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焦裕禄观后感精选5篇篇范文600字

焦裕禄观后感精选5篇篇范文600字

焦裕禄观后感精选5篇篇范文600字——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焦裕禄观后感11962年,年仅40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

焦裕禄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

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

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

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

黄沙吓不走他,洪水挡不住他,盐碱难不住他,焦裕禄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治理“三害”;他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

1964年5月14日,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离开了人间。

焦裕禄——这位视人民为父母、抱病为改变兰考面貌日夜操劳的好党员、好干部,他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将被永远载入党的史册,铭刻在人们心中。

一把右扶手有洞的旧藤椅,一支不是用于写字而是用于顶住肝部止痛的自来水笔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焦裕禄就是用这些来工作的。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0个生产对,跋涉2000多公里,查清了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丘和大小河流。

就是这样一位尽心尽职的好干部临终前的遗言却是:“党……派我……到兰考……工作,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这就是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他是多么高尚啊!自从担任县委书记后,他为了兰考的发展呕心沥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即使面对死亡时,他心里装着的仍是全体人民,惟独没有自己。

他讲的是奉献,脑子里想的是百姓的冷暖,从不索取任何报酬,享受任何待遇。

他象燃烧的蜡烛,牺牲自己,给别人带去光和热。

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至尽仍广为传颂,他崇高的公仆形象至今仍深深地铭记在人们的记忆中!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应该继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学习者,更应该带头继承和弘扬他的精神,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新的成绩为党和人民争光。

焦裕禄的崇高精神,充分体现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

虽然我们和焦裕禄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工作的条件、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根本上讲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我总觉得焦裕禄就在我们的身旁,总觉得焦裕禄精神就在我们的心里。

我时时告诫自己,要把爱人民、为人民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变为自己的具体行动。

我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到焦裕禄同志问候村里的困难户,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的情形。

因此要始终坚信,只有对人民群众有赤子之心,对群众掏出真心、倾注真情、使出真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焦裕禄观后感2电影《焦裕禄》,我已经看过多次。

每看一次,就感觉心灵受到一次震撼和洗涤。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再次重温这部经典电影,我深深感到:作为教育战线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应以焦裕禄作为一面镜子,看看自己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清楚自己的前进方向在哪里。

怎样以脱胎换骨的姿态,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怎样以破釜沉舟的气概,全心全意履行教育岗位职责、打造出教育为民的新天地。

——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是焦裕禄精神的显著特征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基层。

兰考县地处河南省的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

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

他从上任的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研究。

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以最大的热情鼓舞基层。

焦裕禄带着粮食和钱去看望饥饿中的乡民,他把20块钱送到一位病中的老太太手中时,老太太抓住他的手问:“你是谁?”焦裕禄笑着回答:“我是人民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们来看你来了!”这个场景概括了焦裕禄的使命和追求。

焦裕禄去拜访老场长,虚心请教防风固沙的办法;和伺候牲口、热爱集体的.老农处成朋友。

当得知老场长病危,焦裕禄急忙赶到现场看望,压制自己的痛苦与惋惜。

当一袭白单覆盖老场长离去之后,空荡荡的医疗室里,焦裕禄蹲下身来,痛哭失声。

他深知基层干部的甘苦,知道党的事业离不开这些基层同志。

他勇于担当,为一线的基层干部解决口粮问题;他更明白在贫穷困难的年代科技兴国的重要性,他一路飞奔,用真情将技术员挽留了下来。

以最强的意志服务基层。

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

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

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是焦裕禄精神的内涵本质心里眼里想着人民群众。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就领着县委干部到火车站去,指着难民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

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

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一言一行为了人民群众。

焦裕禄带头不要县委特殊供应的副食本,不搞政府特权;主动把别人送来的大鱼退了回去;让孩子们穿旧的衣服。

然而,了解到救灾物资8天都堆在火车站、发不下去,他十分愤怒了,迅速部署物资发放、救灾解困工作。

他要求党员干部:“大雪封门的时候,要多想想群众。

”面对水灾、村干部束手无策,以致呜咽痛哭,焦裕禄大喝一声:“要是哭能把老天爷吓回去,咱就一块儿哭。

七尺的汉子,困难的时候,要给群众做榜样,和老天爷拼一拼!”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气魄和胆识。

真抓实干服务人民群众。

焦裕禄强调,“干部不领,水牛掉井”。

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所以,他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他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

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注重典型引导、经验推广。

群众都把焦裕禄看成是“跟咱一样的庄户人。

”——强化宗旨意识、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是焦裕禄精神的现实意义要强化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问问自己“当官为了什么?”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不是为了房子、车子、票子、位子等物质享受,不是为了老婆、孩子、亲戚放纵享乐,而是为了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人民把权力给了我们,我们就要担起人民公仆的职责。

焦裕禄同志说:“我们做的工作,人民满意了,党自然就会满意了。

”每位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学习焦裕禄的信念与觉悟,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追求。

作为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要时刻想着教育工作是为了人民,要为人民负责,而不是为自己谋福利、捞好处,不是为某些领导个人粉饰政绩。

而是牢牢树立教育为民这根弦,坚决抵制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才能真正无愧于自己的职位,无愧于党的教育事业,无愧于百姓的重托。

要建立深入基层的调研机制。

要坚决克服以会议的形式落实会议,以通知的形式贯彻通知;要克服整天坐办公室、听汇报等工作习惯;要改变下基层众星捧月、官味十足、颐指气使、蜻蜓点水的调研方式。

对于这种形式主义,老百姓自然会退避三舍。

想听到真心话、摸到实情更是无异于天方夜谭。

所以,作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不能眼睛只是向上,更应该向下。

要切实深入基层开展--研究,轻装简从,带着问题下去,带着问题上来。

要真正走进企业、乡镇和一线教育员,才能和群众说得上话,听得进去群众的呼声,虚心从基层取经。

对待基层群众,要有火一般的热情。

与他们一道走街串户、开展教育--,了解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将基层工作的难处当成自己的难处,将一线同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

只有树立这样的觉悟与责任心,才能实现与基层群众的心贴心、协同作战;才能采取得力举措,寻求到解决难题的方法,健全教育工作机制、提升咨询服务水平。

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焦裕禄不图享受,不讲吃穿,一心一意为一方百姓埋头奉献。

反观当今社会的那些赃官污吏,无一不是在享乐主义的温床上迷失了方向,在奢靡之风的漩涡中丧失了礼义廉耻,泯灭了党性人性,丧失了理想信念和职业操守。

但有的党员干部自觉不自觉地羡慕那些权势部门,追求花花绿绿的享受,不愿意吃苦、不琢磨工作,工作稍微紧张就叫苦不迭。

作为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务必要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东风,深刻剖析自己,坚决清理自己灵魂深处的污垢。

要像焦裕禄、牛玉儒等先进人物学习,敢于喊出“哪里有困难,我就到哪里去。

党把我派到哪里,我就要在哪里干出成绩”的响亮口号。

要淡泊名利,勇于担当,始终与干部群众在一起。

以艰苦奉献为荣,以奢靡享受为耻,从而在教育全行业营造出务实、干事的激情。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人民群众形成鱼水关系,才能找准发展症结,把好基层脉搏,形成攻坚克难的动力,促进教育工作取信于民、服务于民,实现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兴旺发达。

焦裕禄观后感319--年,还是孩提时的我,全然不知电影《焦裕禄》的播映,更不知这个人。

24年后,我一五一十地观看了这部影片。

“一五”,焦裕禄在--县只奋斗了15个月就因病住院,但就是这短暂的时日彻底改变了兰考,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实现大丰收的胜利。

“一十”,焦裕禄就是凭借他“一”个信念、“一”种精神、“一”个榜样,“十”分激情、“十”分干劲、“十”分坚韧,践行着一个党员干部的光荣使命,完胜“灾区栽干部”。

没能从艺术的角度分析这部电影。

我看到的,或许只是那n帧画面;我能记下的,或许只是那寥寥几句台词;我听到最清的,或许只是那首主题曲;而我最能体会到的,是安安静静地跟自己的内心对个话。

有人总结了焦裕禄精神:牢记宗旨的公仆情怀,恪尽职守的求实作风,敢于担当的奋斗精神,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操。

我联想起雷锋、孔繁森等那些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无不“为民”、“务实”、“清廉”。

这不正是群众路线、干群关系的最好诠释吗?!这么说来,“一十”即是“一石”——群众这个基石。

于国家于政党,人民群众就是基石;于团组织,青年就是基石;于企业于银行,客户就是基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