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和万事兴(1)(08.11蔡礼旭)

家和万事兴(1)(08.11蔡礼旭)

家和万事兴(1)(08.11蔡礼旭)二00八年马来西亚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家和万事兴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8/11/24 马来西亚万宜国民大学讲堂档名:52-308-01司仪:今天第一堂课是由蔡礼旭老师讲「家和万事兴」,由李越老师主持,现在我把麦克风交给李越老师,有请李越老师。

在还没有开始之前,我们先全部起立,起立,我们向老师行礼。

好,谢谢大家,请坐。

李越老师: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长辈,尊敬的各位老师、来宾朋友们。

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和」是我们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和」也是我们这次课程的主弦律。

人天和则灵,人物和则亲,和乃长生之道也。

刚才我们的老师已经讲到,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家和万事兴」,英国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经说过,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而孔孟学说,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能够绵延几千年,是源自於家庭教育没有中断。

而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和睦、和乐,一定会带给社会安定与和谐,更能带给全人类的和平与吉祥。

今天为我们主讲的老师,是来自安徽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常务副主任蔡礼旭老师。

蔡老师生长在台湾,他从事多年的小学教育,在近几年一直是在推动、弘扬伦理道德,《弟子规》的教育。

他的足迹遍及中华大地,世界许多的国家,尤其是多次来马来西亚讲学。

他的演讲已经超过上千次,蔡老师真诚、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演讲,深受人们的欢迎。

蔡老师曾经录制的「幸福人生」四十集,《弟子规》细讲四十集,也传到了千家万户,带给人们和谐幸福的理念。

现在就让我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以热烈的掌声恭请蔡老师。

蔡老师:尊敬的诸位校长、诸位老师、诸位来自各地的青年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一个人学习的心态决定了他的成就,我们能珍惜每句祖宗的教诲、父母的叮咛,终身奉行不忘,很可能一句教诲,就改变了我们人生的命运。

看到祖宗留下来的经典,我们能拳拳服膺在心中,那也是终身受益,甚至於造福子子孙孙。

昨天有幸我们去拜访沈慕羽老先生,沈校长,校长有提到他这一生,因为听父亲讲说教育可以救国,那个时候他二十一岁,他相信父亲这句话,所以从事教育工作一干就是七十年,做到九十岁。

因为听从父亲的教诲,他是个孝子。

而父亲以国家社会为己任,所以孩子继承了父亲的志向,七十年来功於社会,功於教育。

所以听话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早上我们听到丹斯里李金友先生,谈到很多的社会现象,其中种种现在社会比较不理想的情况。

我们可以感觉到,丹斯里李金友先生内心非常的焦急,不忍心看到社会现象继续这样子沉沦下去。

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他有一分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一分胸怀。

人能够时时以别人的苦为自己的苦、别人的乐为自己的乐,这样的心境,心量非常广大,老祖宗讲量大福就大。

所以我们从他们谈话的心境,可以感觉得到,为什么他们这一生能有很大的福分,能有很高的成就,也都来自於他们的那一分仁爱的存心。

而早上,我们李金友先生也提到,种种社会现象要解决,最重要的要透过教育。

而教育最重要的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思想改变,行为就能调整往好的方向,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就决定了命运。

所以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父母的思想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命运,老师的思想可能影响著几百个学生的未来。

整个社会人的思想,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未来的发展;以至於整个民族的思想,就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承传。

我们走在孩子、学生的人生导引的位置,很可能孩子走在后面问著我们,「爸爸、妈妈,我们到底要往哪里走?」我们可能思考了一下,回头看看孩子,「你问我,我问谁?」假如我们每天很忙碌,就是要把这二十四小时给它填满,好像突然静下来,一个礼拜过去、一个月过去、一年流逝掉,我们很可能自己还不清楚,我的未来到底要走向何处。

假如我们自己的眼光,都看不到自己十年、二十年的未来,都立不了从自己的言行,可以开自己后代子孙百年不衰的家道,我们都没有这样的远见,很可能当孩子问我们人生往哪走的时候,我们会很茫然。

唯有智慧才能真正引领自己、引领孩子,以至於引领我们的学生走上幸福的未来。

我们现在的思想、我们现在的言行,能不能树立好百年千年不衰的家道?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长河当中,有非常多的圣哲人,他们的家庭现在都还长盛不衰。

我们很熟悉的范仲淹先生,范文正公他的家道已经绵延千年,而他所有的子孙心目当中,都有一句深刻的教诲,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们想想,他们的孩子时时都是这种心胸在对待他人,在对待社会民族,这样的心量难怪他的家道这么有福分。

很多人一听到某某人是范仲淹的后代,对他都生起一分恭敬、一分信任。

我记得范公的后代到中心去一起交流传统文化,他上台跟大家分享,他一上台提到他是范公的后代,底下的朋友们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是祖宗的福荫。

大家希不希望在三百年、五百年之后,当你的子孙上台来对著底下的人说到,我是某某公的后代,希不希望底下响起一片掌声?假如希望的话,那我们现在就要尽心尽力为社会国家、为民族而努力。

真的,我们所做的一切,跟后代子孙是分不开的,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冥冥当中都能福荫到后代。

有位老师他念高中必须离开家庭,是住校,礼拜六、礼拜天才回家来。

礼拜六回家,因为是住在村落里面,还得要搭个摩托车才可以到家门。

摩托车司机把他载到家门口的时候,突然就问到某某人是你的什么人?这位司机提到的是他的爷爷,他很自然的说那是我的爷爷。

这位司机先生听到是他爷爷,突然表情非常肃穆说到,「你爷爷是好人。

我们记得他在当村长的时候,那个时候粮食非常困难,你爷爷把家里的粮食都拿出来给我们吃,你们家里面都吃得比较粗糙的东西,我们都受到你爷爷的帮助很多。

」说著慢慢的他就牵著摩托车要走,这位老师就说「先生,我摩托车车费还没给你。

」接著司机先生对著他说不用了,说完就走了。

大家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坐车不用钱?不是这个意思!就是我们真正我为人人,这个善的种子种下去以后,时机成熟,善的果实就现前。

很可能这个善果是在我们的身上,更有可能是在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后代身上结这个善果。

所以我们现在的思想、行为,都是个善的种子种在我们孩子的心田当中。

我们有时时为国家民族著想的心,相信这个家道一定是养天地之正气。

我们昨天跟沈老谈话的时候,沈老的中气十足,讲话比我们年轻人还大声。

所以确实孟子所说真实不虚,可以养浩然之气,范公后代得到的福荫,给我们人生很大的启发。

相信绝对不会有人上台来说,我很荣幸我是秦桧的后代,他假如这么讲,可能上台前还得拿个雨伞准备一下,不然底下东西丢上来会有危险。

为什么我们跟祖宗分不开,我们跟后代子孙分不开?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於是思想观念都在影响下一代。

我们要很冷静一点,我们现在的思想正不正确?这点是我们要首先确定,因为我们是引路人。

有个年轻人,他挑著橘子要进城去卖,因为这个地方他是第一次来,他不知道还要走多久才能到城门。

迎面而来一个老者,他一看可能是当地人,他赶快趋向前去对老者讲,「老先生,你看我现在赶路,能不能赶到城门关以前,能够进得了城?」这个老先生看看他的肩上的橘子,然后再看看他对著他讲,「你慢慢走就赶得上。

」这个老人就离开了。

诸位朋友,假如你是这个年轻人,你相不相信这个老人家讲的话,慢慢走就来得及?这个年轻人讲,我走快都怕来不及,还叫我慢慢走。

他一听,根本不把老人家的话放在心上,接著又很著急的赶路,路走到一半,因为太匆忙,橘子掉一地,他就非常落魄的,赶快把这些橘子又捡回来,接著赶路。

就在要进城门那一刻前,这个城门关起来了,他没赶上。

所以俗话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们现在的生活步调都很快,大家好像都在赶,我们常说「忙、盲、茫」的人生。

后面的老师看得到吗?我们看现在人一问话,你最近怎么样?我最近忙死了。

确实忙会死,你看我们老祖宗这个字怎么写,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亡。

这不是身体死,很多时候心愈来愈不敏锐,愈来愈麻木,愈来愈感觉不到身边人的感受、身边人的需要。

所以以后人家问你,你最近怎么样?不要说忙死了,要说最近我很充实,都在学《弟子规》、学传统文化。

确实我们在忙的过程当中,很可能我们忽略掉自己的健康,很可能我们忽略掉孩子现在在想什么。

很可能我们忽略掉,到底要种什么样的善因在学生的心田当中,才能成就他一生的幸福跟他的家业。

因为人一忙考虑事情,不可能考虑得很深远,所以一盲看不到了。

看不到以后可能孩子跟我们有代沟,不能沟通;可能另外一半跟我们貌合神离,甚至於要跟我们离婚的时候,我们还搞不清楚问题在哪里,那就很茫然。

我很努力工作,我很努力去赚钱,可是我的人生到最后怎么很茫然,努力有结果,但是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所以人生踏出的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首先方向要正确,我们所踏的每一步,是不是跟幸福的人生方向是相应的?不然我们每天在赶赶赶,步伐也走得很快,但是可能跟幸福是背道而驰。

诸位朋友,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我这么说好像有点问的逻辑不大妥,先问大家觉得自己努不努力?这是第一个问题。

大家觉得自己幸不幸福?假如我们很努力,但是感觉不到幸福,那很可能方向值得反思。

所以大家都觉得要快,你看速食,现在吃东西都强调很快,麦当劳、肯德基很快三餐就结束了。

很多时候看起来很方便,可是很可能最后会有很多的后遗症产生。

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我们刚刚讲到的,抉择对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踏出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重要,抉择对人生的方向。

我们对於食物择食,吃的食物是不是往健康的方向在走?现在的文明病都是吃出来。

而一个人人生种种的努力,就好像你有车子、有房子、有学历、有地位,种种人生的努力都好像0一样,而健康就是前面的一,没有了健康,后面的0都没有意义。

而且还有一个比一还更重要的,就是正负,什么是正负?德行是正负。

假如这个人德行很好又有健康,他可以利国、利民、利家;假如这个人身体很好,他没德行,那他很可能又拈花惹草,又干了很多坏事;德行不好,身体差一点,比较不会干坏事。

所以正负很重要,德行加健康。

有次到珠海交通银行,跟他们的同仁一起交流传统文化,刚进去,因为他们是利用下班时间来学习。

然后当我们老师进来,其中有位男士他就说到,「老师,你现在假如下课,我们就幸福。

」大家笑什么?是不是现在下课大家就幸福?有没有被拉过来很无奈?本来放假还把我拉过来。

我们很冷静的来思考,我们人生从幼儿园、从小学一直读书读上来,学了十多年的课本,我们学了多少对我们这一生,几十年都非常重要的智慧、重要的知识?我们很可能花的都是如何考试的那些内容。

真正对於我们夫妻百年好合,对於如何教育孩子,对於如何身体健康活到一百二,对於如何打好事业家业的基础,这些学习很可能我们二十几岁、三十几岁,都还没有学习过。

我们应该学习一生受用不尽的圣贤智慧。

所以这位朋友提到下课就幸福,他一说到幸福两个字,我们都感觉到很难得。

因为大家仔细去观察现在的人,可能朋友聚会围成一桌,大家吃完饭,茶余饭后谈的内容,你们有没有朋友他说到,我真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或者说最幸福的男人?大家吃完饭,有听过这样的朋友这么分享的,有没有?大部分都说什么?一提到我儿子真别提,气死我,提到我的先生我心脏病就快发了。

相关主题