源与结构,宣扬以数为本的世界观。
墨家学派提出了交胜、相丽之说,即 五行的相生相克;相生即彼此附丽、互相 依存,相克则寓意彼此对立、互相转化。 阴阳家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之说,认 为历史按照土、木、金、火、水的顺序从 始到终、终而复始地转移运行。 五行学说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被广泛地用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演变法则, 甚至成为规定人们行为的规范,在中国古 代科学史、政治史、宗教史、伦理学史的 广阔领域都发生了深远影响。
专
题
讲
座
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 强 生
开篇:众说纷纭解《易经》 开篇:众说纷纭解《易经》
殷周之际的《易经》 一、殷周之际的《易经》
《易经》是中国儒家典籍的六经之一, 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 《易经》。它本是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 方法,有龟卜和占筮两类基本方法。 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上古时太 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 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 四”。连山易、归藏易都已失传,仅有 《周易》存世。“易”字为“变易”之义, 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 以释疑。“易”前“周”字,指周遍之易, 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 《周易》,包括经、
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 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 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 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易传》。秦 始皇焚书坑儒,却不烧易书。至汉代经学 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 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 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 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 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 体系。
宋初道士陈抟创“龙图易”,吸取汉唐“九 宫”说和“五行生成”说,解释《周易·系辞》 中的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提出一个图式,名为龙 图,即河图。其后,刘牧将陈抟的龙图发展为河 图和洛书两种图式,解释《系辞》中的天地之数 和大衍之数,用以说明八卦象数;他将九宫图称 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朱震于《周 易挂图》中,载其图式(见下页)。 河图奇数之和25,偶数之和20,纵横斜相加 皆15,共45。洛书之数,奇数25,偶数30,合于 天地之数55。按刘牧的说法,此二图皆符合大衍 之数50:河图之数减去5为隐而不显,洛书之数 增加5为藏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