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人文精神解读:崇文重教精工善艺大气包容创新图强
崇文重教,是东阳人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进而提高群体素质的诉求。
东阳人自古以来学风笃厚,素有重教崇文,尊师重道,勤耕苦读的传统,对内,修身以求至善;对外,治学以求至真。
早时东阳“书院林立、私塾遍地”,涌现出冯宿、乔行简、张国维、邵飘萍等大量名人义士,东阳马生治学风范感人肺腑,成为东阳人勤学苦读的代名词;如今东阳被誉为“千名博士汇一市、万名教授同故乡”,不仅走出了严济慈等10位院士,同时还培育了以郭广昌、潘建伟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才俊,“教育之乡”实至名归。
东阳人崇文重教的精神,表现为他们崇尚文明、传承文化的儒雅追求,尊师重道、善学精研的淳朴民风,以及修身齐家、宁静致远的厚重品性。
崇文重教,就是要以学立身、以学立业,以教育人,以文化人。
既要勤学勤习,修身修性,更要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打造学习型城市,培育文明、繁荣文化,提升城市发展与竞争软实力,全面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精工善艺,是东阳人实现自我、服务发展、贡献社会的途径和手段。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阳木雕和东阳竹编,以及享有“儒家文化特色”美誉的东阳建筑,以其精美独到的构思布局和炉火纯青的创作技法,使东阳工艺声名远播。
从“工艺美术之乡”到“中国木雕之都”,东阳拥有了6名国家级、25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1000多名工艺美术人才;从“建筑之乡”到“建筑大市”,东阳涌现了4家特级、30家一级和118家二、三级资质的建筑企业,这都是东阳人“精工善艺”珍贵品质的集中体现。
东阳人“精工善艺”的精神,表现为他们立足本职、勤苦踏实的生存智慧,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创业情怀,以及自我完善、追求完美的秉性积淀。
精工善艺,就是要聚精会神,关注细节,力求管理精细科学,工作精益求精,服务周到细致,生意信字当头。
大气包容,是东阳人所秉持的心态、理念和行为方式。
东阳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独特,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体现了兼容并蓄、广泛多元的特征。
大气包容不仅是东阳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新形势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城市性格。
历史上东阳人从不缺少“大气开放、和谐包容”的优秀品质:宋时东阳古越文化对于北方中原文化的极大包容,才有了独具浙中地域特色的文化历史传承。
只有大气,才能求同存异;只有包容,才能凝心聚力。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抛却“同行相轻”“邻里相忌”等陋习,坚持相互之间的大度包容、相互扶持、合作共赢是发展的大道所在;回报家乡,关爱游子,共建美好家园是每个东阳人的共同心声。
大气包容,就是要切实弘扬宽容大度、虚怀若谷的“大气”意识,团结协作、共存共赢的“包容”精神,不骄不躁、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去内耗,聚精神,使东阳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和谐。
创新图强,是东阳人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在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发展困境时,东阳人民始终保持了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并以敢为人先的创业动力、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以及不屈不挠、不甘落后的发展毅力,凭借着勤劳的双手,源源不断地创造着社会财富,呵护着人文环境,建设着美好家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发展奇迹。
在拼搏中敢于创新,在创新中善于突破,在突破中勇于争先,追求卓越,永不满足,是东阳人最弥足珍贵的精神品质。
创新图强,就是要直面奋力追赶、再创辉煌的重大历史责任,重振决心、重拾信心,努力弘扬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执着精神,不等不靠、走南闯北、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志存高远、心怀天下、追求卓越的争先精神,以智慧引领,靠才干创新,凭实干求强,齐心协力,在奋力追赶的道路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东阳人文精神与学校的人文教育
在中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刚柔交错成文,这是天象。
用美
好的、光明的东西约束人,教化人就是人文。
观察天象,就可以察觉到时序的变化。
观察社会人文现象,就可以用典章、制度、良好的风俗习惯来教化改造天下的人。
中国的这次人文精神大讨论,始于90年代,从批判张艺谋的商业电影和王朔的痞子文学开始。
国内相关文献中对人文精神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
我认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的存在,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正确的人文精神既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能促进个人人格的完善;错误的人文精神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使个人人格畸形发展。
人文精神应该有三个层面,第一是价值观,即人的本质,人生的目的、意义等,这是最核心的。
第二是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层面,人应该如何去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
第三是人的行为习惯,风俗习惯等最外在的东西。
一、东阳教育人文精神之思考
东阳教育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尊师重教,勤教苦读。
千百年来,东阳人尊师重教,勤教苦学,才有今天的教育之乡的美称。
这种精神无疑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但是这两句话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
比如尊师,过去老师被视为真理掌握者和传授者,而在信息时代人们接受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教师已经走下神坛,变成一个普通的职业。
过去教师手持一根戒尺教育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现在法律不允许,家长不同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知识,而是财富。
也由于教育制度、学校和教师的自身的原因,社会对教育的批评不绝于耳。
社会上有句顺口溜:国地税、公检法,医院学校黑社会。
所以,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凭什么获得别人的尊重?重教,东阳人骨子里是以生存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观。
现在条件好了,独生子女多了,谋生的路也越来越阔广了,学生教育也越来越难了,读书无用论的市场也愈来愈大了。
过去人们主要读四书五经,知识总量有限,现在是知识爆炸时期,光靠勤教教苦读可能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
在高呼学生在减负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思考教师如何才能轻负高效。
师生都要轻负高效,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教育必须走向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该怎么走?这些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学校人文教育之思考
学校是什么地方,学校是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地方。
求真就是传承和探索科学真理,培养人的科学精神,提高人的科学素养。
求善就是扬善去恶,求美就是欣赏、爱护、创造美好的事物。
求善、求美就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提高人的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相与科学精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科学精神是非观是真假问题,而人文精神的是非观是善恶,美丑问题。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靠反复的训练,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于教化。
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又是完善一个的人格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
人们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内容。
如对国家、单位的忠诚,对父母的孝敬,对朋友的诚信,对长辈的尊敬,对小辈的仁爱,对事业的尽职等等,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优秀民族精神的中国人。
其次是选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文精神作为教育内容,如开放意识,进取意识,诚信经营意识,规则意识,竞争合作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并具有国际意识的现代的中国人。
考试是只能考人的科学的素养,而无法考人的人文素养。
为了追求分数,人们重科学素养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我们学校每年教师节、元旦、母亲节分别向老师、亲人、母亲寄送明信片,既是一种感恩教育,也是一次写作比赛;也是学生一次自我反思;在校穿校服既是学校文化的体现,也是艰苦奋斗的教育;每一次课堂礼仪既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是尊师的重要体现。
人文教育就是这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过去的东阳教育是辉煌的,今天的东阳教育是辉煌的,相信明天的东阳教育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