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问题探析

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问题探析

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问题探析摘要:乌兹别克斯坦一直以来受水资源问题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乌兹别克斯坦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但要实现问题的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问题;探析以锡尔河、阿姆河为代表的咸海各注入河流的流域,将中亚各国在水资源方面联系在一起。

由于许多河流是跨国河流,导致各国在水资源问题上交织不清,虽有一定的合作,但也产生了不少纠纷。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的中心地带,周边与多个国家接壤,多条跨境河流经过。

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使水资源问题备受瞩目,在这种背景下乌兹别克斯坦的水资源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一、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问题由来乌兹别克斯坦面临的水资源问题集中在跨境河流问题上,由于跨境河流牵涉两国或多国的利益,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可以看出乌兹别克斯坦的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态环境系统脆弱,近年全球气候变化加速其恶化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双内陆国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干燥少雨,这一地区水的自然蒸发大大超过土地的渗透量。

乌兹别克斯坦的水资源依靠众多河流,其中主要是阿姆河和锡尔河。

阿姆河每年流入平原的水量为79亿立方米,其中只有8%的水量流入乌兹别克斯坦。

锡尔河每年流入平原的水量为380亿立方米,其中只有5%的水量流入乌兹别克斯坦。

这些河水经过大面积灌溉、蒸发后呈现出河流下游经常性断流水资源匮乏的局面。

气候变化及其变异性正在对占地球表面积60%的农田、牧场和森林产生深远影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球平均气温比20世纪初高出0.75℃,而温度变化速率也在增长。

全球变暖促使冰川融化的速度加快,减少了对阿姆河和锡尔河的补给,对整个中亚地区造成威胁。

气候变化不仅仅影响气温,还影响降水、海平面和自然灾害。

近几十年来,降雨量已从1951—1980年基准线降了2mm(相当于3%)。

水资源短缺的突出表现就是咸海危机。

依靠阿姆河和锡尔河水源的咸海内陆湖,在上个世纪末正在迅速消失。

乌兹别克斯坦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在遭受全球气候变化之后加速恶化。

(二)耗水型的灌溉农业,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乌兹别克斯坦是古老灌溉农业国,2010年农业总产值为158107亿苏姆。

独立后,粮食、棉花产量有较大增长。

总耕地面积为360.85万公顷,农业人口1660万。

[1]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总产量多,单产水平高且质量好,棉花种植业占乌兹别克斯坦经济有较大比重,而这些必然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乌兹别克斯坦3/4的国土是草地沙漠和半沙漠,其绿洲已经开发殆尽,想要进一步开发就需要开拓新的人工绿洲,增添新的灌溉地,这就需要更多的来自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不过这在一定时期很难实现。

所以一味靠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增加产量来获取收益的方法已经不可取。

虽然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完善自己的灌溉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来讲还是偏低。

乌兹别克斯坦的植棉业是靠阿姆河和锡尔河河水发展起来的,但对河水的不良开发造成土地盐渍化、河水断流和生态环境恶化。

而水资源的缺乏和生态环境恶化反过来又制约乌兹别克斯坦棉织业的发展。

再加之乌兹别克斯坦与上游国家对水资源的分配难以达成协议,水资源与其他能源互换问题,水资源污染共同治理等问题难以协调,这就导致水资源问题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

(三)跨境河流上下游国家缺乏合作,“双赢”局面难以打开回顾过去50年来,报道过37起因水而导致的国家之间的暴力事件,但其中大多数都是小规模武装冲突。

而与此同时,有200多项水域条约却同时通过谈判达成。

[2]国际河流虽然可能恶化局势,引发局部冲突,但同时国际河流也给流域地区各国提供了互信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

苏联解体后伴随着资源商业化,中亚各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设立了一些新的机构,签订了一些新的协议作为跨境水资源合作的基础,但是实际操作的结果却是差强人意的。

跨境河流上游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与下游乌兹别克斯坦就水资源与其他能源互换上难以达成协议,上下游国家对水资源分配争议较大。

主要的分歧点在于,乌兹别克斯坦认为水资源和空气一样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资源,相比较而言乌兹别克斯坦虽然拥有丰富的天然气等其他能源,但用这些能源来换取水资源的价格有些昂贵,乌兹别克斯坦难以接受;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作为跨境河流上游水资源丰富但其他能源匮乏的国家,认为水资源用于发电取暖是国家不可或缺的能源。

同时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在水资源污染共同治理、水利设施合作建设、水电站建设、过境电费等问题上同样缺乏合作互信,各国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甚至出现局部武装冲突。

由于跨境河流上下游国家在水资源问题上难以达成谅解,反而影响到了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进程。

二、乌兹别克斯坦所采取的对策乌兹别克斯坦自古以来重视水资源问题。

尤其苏联解体以后,中亚水资源面临各国再分配状况,加之气候变化、人口增长、水污染严重等原因,加剧了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问题的恶化,针对这些情况,乌兹别克斯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谋求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一)从国内出发,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道路苏联时期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一个以棉花生产为主的专业化经济区,独立以后进行经济改革。

过分单一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棉花的播种面积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增加。

轻工业、加工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3]在灌溉方面针对土地盐渍化和粗放灌溉方式等问题依靠引进先进技术来改进灌溉模式使之更节水高效。

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不再将眼光单一的放在依靠棉花来出口创汇,还生产一些蔬菜和水果出口到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

同时乌兹别克斯坦还注重兴修水利设施、改良土壤,在此方面投入大量技术和资金。

2008年,投入187亿苏姆(1340万美元)改建了渠道,实现了渠道的现代化。

完成了42条主要水利管道的修理和改建工作。

2009年,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投资1.8722亿美元,着手执行水利工程改建和现代化改装领域的11项计划。

[4]乌兹别克斯坦被化肥、农药污染的农业废水、工业废水、生活用水中的污染物致使水资源污染情况严重。

针对这些情况,乌兹别克斯坦采用引进先进的污水净化系统来净化回收水。

2009年,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实现现代化供水,该供水系统花费资金1470万美元。

据该联营公司《Сувсоз》说,实现控制塔什干自来水设施、是在实施方案范围内改建3个水龙头设施、一个水泵站和排水设施。

它的改建将增大乌兹别克斯坦20%的供水功率。

[5]据目前发展来看,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已经在新起点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与邻合作,同时寻求世界资金与技术支持乌兹别克斯坦的水资源问题解决途径离不开中亚各国的合作,有关水资源问题解决现状就会提及“中亚比水更加缺少的是合作”。

中亚5国在苏联时期有很好的合作模式,独立后中亚5国关于水资源问题成立了许多机构并签署了一系列协议。

1994年成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委员会;1998年成立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委员会,并签署《关于在锡尔河流域合理利用水资源与能源的合作协议》,这是第一个锡尔河盆地水资源长期共享协议,但是它的实施效果不乐观。

该协议是一纸空文,由于冬季末对吉的损失进行赔偿,托克托古水库大量放水就是例证。

[6]除了多边协议,乌兹别克斯坦每年均与其邻国签署双边协议。

但因为受到政治束缚、缺少长期投入的资金、技术匮乏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很多协议难以执行下去,有的甚至流于形式。

解决跨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各国长期合作、长期投入资金与技术的过程。

但中亚各国均为不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有限,面对这种情况,乌兹别克斯坦频频在国际上发出声音,希望得到国际帮助。

但是国际组织在对咸海危机和对阿姆河、锡尔河及其支流的上下游国家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乌兹别克斯坦及中亚其他国家对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国家间缺乏合作等这些主观原因造成中亚国家间跨境河流的问题。

国际社会虽然希望帮助中亚解决水资源问题,但经综合评估过后,发现针对中亚各国不合作的现状很难给予大量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问题的出现是自然和社会、国际和国内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乌兹别克斯坦为解决本国的水资源问题也确实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但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因此,乌兹别克斯坦仍需要一方面进一步从自身做起,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来改变自身过于依赖耗水型农业的现状,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对话与合作,努力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争取国际社会更多支持。

只有这样,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问题才真正有逐步解决的可能。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概要[EB/OL]./chn/pds/gjhdq/gj/yz/1206_34/,2011-5/2012-1-10 .[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EB/OL]. /en/reports/global/hdr2011/download/cn/,2006-10-06/20121-10.[3] 孙壮志、苏畅、吴宏伟.列国志乌兹别克斯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 汪亮.乌兹别克斯坦巨资改建水利工程[EB/OL]./html/news/2009/1/34033.html, 2009-1-7/2012-1-12[5] 汪亮.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实现现代化供水[EB/OL]. /html/news/2009/12/50568.html, 2009-12-23/2012-1-12[6] 马振刚.稳步向前的上海合作组织—专家学者纵论SCO[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