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
西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西部首家知识产权学院,与西北大学法学院合署办公。

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5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8人,有博士学位的48人,占比96%。

学院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知识产权局“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全国专利信息师资人才”1人、“全国专利信息实务人才”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1人、陕西省“中青年法学家”7人、陕西高校“人文英才支持计划”1人、“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西北大学“仲英青年学者”1人、“青年学术骨干”2人、“青年学术英才”4人。

学院设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陕西)基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地理标志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律文化研究院、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经济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法研究所、环境资源治理研究中心、监察法治研究中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研究中心、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协同治理研究中心等十多个教学科研平台,拥有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分析实验室、模拟法庭、中国法律古籍库、图书资料室等教学辅助机构。

本专业课程包含通识通修、学科专业、开放选修和实践教学等若干课程模块。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知识产权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竞争法、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与应用等。

通过全面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拥有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产权系统知识,了解科技基础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知识产权实务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知识产权实务技能。

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大背景下,本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普遍就职于党政机关、司法机关、金融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单位,或者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许多校友已成为各类法律实务部门或法学教育的中坚力量。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理工科背景,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知识产权实务技能,掌握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具备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熟悉和践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遵循法学教育规律,秉持“厚德育、强专业、重实践、深协同”的培养理念,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体培养规格如下:
1.素质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法律职业认同感,具有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2.知识要求
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牢固掌握知识产权系统知识和实务技能,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形成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

3.能力要求
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地运用于专业实务之中的应用能力;具备利用创新思维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的创造能力;具备较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四、课程模块设置与学分学时分配
本专业课程分为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开放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等模块。

知识产权专业教学计划学时学分结构表
知识产权专业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五、修业年限、学分要求与授予学位
本专业学制为3-6年,总学分为158学分,符合规定后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六、教学计划(见附表)
七、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一)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于第四学期末开展,共计六周左右(包括三个学期周和二至三个暑假周)。

完成见习须有见习单位的评定并提交不少于两千字的见习报告,可获得4学分。

学院统一安排见习单位,并为学生购买见习期间的保险。

专业见习的考核方式包括临时抽查、听取见习单位及单位指导老师意见和师生座谈等方式。

见习成绩根据临时抽查情况、见习单位指导老师意见、见习单位出具的见习鉴定意见和学生撰写的见习报告综合评定。

(二)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于第八学期开展,共计十周。

完成实习须有实习单位的评定并提交不少于两千字的实习报告,可获得4学分。

实习单位可由学院安排,也可由学生自行联络。

自行联络实习单位的学生需要提交实习单位接收证明和学生家长的同意书。

学院为所有实习学生购买实习期间的保险。

毕业实习的考核方式包括临时抽查、听取实习单位及单位指导老师意见和师生座谈等方式。

实习成绩根据临时抽查情况、实习单位指导老师意见、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意见和学生撰写的实习报告综合评定。

(三)模拟法庭训练
模拟法庭训练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模拟法庭训练的次数、表现,综合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评定。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包括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大创项目)、各类学科专业竞赛项目(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及学科竞赛推动计划所涉及竞赛项目、各级各类大学生模拟法庭辩论赛)、社会实践项目(暑期“三下乡”、暑期社会调查、国情调研等)和法律诊所,须修满4学分。

学分具体认定标准如下:
(1)大创项目、各类学科专业竞赛项目的学分认定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2)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每次可获得2学分;参加暑期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不少于六千字),每次可获得1学分;第一至第八学期贯通进行;
(3)参与学院教师调研活动,每次可获得1学分,须附相关证明;学生自行调研,每次可
获得1学分,须附相关证明;第一至第八学期贯通进行;
(4)参加法律诊所课程,可获得2学分。

侧重实践教学的法律诊所课程实行校内授课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其考核方式多样化。

校内授课部分按照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系统上的历次训练记录评定成绩,平时成绩包含在最终评定的成绩中,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30%;校外指导老师授课部分由校外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综合学生的上课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评定成绩,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20%;校外实践部分根据学生参与时间、案件数量和具体解决案件的能力评定成绩,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50%。

(五)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可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多种体裁形式完成。

论文选题应加强问题导向。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社会实践以及经济、社会现实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

毕业论文内容应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知识。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由本专业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

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论文在选题、开题、撰写等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强化学术规范。

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